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中醫稱為「癮疹」、「風疹塊」;指皮膚上的局限性隆起,忽起忽退,不留痕跡。
【病因病機】
蕁麻疹急起者主要病機為稟賦不耐,外受風寒、風熱之邪侵襲,或因飲食不當,腥發辛辣之物化熱生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發透發,郁於腠理所發。慢性蕁麻疹多由情志煩擾,致心肝火旺,蘊於血分而發。此外,產後受風,體虛或久病不癒,氣血不足,營衛失和,風邪乘虛侵入亦可致病。
現代醫學認為,蕁麻疹病因複雜。外來的過敏因素 (病毒或細菌感染、食物或食品添加物、藥物、疫苗、油漆、花粉、冷、熱、日光等) 與內在的過敏因素(體內病灶、補體缺陷、情緒壓力、內分泌紊亂、胃腸功能障礙、自體免疫性疾病等)均可引發,由於過敏因子刺激肥胖細胞,釋放出組織胺,產生蕁麻疹反應。
【臨床表現】
1. 此病常驟然發生,皮膚出現紅色或白色隆起,大小不一,可能融合成片,發無定處,瘙癢不堪,在幾小時後迅速消退,不留痕跡;但之後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又發,每日可發疹一至數批。
2. 皮損為大小不等的鮮紅色或瓷白色風團。黏膜也可能受累,發生於胃腸道可伴有腹痛或腹瀉;發生於喉頭黏膜,可出現氣悶、呼吸困難,甚至引起窒息。
3. 皮膚劃痕試驗陽性。
4. 皮疹經3個月以上不癒,或反復間斷發作者為慢性蕁麻疹。
【常見証型】
1. 風熱犯表証:風團鮮紅,灼熱劇癢,伴有發燒、惡寒、咽喉腫痛,遇熱則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2. 風寒束表証:風團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則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浮緊。
3. 胃腸濕熱証:風團片大,色紅,瘙癢劇烈,發疹的同時伴脘腹疼痛,惡心嘔吐,神疲納呆,便秘或泄瀉。
4. 氣血兩虛証:疹塊色淡或與膚色相同,反復發作,瘙癢不甚,可遷延數月或更久,或勞累後加重,伴頭暈失眠、神疲乏力、心悸氣短、納食不香,舌淡苔薄,脈沉細。
【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
1. 辨証施治,依據寒熱虛實用藥。急性多為風邪引起,以祛風為主;慢性多為內在臟腑失調,以調理臟腑為主。由於此病多半為內在臟腑失調加上風邪入侵,所以需內外兼治。若為一時性外來風邪引起,祛風後就能痊癒;但如果有內在臟腑失調情況,即使蕁麻疹已經消退,仍然要將體質調理好,以免再復發。慢性蕁麻疹者,可配合外洗劑,以晚蠶砂30-60g,煎湯熏洗。
2. 體針治療:
主穴:風府、曲池、血海、合谷、足三里、大椎、膈俞等。
配穴:脾胃不合加脾俞、大腸。
每次留針20-3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 耳針治療:
取肺、神門、腎上腺、內分泌、皮質下、蕁麻點等穴。雙耳交替,丸壓法。
4. 拔罐治療:
選大椎、肺俞、神闕,留罐10分鐘,隔日1次,6次為一療程。
5. 結構治療:
若為身體結構歪斜、尤其胸廓異常而引發免疫系統紊亂而發病者,應進行結構整復,期間可配合針灸或中藥治療。
【日常護理】
1﹒遠離致敏源:引發蕁麻疹的原因很多,必須先找出過敏原,對可疑致敏源應盡量避免。例如,對花粉或化學物質過敏者,不應在室內放花卉及噴灑殺蟲劑,以免致敏。
2﹒飲食方面:飲食宜清淡,避免刺激、甜膩及易致敏食物。如有殼海鮮、魚蝦蟹、防腐劑添加物、醃漬薰製食品、燒烤煎炸、鵝肉、牛肉、芒果、香菇、筍子、牛奶、蛋、煙酒等有過敏例子,過敏體質者對較易引起過敏的物質應少食用。平日保持大便通暢,多喝開水加速新陳代謝,以排除體內毒素。
3﹒慢性蕁麻疹治療較棘手,病程會長達數月甚至數年,反復發作,相對來說,療程也較長,需較長時間的服用藥或針灸來減緩過敏反應,治療過程中需要有一定心理準備,必須保持耐心,積極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