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先生,從事體力活動工作,三月初由太太介紹來診。他太太一個月前因為骶骨冰冷來找我診治,針灸2次後,骶骨已不再冰冷,但肩膀的毛病卻浮現出來,現在還在治療中。
「我太太說針灸後症狀改善許多,叫我來找你幫忙。」原來鄧先生是受頭痛困擾,已經八年,由後枕痛引頭頂,不時發作,近來更有惡化趨勢,天天吃止痛藥,未有改善。
「吃止痛藥只是治標,藥物把你的大腦痛感阻斷了,所以你不痛,不代表問題解決了。而且止痛藥吃多了,,必然損肝。中醫來說,肝主筋,肝受損,筋肌便會收縮,形成阻塞,血供更差,不通則痛,造成惡性循環。」我解釋。他同時有高血壓,他年紀只有40多歲,除了血壓,沒有其他毛病需要長期服藥,但他高血壓情況頗為嚴重,每天早晚都要服藥。
我替他檢查頸椎,有明顯壓痛,痛引後枕。
「情況越來越差。就算乘巴士,那些座位我也不敢貼著坐,一貼著坐就頭暈,以前不是這樣的。連打噴嚏也像爆炸一樣痛。」
「你的頭痛跟你的頸椎有關。」我替他作了簡單檢查,他頸部肌肉明顯緊縮,頸部向前傾。我建議他做針灸,由於他未試過針灸,沒有心理準備而拒絕了。我只開了3天藥給他,都是一些袪風濕,舒筋活絡的藥物。
「下次來最好做針灸,這種情況,針灸效果更大。」我說。
第一次用藥後,頭痛稍稍減輕。他決定嘗試針灸。因為從未試過,難免緊張。
第三次來診,訴說:「情況改善了,有時都要服用止痛藥,但痛楚似乎有所減輕,服藥次數沒有以往那樣頻密 (他來診前是差不多天天吃止痛藥的)。因為第一次針已經有這樣好的反應,他感到非常鼓舞。
跟著的一星期,因為下班較晚,他改動了兩次預約,直到今天才能來診。
一坐下他就向我報告病況: 「上次針後,頭痛只是發作過兩次,兩次都在忍受度之內,不用吃止痛藥。打噴嚏也沒有以前那樣痛。」他高興地說,「而且,醫師,我發覺自己的血壓降低了,頭腦也清醒了。我平時晚上吃血壓藥後,上壓都120多,但做針灸治療後量度就只有100多。這跟針灸治療有關嗎?」
「當然有關。」我解釋:「你主要是頸椎病——你患的是頸源性頭痛,你的高血壓根源也在頸部。因為頸部肌肉收緊,僵硬,壓迫血管和神經,影響血供,造成頭痛和血壓增高現象。現在頸部肌肉經過針灸治療後鬆開了,血管和神經的壓迫某程度上被解除了,所以,頭痛減輕,血壓也降下來。只是,你來診時的情況頗為嚴重,而且病程又較長﹒﹒﹒﹒﹒﹒我想不到那樣快見效,你才針了兩次。」
現代人患頸椎病日益普遍,頸頸椎是極為重要的神經樞紐,上承頭顱下接軀體,內有神經、血管密集分佈,乃腦血循環的必經通道。頸椎病,不單影響肩手引發疼痛、麻痺等症狀,嚴重的更會影響到心腦血管和中樞神經,造成各類頸源性疾病。很多患上長期失眠,或頭暈,或反復感冒,或鼻敏感,濕疹,甚至甲亢等症狀的人,其病變根源都可從頸部找到。筆者曾見過不少這樣的案例。這次鄧先生的頭痛和高血壓也是其中一例,這類病人,當頸椎病症狀受控制後,不單頭痛減輕,連血壓也隨之下降。
「你要天天做紀錄,做好在服血壓藥之前、固定時間做量度,如果情況改善下去,很有機會可以減藥量,甚至不用再服血壓藥。」
「如果是這樣就當然最好了。」
那麼,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
後記:
昨天因為某友人發頭痛病,我記起鄧先生久未複診,想更完善這個病案,遂致電追訪鄧先生的病況。他告訴我,兩個月前經過我替他幾次下針後,他的頭痛大為減輕。
「記得之後發作的情況嗎?」
「之後很少發作,但是因為沒有再針,所以近來又漸漸發病。」
「你說之後很少發作,『之後』是指多久?」
「大概一個月,很少發,不用吃止痛藥。但是近來又發,偶爾都要吃止痛藥。」
當然,替他下針只有4、5次左右,他以為痛已大減,自行停針,但其實他的情況根本沒有根治。臨床上見過不少病人像鄧先生那樣,但求症狀減輕,不求治本,療程沒有完成就自行中斷治療,日後再發,也是意料中事。剛好,今天有病友介紹朋友來診,她也是頸椎病,引發腕管綜合癥,拿筷子吃飯也會手麻痺,她問我,「我的情況要治療多久?」其實這問題,應該問回病人自己。如果只求治標,不難,可能幾次症狀已經大為減輕,但如果要治本,肯定不會是短時間;如果能配合醫囑,注意改變生活細節,治療時間當然較短,如果不配合醫囑,飲食不節、繼續勞損,後果也不用我說了。
許多時候,療效、療程,不是醫者唱的獨腳戲,而是要大家配合的雙人舞﹒﹒﹒﹒﹒﹒
病者在接受治療之前,先問自己:我能怎樣配合,這是治療成功的第一部,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步。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 註冊中醫師
▲相關病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