肱骨外上髁炎

 

張太太 (化名) 右手戴上護肘來看症。

「以前工作常常要推動重物,手同腰背都唔多妥。但你先幫我唸辦法醫好我隻手,真係好痛呀!」

「手挣痛左幾耐?」

「成半年都唔好,睇過醫生食過藥都係反復。醫生話係網球肘!」

「痛的程度如何?」

「痛到用唔到力,而家我已經主要用左手做O野,長此以往,怕隻左手都會出現問題。」

我囑她脫去護肘,指頭只是輕觸摸她的右肘外側,她已經急不及待整個人縮開,呱呱喊痛。檢查她肱骨外上髁部有明顯壓,握拳,伸腕時更明顯。Mill’s徵陽性。再查臂叢神經試驗,陽性。觸診發覺頸部大椎附近結實地隆起一片,像個小丘。

「你平日頸部有無疼痛?」

「有,不過不算嚴重。」

「根據你已往工作的描述,你肘部勞損是肯定的了。但你的情況比較複雜,因為剛才檢查顯示,你頸椎都有問題。不排除因為頸椎影響到手肘疼痛的可能性。」

「那怎辦?」

「雖然手肘症狀最明顯,但也要舒緩頸部的問題,因為兩者可以雙互影響,所以要雙管齊下。」

「還有哪裡不適嗎?」我問。

「沒甚麼特別,只是人比較容易疲倦,有時腰痠,有點口乾。」

她的舌尖淡紅,苔微黃,稍膩。脈弦稍數。

「妳患的是『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因為作出長期、單調、反復的屈伸肘關節動作,累積勞損而引致的,中醫為『傷筋』範疇。」

肱骨外上髁炎的病理變化特點是,早期多為炎症改變,中晚期常累及周圍組織,引起黏連、纖維化、增生變性等改變;嚴重者可有肩臂肌肉萎縮。

中醫觀點來看,這病是以局部筋膜勞損、體弱氣血虧虛、血不養筋為其內因。因氣血虧虛,加上勞損,血不養筋,或氣血瘀滯,所謂「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有時候若感受風寒,經脈不利也可引發或加重。

「你屬於痰濕體質,也有肝腎陰虛的情況,我會用藥幫你扶正祛邪,補養肝腎,兼理氣化痰化濕,活血止痛。但是必須配合針灸治療。」

「沒問題,我以前都針灸過!」

除中藥外,我囑咐她隔天來針灸,針灸以局部加上整體調理,主要取頸、腰、肘部穴位。肘部以痛點及其周圍為主。並配合適度推拿,疏通經絡,減低粘連,改善韌性。頸部取大椎,阿是穴;腰部取腎俞,腰陽關等為主,意在補其肝腎,振奮陽氣而袪痰濕。

「要治療多久?」

「療程長短,情況視乎個人而定,要看你頭一兩次用針用藥後的反應,才可以估計。」

她也是個很合作的病人,隔天來針一次。第一次服用兩劑試藥,加上針灸、推拿後,右肘明顯痛減。基本上以後每來診一次,都有好轉。針至第3次,已經可脫去護肘,肘部活動動增大。到第7次,肘部疼痛基本消失。

可惜的是,她以為疼痛消失後就已經「好番」,掉以輕心,沒有按照醫師吩咐進行一段時間治療,以鞏固療效。終於「復原」不久後又再發作,只是這次發作比上次輕微,發作後她以為「小事」,一再拖延;到11月中感到情況「嚴重」才再來找我來治理,變相延誤了病情。

我檢查她手肘病灶處,有骨狀隆起,該部分骨頭長期血供不足、廢物推積,已經鈣化。「現在需要重新開始療程。就情況估計,這次治療會比上次棘手。」我說。

我想,若然當初她能堅持,作出徹底治療,或病發後及時及早就醫,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現在最重要的是保持信心,這次一定要徹底治療。」

病人來診往往第一次最喜歡喜歡問兩個問題:「要治療幾次?能不能徹底斷根?」我想這問題不該由醫者回答,也不是醫者能在首次就能回答!病者應該首先問自己:有沒有徹底治療的決心、耐心?有沒有徹底治療所必須的徹底配合?一場累積十年的病如果期望十次八次能搞定,甚至幾次就痊癒,這,合理嗎? 十年耗損用一年能搞定是絕對合理的時間,但條件是病者也要在治療上、生活上作出相應配合!其實,治療任何疾病,要達至理想的療效,醫患合作是必須的、先決的條件﹒﹒﹒﹒﹒﹒

 

話說回來,網球肘患者平日應怎樣保養?有幾點可以提出給大家參考參考:

1. 日常保持正確姿勢,避免有害動作。

2. 進行體育運動前後,手腕、手肘進行充分伸展運動。

3. 任何運動應循序漸進,就算復原後,運動強度要合理。

4. 發病期間,須讓肘部休息,少提重物。

5. 可在痛處敷熱水袋,增進血液循環,緩解症狀。

6. 適當地忌口,寒濕、甜膩、刺激食物少進。

7. 平日注意避風寒,過勞等,以避免復發。

8. 家中自行做正確的伸展運動 (必須由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 註冊中醫師

 

▲相關文章:

【肱骨外上髁炎 (網球肘)】

膝蓋扭傷

 

「扭傷多久了?」

「兩星期。初時到跌打醫師那裏治療,敷了3天藥。以為好了。怎料之後右膝蓋兩側一直痛,初時沒理會,以為是傷後自然反應,慢慢會恢復。但已經兩星期,情況沒改善,我怕難斷尾,便來醫治。」今年5月29日,黎先生第一次來診說。

膝蓋扭傷屬於傷筋範疇。因為外力或自身用力拉扯後,筋肉損傷,局部氣血瘀滯,不通則痛。若果扭傷後即時就診,按病情針灸或加上服藥,一般短時間內可以痊癒。

「治理了三天便不管了?」

「我以為小事情。沒有怎樣理會。但兩星期過去了還在痛。」

「這些急性扭傷,應盡早治理......現在除了痛還有甚麼感覺呢?」

「感覺右膝無力。」

「有無其他不適?」

「這倒沒有了。」

黎先生的舌質暗紅,有裂紋,苔少薄黃,脈弦數。

第一次針灸,局部取穴,除阿是穴外,取太沖理氣,血海理血,另取梁丘,陽陵等共6針。

考慮到黎先生紀已過40,加上舌質顯示有虛有瘀,故以獨活寄生湯為主,補肝腎氣血,並袪風寒濕,酌加續斷、丹參等藥,加強療效。囑咐他兩天後來調藥及針灸。

一個月無聲地過去了......每天太多病人,太多工作。我也淡忘了黎先生的臉.....直至某天......

「王醫師,我右膝現在內側已經不痛,外側仍痛,且無力!」黎先生於7月7日「突然」出現於診所。

「啊啊,是你......第一次針後感覺怎樣?」我問。

「感覺膝蓋沒有以往的緊繃,鬆得多了。」

「上次我有沒有說明你的情況?或者叫你幾時來復診?」

「有,妳要我吃完兩天藥後來。」

「你......知道嗎,你的情況針一次不會痊癒的。上次針灸是5月底,現在已經是7月初,相隔整整一個多月。這樣的治療沒有貫徹性,是浪費時間。」由扭傷時間計起,本來兩星期的病痛,變成了差不多兩個月的病痛,相應來說,病情拖延了,就須要花更多治療時間去處理。

「對不起,王醫師。因為上次針後,我以為會慢慢好轉,加上事忙,就沒有理會......不過近日又覺得內側痛。這次我希望能徹底治好......」

我囑咐他每星期針灸2次,直到膝蓋完全不痛,活動自如,再作鞏固治療2至3次。

7月17日他第三次來診:「膝蓋鬆了許多,現在有點痠痛,上落樓梯時唔係好順。」

7月22日第四診:「上次針後,上落樓梯順O左D。」

7月24日第五診:「膝蓋明顯有力了,感覺好了七八成。」

7月27日第六診:「剩下膝蓋後面 (註:委中處) 有點酸。」

7月31日第七診:「膝蓋後面仍酸。」

8月3日第八診:「基本唔痛。」

之後他依照囑咐,再來三次鞏固療效。

「多謝王醫師。」

「唔駛多謝我。多謝你自己吧。如果你不肯貫徹治療,就算神醫都冇符 (而我,只係一個平凡而認真的醫師——這句話在心中...... ) 今次你真係做得好好。」

其實,任何人,遇上任何疾病,盡早治療、找出適當的方法治療,然後貫徹治療、配合治療,這是最重要的。有時候見到病人治療稍有進展就中途放棄,深感可惜。因為沒有徹底除根,疾病再發的機會就相應提高了,等於讓個隨時爆破的炸彈埋在身體一樣,等到下次身體發出警報時,可能已經太遲。

拖延或沒有貫徹性的治療,引發許多「後遺症」:時間拖長,病情就容易生變數,或變得更嚴重、複雜,變相地增加了治療困難和治療時間。

中醫治療講究「治未病」,俗語有說:「預防勝於治療」,「病向淺中醫」,細細想來,是至理名言;對於病痛任何時候也應該抱著防微杜漸的態度。

任誰都不會否認,健康是最寶貴的,但現實生活裡,真正「重視」健康的又有多少人呢?讓「忙碌」作為理由,延誤自己的病情、摧殘自己的身體的例子又何其多呢?......可能都市人生活太繁忙,有時連整理自己身體的時間都忘記擠出來;營營役役,不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更好生活」的基本條件是身體心靈健康,可是這些卻往往是被「生活」首先犧牲掉的東西......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 註冊中醫師

 

哮喘發作

那時候我還在北角開診,一天上班途中,接到姑娘電話:「王醫師,你係邊?」

「我在途中,仲有兩分鐘就到了。」「有個病人等緊你。」

我看看錶,不夠十點鐘,診所還未開診的時間——誰這樣早呢?

回到診所,是舊病號曾先生 (化名)。原來他哮喘發作,我替他開了方,他就離開了。

姑娘進來說:「我剛上班他就進來,一坐低就上氣唔接下氣,連說話都氣促,好似好唔掂。我擔心有事,就立刻CALL你。」

曾先生年紀輕輕,卻百病纏身:自小就患有哮喘,有鼻敏感病史,曾經患上肺結核及暴肺,有腰椎間盤突出,並且患有G6PD缺乏症(即是「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症」,一種先天性代謝疾病)。

他第一次來看我時,是在5月中,也是因為哮喘發作。

記得那時候他訴說自己的症狀:「痰多,非常黏稠,胃氣也特別厲害。有時候喘得嚴重的會覺頭痛頭暈。」

哮喘,屬於中醫學的「哮証」範疇,臨床特徵是反復發作、伴有哮嗚音,以呼氣性為主的呼吸困難。

哮喘的病理因素是以久存於體內的「痰」為內因,即所謂「宿痰」。而痰的產生主要在於肺脾腎功能失調,特別是脾虛失運,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於肺,成為「伏痰」,也就是發病的潛在因素。病人往往在受外邪侵襲,或飲食不當,或勞累過度等誘因觸及下發作。

「我自小就有這種病,伴隨我29年了。」他,才29歲。

「哮喘可大致分為虛實兩種。你現在發作期。一般都是邪實為主,表現為痰多。但是以你這樣久病者,必定損及肺腎,平時也有正虛的情況。你病得太久,正虛邪實相互糾纏。但現在是發作期,急先治標,主要先袪邪瀉實,待情況穩定,再調整體質吧。」

他的舌紅,苔黃中帶白,少干,脈弦滑少數。他有點大便不暢的情況。肺跟大腸相表裡,大便不暢也會影像到肺氣的通調。

觀察他的舌脈,是熱痰內束。外有寒邪,所謂「寒包火」。

「你的病往往因為受寒觸發的。所以治療期間,或者病好後也要特別注意保暖,不要著涼。另一方面注意戒口,不可吃煎炸熱氣食物。」我囑咐。

第1次開兩天藥,以麻杏石甘湯為主,加上一些清熱袪痰藥物。

兩天後他來復診:「喘減輕了大約3、4成。大便也好轉了,每天都有。」

第2次藥物,基本上守前方,再稍稍改動一些藥物,再進兩劑。

第3次來診,痰已大減,但有頭暈,頭痛,口干。胃氣胃脹。再進兩劑,囑咐他來復診,但他第三次後就沒有來診。十天後有再找我。

「我上次看了幾次,見好番,就不來。但昨天又開始發作,服用類固醇,而家覺痰多難咳出。」我再開兩服藥,兩天後來診,喘氣已減少8成,仍多痰,再開藥兩天,第三次來診,已不喘,但仍有痰。

「你的病已經很久了,不是即時能治理好的。就算現在沒有發作,仍然需要調理身體,用一段時間持續治理,因為調整好體質才是防止復發的最基本要素。」我苦口婆心勸導他,他點點頭說「知道。」但他三診之後又未再來診。

7月份他哮喘又發,再次來診。看了兩次好轉後,我都未及囑咐他注意調整體質,他又自行停診。

8月份他又發作,再次服藥4劑好轉後,又未再來診。

他最後一次來診在9月初,後來我轉職,未及聯絡上他,也不知道他的病情進展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只是每次發病就來診,稍好又不再理會,宿痰仍在,病根基本未除,所以一直不能「斷尾」。

依照他的描述,以往他這個病基本上是經常性發作的,服用中藥後,發作時間縮短了,每次只是服用4至6天藥就可以緩解病情。但其實,這個病正如我之前對他說的,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治好的。在臨床治療工作上,很多病人像曾先生一樣,只圖治標,未有認真對待疾病,變相地放縱了疾病,成為使疾病纏綿的最大原因。

哮喘病在發作緩解後應該調理身體,曾先生的情況,因為哮喘日久,肺脾腎氣皆虛,這正是「痰」的來源,必須用藥物幫助,花上一段時間去調理、讓身體恢復,但他每次病情稍減就沒有進一步調整體質,到了下次病發才診治,也其實是延誤了病情。

作為醫者只能盡力囑咐他以「治本」為要,其實「治本」,講求調整整體體質,也正正是中醫的強項,治療疾病的根本方法。但一切選擇權在病人。病人若不作出充分配合,只滿足於「治標」,不求解決「根本」問題,病就難以「斷尾」。這,也是作為醫者感到最無奈和可惜之處。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 註冊中醫師

 

▲相關文章:

【哮喘】

 

眩暈

 

「王醫師,現在在哪裡開診呢?」上星期,一位老病號來電。記得,初次替他診症是在北角診所,那時他因為胃氣、脹痛來診過六次後痊癒。後來我更換了工作地點,原以為跟他已經失去聯絡,想不到他有我的電話。

「記得我嗎?我是你的病人某某。」

「記得,我還記得那時你患的是腸胃病呢.....這次是胃痛嗎?」

「不,這次是頭暈。我近來常常頭暈,看過一段時間醫生不見改善.....」

原來他患間歇性眩暈已經有十年了,「西醫說是耳水不平衡。」他說,「中醫來說,是不是肝風呢?」看來,他久病成醫,從醫師那裡收集到不少知識,更懂得一點中醫理論啊。

的確,《內經》病機十九條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的說法,但是眩暈一病,成因很多。《內經》的說法,可以由於肝風,氣虛,髓虧所致。朱丹溪又強調「無痰不作眩」。

「王醫師,其實我已經治療了好一段時間了﹒﹒﹒﹒﹒﹒差不多每天都發作﹒﹒﹒﹒﹒」他憂心忡忡地說。

「你平日血壓怎樣?」我問。

「血壓正常。」

「平日精神怎樣?」

「平日精神尚可,無特別不適,但一直有膽固醇過高。」

「現在還有胃痛胃氣脹嗎?」

「沒有。也沒有其他不適。」

他的舌暗紅,苔中黃膩,脈沉。雖然胃腸並無不適,但參以舌脈及以往脾虛等病史,我斷定他這次眩暈發作跟「痰濕」有關。方以化痰濕為主,開藥三天。

三天後他來複診。

「情況怎樣?」

「頭暈仍然每天發作,沒有減輕跡象。」

我觀察其舌脈,理應為痰濕無誤。我再次細心打脈,這次發覺他右寸脈異常,除了痰濕外,當有虛損以致升清降濁失常的情況,便以上袪痰濕的方子為基礎,酌加補益之品,開藥四天。

「你服用這幾天藥,下次再來複診,應該會有所改善。」

「如果情況還是差不多,能不能用針灸治療?」他問。我知道他來找我治療之前已經以中藥調治過一段時間,並無改善,所以有此擔憂。

「針灸是可以的。但你先服用這幾劑,看看情況再說。」根據他的脈象,我有信心這次的方子能切中病機﹒﹒﹒﹒﹒﹒

本星期他再來診,訴說病況:「服藥後頭暈發作漸漸減輕,次數減少。今天整天沒有發作過。」

「那很好,不用針灸了。」我說。雖然針灸的治療效果也很好,但不是每個病人都適合,因為有些病人心理恐懼或抗拒,療效就會打折扣了。

「藥物已經收效,但你還是再進三天藥,鞏固療效吧。」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 註冊中醫師

 

 

落枕

 

「醫師,我的頸好梗呀!轉頸都整個背脊都痛!」年輕漂亮的羅小姐星期五走進診室,一臉痛苦。

「痛多久了?」「昨天睡醒就痛!」

「之前有沒有扭傷過?」「沒有。」

「記憶中以前有沒有這樣痛過?」「也沒有。」嗯,沒有明顯外傷史,也非陳舊性損傷。睡醒就發覺頸梗活動不利,當為落枕。

「醫師,怎麼辦?我連轉頸都不行!我媽咪替我塗過藥酒,按摩過都不行!」

我起來觸摸她的頸項,頸是板硬的,頸部肌肉壓痛,斜方肌也如是。頭部只要輕微轉動,背部肌肉就抽緊,喊痛。

「妳條頸都好硬,平日是否要常常垂頭工作?有沒有感覺頸梗肩痛?」「是常常要低頭工作,頸肩疲倦。」看病歷,才二十來歲,應當好好保護肩頸呀。

「現在有無感冒症狀?」「有點鼻敏感,所以有時候打噴嚏。」其實,頸不好跟鼻敏感也有關係。摸脈也無表証,那鼻敏感就暫且不理會,先處理緊急的頸部問題。

「醫師,我是怎樣了?」「妳這是落枕。即是俗語說的「訓O黎頸」。因為枕頭高度不適合,或者妳睡姿有問題,又或者是受風受寒,引起頸部局部肌肉緊張,氣血凝滯,僵硬疼痛,功能障礙。雖然是急性病,但也不可掉以輕心,因為經常發作的話,往往是頸椎病的反映。有些人肩頸勞損,或者有錯位,本身肌肉就很緊張,特別容易發生落枕。」

「那會自動復原嗎?」「輕症一般五天到一周就可以恢復。但重症的可以延續數星期。」

「那我怎辦呢?」「先針灸吧,一般針一次,加上一點手法就可以自動恢復。但是妳平日肩頸也有勞損的趨勢,所以,針灸緩解痛楚後,最好也吃點藥,通通頸肩氣血。」

「那麼,針灸﹒﹒﹒﹒﹒﹒痛不痛呢?」她問。

「妳以前沒有針灸過?」「沒有。」

「針痛不痛因應每個人而異。但我盡量不讓妳進針時受痛楚。」

因為她沒有針灸過,我先用管針試試她的接受程度。

針推下皮膚了,「現在覺得怎樣?」我問。

「也沒甚麼,不疼。」管針可以接受,我嘗試徒手進針--個人習慣關係,我喜歡徒手進針。

第二針進去,也不疼。我輕輕捻動針頭﹒﹒﹒﹒﹒

「很難受呀醫師!」「感覺酸酸脹脹吧?那是正針感,正常反應,不用擔心。」

由於她除頸外,背部也有壓痛,我除了用阿是穴外,還主要取膀胱經,以疏調太陽經經氣,腳部也取穴。

起針後加上少量手法松解。

「針灸後三小時不要冲涼、洗頭。並且,要喝兩杯暖水,幫助排毒。」

她走下床來,轉動頸部:「真神呀醫師,現在不痛了!」

她走出診室,歡天喜地地跟姑娘聊起來:「我以前都不相信針灸的,想不到這樣靈光啊!醫師妳好利害啊。」不是我利害,是中國傳統醫學利害才對,針灸其實可以治療很多病,除了筋傷,還可以廣泛用於其他疾病,包括:經期病,不孕,中風,感冒,頭暈,痛風,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痤瘡,蕁麻疹,痔瘡,情志疾病﹒﹒﹒﹒﹒﹒甚至幫助癌症病人減輕痛苦。因為針灸跟用藥一樣,是整體調理身體的陰陽平衡狀況,達到治病或保健目的。至於病人適合哪種治療,也要按照個別情況而定。有些人適合吃藥,有些單針灸就可以,有些就針藥並施才可達到最佳療效。

「醫師,我媽咪膝蓋痛了很久,可以針灸嗎?」她臨走時問。

「當然可以,妳下次複診帶她一併來,讓我看看再決定吧。」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 註冊中醫師

 

▲相關病案:

頸源性頭痛及高血壓(頸椎病)

頸背僵硬引起反覆感冒難癒──須用針灸拔罐治療

▲相關文章:

【頸椎病 (頸肩綜合癥/ 頸椎綜合癥)】

頸源性頭痛及高血壓 (頸椎病)

 

鄧先生,從事體力活動工作,三月初由太太介紹來診。他太太一個月前因為骶骨冰冷來找我診治,針灸2次後,骶骨已不再冰冷,但肩膀的毛病卻浮現出來,現在還在治療中。

「我太太說針灸後症狀改善許多,叫我來找你幫忙。」原來鄧先生是受頭痛困擾,已經八年,由後枕痛引頭頂,不時發作,近來更有惡化趨勢,天天吃止痛藥,未有改善。

「吃止痛藥只是治標,藥物把你的大腦痛感阻斷了,所以你不痛,不代表問題解決了。而且止痛藥吃多了,,必然損肝。中醫來說,肝主筋,肝受損,筋肌便會收縮,形成阻塞,血供更差,不通則痛,造成惡性循環。」我解釋。他同時有高血壓,他年紀只有40多歲,除了血壓,沒有其他毛病需要長期服藥,但他高血壓情況頗為嚴重,每天早晚都要服藥。

我替他檢查頸椎,有明顯壓痛,痛引後枕。

「情況越來越差。就算乘巴士,那些座位我也不敢貼著坐,一貼著坐就頭暈,以前不是這樣的。連打噴嚏也像爆炸一樣痛。」

「你的頭痛跟你的頸椎有關。」我替他作了簡單檢查,他頸部肌肉明顯緊縮,頸部向前傾。我建議他做針灸,由於他未試過針灸,沒有心理準備而拒絕了。我只開了3天藥給他,都是一些袪風濕,舒筋活絡的藥物。

「下次來最好做針灸,這種情況,針灸效果更大。」我說。

第一次用藥後,頭痛稍稍減輕。他決定嘗試針灸。因為從未試過,難免緊張。

第三次來診,訴說:「情況改善了,有時都要服用止痛藥,但痛楚似乎有所減輕,服藥次數沒有以往那樣頻密 (他來診前是差不多天天吃止痛藥的)。因為第一次針已經有這樣好的反應,他感到非常鼓舞。

跟著的一星期,因為下班較晚,他改動了兩次預約,直到今天才能來診。

一坐下他就向我報告病況: 「上次針後,頭痛只是發作過兩次,兩次都在忍受度之內,不用吃止痛藥。打噴嚏也沒有以前那樣痛。」他高興地說,「而且,醫師,我發覺自己的血壓降低了,頭腦也清醒了。我平時晚上吃血壓藥後,上壓都120多,但做針灸治療後量度就只有100多。這跟針灸治療有關嗎?」

「當然有關。」我解釋:「你主要是頸椎病——你患的是頸源性頭痛,你的高血壓根源也在頸部。因為頸部肌肉收緊,僵硬,壓迫血管和神經,影響血供,造成頭痛和血壓增高現象。現在頸部肌肉經過針灸治療後鬆開了,血管和神經的壓迫某程度上被解除了,所以,頭痛減輕,血壓也降下來。只是,你來診時的情況頗為嚴重,而且病程又較長﹒﹒﹒﹒﹒﹒我想不到那樣快見效,你才針了兩次。」

現代人患頸椎病日益普遍,頸頸椎是極為重要的神經樞紐,上承頭顱下接軀體,內有神經、血管密集分佈,乃腦血循環的必經通道。頸椎病,不單影響肩手引發疼痛、麻痺等症狀,嚴重的更會影響到心腦血管和中樞神經,造成各類頸源性疾病。很多患上長期失眠,或頭暈,或反復感冒,或鼻敏感,濕疹,甚至甲亢等症狀的人,其病變根源都可從頸部找到。筆者曾見過不少這樣的案例。這次鄧先生的頭痛和高血壓也是其中一例,這類病人,當頸椎病症狀受控制後,不單頭痛減輕,連血壓也隨之下降。

「你要天天做紀錄,做好在服血壓藥之前、固定時間做量度,如果情況改善下去,很有機會可以減藥量,甚至不用再服血壓藥。」

「如果是這樣就當然最好了。」

那麼,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

後記:
     昨天因為某友人發頭痛病,我記起鄧先生久未複診,想更完善這個病案,遂致電追訪鄧先生的病況。他告訴我,兩個月前經過我替他幾次下針後,他的頭痛大為減輕。
     「記得之後發作的情況嗎?」
     「之後很少發作,但是因為沒有再針,所以近來又漸漸發病。」
     「你說之後很少發作,『之後』是指多久?」
     「大概一個月,很少發,不用吃止痛藥。但是近來又發,偶爾都要吃止痛藥。」

     當然,替他下針只有4、5次左右,他以為痛已大減,自行停針,但其實他的情況根本沒有根治。臨床上見過不少病人像鄧先生那樣,但求症狀減輕,不求治本,療程沒有完成就自行中斷治療,日後再發,也是意料中事。剛好,今天有病友介紹朋友來診,她也是頸椎病,引發腕管綜合癥,拿筷子吃飯也會手麻痺,她問我,「我的情況要治療多久?」其實這問題,應該問回病人自己。如果只求治標,不難,可能幾次症狀已經大為減輕,但如果要治本,肯定不會是短時間;如果能配合醫囑,注意改變生活細節,治療時間當然較短,如果不配合醫囑,飲食不節、繼續勞損,後果也不用我說了。

     許多時候,療效、療程,不是醫者唱的獨腳戲,而是要大家配合的雙人舞﹒﹒﹒﹒﹒﹒

     病者在接受治療之前,先問自己:我能怎樣配合,這是治療成功的第一部,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步。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 註冊中醫師 

 

▲相關病案:

【落枕】

【頸背僵硬引起反覆感冒難癒──須用針灸拔罐治療】

▲相關文章:

【 (頸肩綜合癥/ 頸椎綜合癥)】

蕁麻疹(風疹/癮疹)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中醫稱為「癮疹」、「風疹塊」;指皮膚上的局限性隆起,忽起忽退,不留痕跡。

 

【病因病機】
蕁麻疹急起者主要病機為稟賦不耐,外受風寒、風熱之邪侵襲,或因飲食不當,腥發辛辣之物化熱生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發透發,郁於腠理所發。慢性蕁麻疹多由情志煩擾,致心肝火旺,蘊於血分而發。此外,產後受風,體虛或久病不癒,氣血不足,營衛失和,風邪乘虛侵入亦可致病。
現代醫學認為,蕁麻疹病因複雜。外來的過敏因素 (病毒或細菌感染、食物或食品添加物、藥物、疫苗、油漆、花粉、冷、熱、日光等) 與內在的過敏因素(體內病灶、補體缺陷、情緒壓力、內分泌紊亂、胃腸功能障礙、自體免疫性疾病等)均可引發,由於過敏因子刺激肥胖細胞,釋放出組織胺,產生蕁麻疹反應。

 

【臨床表現】
1. 此病常驟然發生,皮膚出現紅色或白色隆起,大小不一,可能融合成片,發無定處,瘙癢不堪,在幾小時後迅速消退,不留痕跡;但之後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又發,每日可發疹一至數批。
2. 皮損為大小不等的鮮紅色或瓷白色風團。黏膜也可能受累,發生於胃腸道可伴有腹痛或腹瀉;發生於喉頭黏膜,可出現氣悶、呼吸困難,甚至引起窒息。
3. 皮膚劃痕試驗陽性。
4. 皮疹經3個月以上不癒,或反復間斷發作者為慢性蕁麻疹。

 

【常見証型】
1. 風熱犯表証:風團鮮紅,灼熱劇癢,伴有發燒、惡寒、咽喉腫痛,遇熱則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2. 風寒束表証:風團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則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浮緊。
3. 胃腸濕熱証:風團片大,色紅,瘙癢劇烈,發疹的同時伴脘腹疼痛,惡心嘔吐,神疲納呆,便秘或泄瀉。
4. 氣血兩虛証:疹塊色淡或與膚色相同,反復發作,瘙癢不甚,可遷延數月或更久,或勞累後加重,伴頭暈失眠、神疲乏力、心悸氣短、納食不香,舌淡苔薄,脈沉細。

 

【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
1. 辨証施治,依據寒熱虛實用藥。急性多為風邪引起,以祛風為主;慢性多為內在臟腑失調,以調理臟腑為主。由於此病多半為內在臟腑失調加上風邪入侵,所以需內外兼治。若為一時性外來風邪引起,祛風後就能痊癒;但如果有內在臟腑失調情況,即使蕁麻疹已經消退,仍然要將體質調理好,以免再復發。慢性蕁麻疹者,可配合外洗劑,以晚蠶砂30-60g,煎湯熏洗。
2. 體針治療:
主穴:風府、曲池、血海、合谷、足三里、大椎、膈俞等。
配穴:脾胃不合加脾俞、大腸。
每次留針20-3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 耳針治療:
取肺、神門、腎上腺、內分泌、皮質下、蕁麻點等穴。雙耳交替,丸壓法。
4. 拔罐治療:
選大椎、肺俞、神闕,留罐10分鐘,隔日1次,6次為一療程。
5. 結構治療:
若為身體結構歪斜、尤其胸廓異常而引發免疫系統紊亂而發病者,應進行結構整復,期間可配合針灸或中藥治療。

 

【日常護理】
1﹒遠離致敏源:引發蕁麻疹的原因很多,必須先找出過敏原,對可疑致敏源應盡量避免。例如,對花粉或化學物質過敏者,不應在室內放花卉及噴灑殺蟲劑,以免致敏。
2﹒飲食方面:飲食宜清淡,避免刺激、甜膩及易致敏食物。如有殼海鮮、魚蝦蟹、防腐劑添加物、醃漬薰製食品、燒烤煎炸、鵝肉、牛肉、芒果、香菇、筍子、牛奶、蛋、煙酒等有過敏例子,過敏體質者對較易引起過敏的物質應少食用。平日保持大便通暢,多喝開水加速新陳代謝,以排除體內毒素。
3﹒慢性蕁麻疹治療較棘手,病程會長達數月甚至數年,反復發作,相對來說,療程也較長,需較長時間的服用藥或針灸來減緩過敏反應,治療過程中需要有一定心理準備,必須保持耐心,積極面對。

急性腰扭傷

 

急性腰扭傷是指腰部軟組織因外力作用發生突然的超負荷運動,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臨床上根據不同的損傷部位,可分別診斷為棘上韌帶損傷、腰骶關節扭傷、骶髂關節扭傷、小關節紊亂、腰肌扭傷等。
本病屬於中醫「閃腰」、「瘀血腰痛」的範疇,多因跌仆閃挫造成腰部筋脈關節損傷,血脈破損,血瘀阻滯,氣機不通所致。
急性扭傷與慢性勞損二者可以互相轉化。慢性勞損可稍受外力而轉化為急性發作,反之,急性扭傷也可因治療不當,轉化為慢性勞損。

 

【病因病機】
1. 用力失當:搬動重物時,姿勢不正確或物件過重,使腰部負荷過大,造成肌肉、韌帶及小關節損傷。
2. 扭傷:在彎腰、咳嗽、噴嚏或滑倒時,因思想毫無準備而使腰部受損。
3. 腰部結構上的異常:因先天發育異常或其他病變造成腰椎的不穩定,導致局部對抗外力的能力下降,容易引起扭傷。

 

【臨床表現】
本症都是由於稍一扭挫而腰部一側或兩側驟然發生刻痛,受傷時病人可感到腰部有一響聲或有撕裂感,隨後腰部疼痛,活動受限;疼痛為持續性,活動時加重,休息後也不能消除腰肌常有痙攣,嚴重者起床困難,深呼吸和咳嗽時加重,為減輕疼痛病人在活動時常用兩手支撐腰部。

本病因急性扭、挫傷,局部腫脹,肌肉出現觸痛,甚至腰肌呈索條狀強直。壓痛點固定的多屬瘀血凝聚,不通則痛,以傷血為主;如扭傷後外無顯著腫脹,壓痛點不明確,有「痛無定處」竄動的感覺,多屬傷氣;但氣血相關,所以一般臨床多見氣滯血瘀型,即氣血兩傷的症候。

 

【檢查】
1. 腰椎生理弧度改變:因疼痛和肌肉痙攣可使腰椎的生理弧度變小、消失或側彎等。
2. 腰部功能明顯受限:前屈受限往往提是腰肌和棘上、棘間韌帶損傷;後伸受限往往提是小關節受傷和滑膜嵌頓。
3. 腰部可觸及明確的壓痛點和筋膜。
4.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陰性。皮膚感覺異常。肌力正常。
5. 一般無下肢放射痛,部份患者有下肢牽涉性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加強試驗則為陰性。

 

【治療方法】
1. 中藥治療:
以行氣活血、袪瘀通絡為治則。有需要時可配合外敷藥物,加強療效。
2. 針灸治療:
以局部阿是穴為主,配以循經取穴;常用穴位有:水溝、環跳、委中、陽陵泉、承山等。隔天1次。新傷 (無舊患史而扭傷在3天以內者) 多在1-3次內可痊癒。可配和耳針取腰骶區,丸壓法。
3. 拔罐治療:
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各留罐或走罐,以活血化瘀止痛。
4. 手法整筋:
透過揉按壓痛點及分筋手法,以行氣活血、舒筋活絡、化瘀止痛之效,可緩解肌肉血管的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促進組織的修復,恢復肌肉韌帶組織的正常彈性。
5. 結構治療:
若向有身體結構歪斜、肌肉失衡而引發本病者,當以整復結構為目的,以作根治。

【日常護理】
1﹒本病損傷初期病理反應較重,當損傷組織逐漸修復,病理反應會大為減輕。因此在初期應臥硬皮厚墊床休息,避免加重損傷及痛楚;但活動能調和氣血,疏通經脈,增強組織代謝,加速損傷的修復,所以在經過適當的休息後就應該逐漸增加活動,注意保暖。症狀減輕後注意進行腰背肌鍛鍊,以利恢復。
2﹒平日採用正確的彎腰姿勢,即屈膝屈髖彎腰姿勢進行勞動,以避免腰肌勞損。
3﹒從事勞動工作前,積極推行伸展運動,使腰肌處於良好的適應狀態,為勞動作好準備;在工作中間進行,伸展運動可促使肌肉恢復疲勞。從事長時間彎腰工作的人員,在工作間隙應適當活動腰部。
4﹒有慢性損傷者,平時應加強腰部功能活動,積極參加適當的體育鍛鍊和工作,並進行自我推拿,雙掌擦腰,早晚各作50次,能有效預防慢性腰痛復發。
5﹒一旦扭傷腰部,必須立刻尋求治療,若拖延診治,可造成進一步傷害,或形成更嚴重的後遺症、造成日後治理困難。

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症」 是指因腰椎間盤退變、損傷,髓核突出,壓迫、刺激神經根、馬尾神經或脊髓而引起一系列症狀的疾病。本病屬於中醫「痹証」 或 「腰腿痛」 等範疇。

本病為臨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常見病,好發於20-40歲之間:
其中腰4-5及腰5-骶1兩個椎間盤突出發生率最高。這是腰骶部活動大,處於活動的脊柱與固定的骨盆交界處,所受應力最大,椎間盤易發生退變的緣故。

 

 

【病因病機】
本病的基本病因是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其中2/3患者有輕重不同的外傷史。椎間盤負責連接椎體,每個椎間盤由纖維環、髓核、軟骨盤三個部分組成,具有穩定脊柱、緩衝震蕩的作用。髓核在幼年時呈膠凍樣,但隨年齡增長,其含水量逐漸減少,變得脆弱易碎;日常生活工作中,椎間盤不斷遭受脊柱縱軸的外力作用,不斷發生退行性變,椎間隙變窄,周圍韌帶鬆弛,或產生裂隙,形成腰椎間盤突出的內因。
椎間盤日常所受的擠壓力很大,特別是下腰部,易發生退行性變化,缺乏血運,修復能力大幅度減弱,若再加上外傷、不良體位或著涼等因素誘發,局部肌肉和韌帶緊張痙攣,失去平衡,椎間盤內壓升高,促使已退變的纖維緩破裂髓核突出而發病。

 

【臨床表現】
1. 腰腿痛:腰腿痛症狀的反復發作是本病的特徵之一。患者腰痛並向下肢放射痛,為本病的典型症狀,往往也是最早出現的症狀。疼痛常因腹壓增高,如咳嗽、排便等動作而加重;牽拉神經根的動作,如步行、彎腰等也會使疼痛加劇,臥床休息可使疼痛減輕。中央型突出造成馬尾神經壓迫症狀為會陰部麻木、刺痛、二便功能障礙,陽痿或雙下肢不全功能癱瘓。少數病例起始症狀是腿痛,而腰痛不甚明顯。
2. 感覺異常:患肢可出現麻木、感覺過敏、發涼、灼熱等。這與感覺神經纖維和交感神經纖維受刺激有關。
3. 間歇性跛行:此症狀與突出物壓迫脊髓靜脈叢和擠佔椎管容積有關。
4. 其他:會陰部感覺異常、二便失調、性功能障礙等脊髓損傷的症狀。

 

【檢查】
1. 腰部畸形,脊柱生理曲度改變:腰肌緊張、痙攣,腰椎生理前凸減少或消失,甚至出現後凸畸形;有不同程度的脊柱側彎。
2. 腰部壓痛和叩痛:突出的椎間隙棘突旁有壓痛和扣擊痛,能觸及筋結,壓痛可向同側下肢放射。
3. 腰功能受限。
4. 皮膚感覺異常:神經根所支配區域的皮膚感覺異常,早期多為皮膚過敏,漸而出現麻木、刺痛及感覺減退。
腰3、4椎間盤突出,壓迫腰4神經根,引起小腿前內側皮膚感覺異常;
腰4、5椎間盤突出,壓迫腰5神經根,引起小腿前外側、足背前內側和足底皮膚感覺異常;腰5骶1椎間盤突出,壓迫骶1神經根,引起小腿後外側、足背外側皮膚感覺異常;中央型突出則表現為馬鞍區麻木,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障礙。
5. 腱反射改變:腰3-4椎間盤突出可使膝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腰5骶1椎間盤突出可使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6. 肌力下降:受壓神經之配的肌肉肌力下降,肌肉萎縮。
7. 屈頸是驗、頸靜脈壓迫試驗陽性。
8. 直腿抬高試驗,加強試驗陽性。
9. 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10. 壓頸試驗陽性。
11. 拉塞克氏徴陽性。

 

【常見証型】
1. 氣滯血瘀証:腰腿刺痛,痛有定處,拒按。腰部活動明顯受限。舌紅或有瘀斑,脈弦。
2. 風寒濕痹証:腰腿痛重,遇冷則加重,得熱則緩。舌淡苔白,脈沉。
3. 肝腎不足証:腰膝痠軟,肢體發涼無力,少氣懶言,脈沉細。或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弦細。

 

【治療方法】
以手法治療為主,配合針灸、中藥、伸展運動等治療。
1. 中藥治療:
辨証而治,急性期以祛散風寒,通脈祛瘀,舒筋止痛為主,恢復期以補肝腎,強筋骨為主。
2. 針灸治療:
以除濕散寒,補腎益氣,通經止痛為原則。
主穴:腎俞、腰眼、委中。
配穴:寒濕重加腰陽關,血瘀加水溝、腎虛加三陰交、命門。
隔天1次,每次留針20-30分鐘,10次為一療程。可加火罐提高療效。
3. 手法治療:
觸診找出病灶,以手法整理,拆開筋結、揉按壓痛點,以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解除局部肌肉痙攣。若有盆骨歪斜,足部畸形者,配和結構復整手法治療,使肌肉恢復平衡,以整復下肢為主。

 

【日常護理】
1﹒臥床休息:急性期應嚴格臥硬板床3週,手法治療後亦應臥床休息,以減輕體重對椎間盤的壓力,從而使椎旁肌肉松馳,使輕度突出的髓核復位。
2﹒運動治療:疼痛減輕後,應注意加強鍛煉腰背肌,以鞏固療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有效的、針對性的伸展運動及肌力鍛鍊,放鬆痙攣之肌肉,增強腰腿力量,有利於腰腿的平衡穩定。。
3﹒避免久坐、久站、腰部過度屈曲、勞累或受風寒。
4﹒注意日常姿勢,尤其彎腰搬物姿勢要正確,避免腰部損傷。

 

▲相關病案:

腰椎間盤突出症──手法整筋加中藥治療

 

2012 “三伏天” 天灸療法~開始接受報名

2012 天灸已經開始接受報名了~三伏天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對於鼻敏感、氣管敏感、經常感冒、各種痛症、不孕、虛弱體質等均有顯著療效。名額30名,有意者請即報名~

 

相關文章: 

2012 三九天灸(冬灸)~開始接受預約!】

【天灸治療注意事項】

   相關病案:

 天灸療法~天人合一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