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環不好,腿是這樣的 (病案圖集及解說──足部篇)

 

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

身體每個部分,無論微小至指/趾甲,頭髮等,都可以從中窺見體內臟腑的健康狀況。

這次我們一起看看足部的病案圖,憑著少數病例的描述,希望起到舉一反三的果效,讓大家對自己身體狀態有更深的了解、作出更多關注。

 

 例1:

這位病友本因腰痛骶來求診的。針灸數次後,連小腿上的濕疹也好轉,結痂了。

她自訴:「沒有以前那麼痕癢。」問我點解。

其實我針灸主要幫她治療腰痛,但因為是整體治理,在腳部也下了針,腰腳循環改善了,自然連濕疹也改善了。

如果身體上有濕疹或其他異常反映,例如斑點、皮膚特別乾燥、結節、腫脹、色澤特別深暗等,就要注意是不是該部分/相關經絡/臟腑等發生問題。因為這些往往只是表徵和警號而已。

像這位病友,以前曾在很多地方治療過濕疹,她已經持放棄態度。這次針灸治腰腿痛而改善了血循,濕疹反而不藥而癒了。

 

  例2:

 

 

李女士,未滿六十歲,但憑誰都能看出,她的腳部血液循環很差。

她本身有「拗柴史」,膝傷史,腰椎間盤突出史。除了大腿、足踝異常腫脹外,也出現灰甲情況。

西醫認為灰甲是真菌感染引致的。

中醫角度看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為本身腳部血液循環不良,才會給「外邪」感染,而且感染後又難以痊癒。

 

 

  例3:

 

這是一位三十歲的男孩,如果不說年紀單看腳,你大概以為是一位老人家吧?他本身腰部皮膚已經反映出血循不良的問題,足踝一帶皮膚也是黑焦乾枯的,氣血不能濡養,自然灰甲長期都不能痊癒了。

 

 例4:

扁平足患者。最初因頸痛來診。

他以前一直沒有發現自己是扁平足,後來我替他檢查,並告訴他,扁平足人士的腰足會較早退化,也有機會影響到肩頸部產生問題。

後來他足患發作,在骨醫建議下,用了足墊。

其實那是治標,最好就是平日注意多做特別針對扁平足的伸展運動,才能夠有效改善狀況。

 

 例5:

李小姐,雖然腳趾表面看上去很光滑,但其實腳趾的型態不算健康。

尤其第二趾不正常的彎曲狀,呈收引狀態,那是足陽明胃經過處,反映出她脾胃功能較弱,而且寒氣較重。

她自訴本身容易胃痛,曾因減肥過度,引起內分泌失調,常覺有寒氣從腳衝上頭,手足冰冷。檢查她的腰以下部位,都是水腫的,證明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確實不好。

 

 例6:

譚女士因膝腫、屈伸不利來診。她曾被西醫診斷「膝關節退化」,其實她只有四十來歲!

最近病發追溯於4個月前踏單車撞倒,進行西診檢查說「一切正常」,但之後漸漸發覺膝蓋疼痛、腫大、活動度下降。

第一次診症時,左膝只能屈到90度,針灸第3次後,明顯改善。

要提醒大家的是,「指數」「照片」等沒問題,不等於真正沒問題。一般撞傷、扭傷後,必定要認真去處理。很多個案顯示,扭挫傷後處理不善,會有後遺症。我以前曾經看過一位病者,來診時用拐杖,連從座椅起身站立都需要兩分鐘。他二十年前曾經傷過髖關節,沒有處理好。最初只是類似風濕痛,結構失衡在日積月累下,二十年後連用拐杖走動的很困難。所以說,對於外傷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例7:

胡婆婆,因膝腫來診,來時走動不利。替她針灸出針後,水珠從針孔排出,邪有出路了,經過數次施針後,足腫減退,膝蓋疼痛減輕,走動能力顯著改善。

其實她幾個月前因同一問題來診,做過幾次針灸改善了狀況,她就自行停診。直至幾星期前膝痛又發,連走路都不行,才由孫子陪伴來診。

其實以她的情況,膝關節已經變形,就算針灸後消腫消痛了,仍需要做定期的保健針灸,每兩周1次,才能有效減低膝痛發作及延緩退化。如果有痛才處理,會造成病情反復及治療上的困難。

 

備註:以上圖片經過患者同意下拍攝,他們亦被知會照片會用作病案示範用途,張貼於本網站上,好讓其他患者可以參考得益──在此感謝他們。

 

和生中醫藥坊 註冊中醫王冰瑩

 

 

 

 

 

 

落枕/頸椎病藥枕療法

枕,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嚴重的情況,頸部向左右上下動彈不得,可說苦不堪言。

 

 

中國人很早期就懂得利用藥枕來養生。

晉代葛洪著《肘後備急方》中,就有描述以蒸大豆裝枕治療失眠。

睡藥枕可使藥性直接作用於頭頸部,利用睡眠時後頭部的溫度,促使藥物有效成分的發散,緩久刺激經絡穴位,以收治病祛邪,平衡氣血之效。

適當成分的藥枕,對於落枕、頸椎病等,有一定防治效果。

 

 

落枕防治藥枕DIY: 

 

配    方:防風,羌活,桂枝,葛根 各100克

             菊花,茯神,夜交藤 各60克

             白芷,蔓荊子,丹參,川芎,石菖蒲,厚樸 各30克

 

功    用:祛風化濕,通經活絡,兼能寧神安睡。

 

適 應 症:經常對電腦工作、落枕、頸椎病、頭痛、失眠患者。

 

作    法:先將藥物用篩子過濾,除去灰土,然後和勻壓成碎屑,裝入紗布袋中作為枕 

              芯,再套上枕套即成藥枕。高度以10-15公分為宜。亦可配合枕頭同用。

 

用    法:1/ 以三個月為一療程。通常藥枕要用上1-2個月才漸漸見效。

               2/ 最好隔3個月更換枕芯,以確保有效發揮。

               3/ 保養:每二至三週日曬一小時,以保持乾燥。不用時應以塑膠袋封好,防

                              止有效成分揮發;收藏在陰涼乾燥處,以免受潮。

 

 

備    註:1/ 每晚睡前飲少量溫水,防止芳香類藥物耗傷陰津。

               2/ 若使用後,出現皮膚過敏、或其他不適,即應停用。

 

 

資料提供: 和生中醫藥坊 註冊中醫 王冰瑩

 

 

▲相關病案: 

【落枕】

【頸源性頭痛及高血壓 (頸椎病)】

 

▲    相關文章:

脖子梗又痛  落枕勿輕視 ──《香港商報》】

【落枕 (俗稱「瞓捩頸」) 的自我推拿防治】

【頸椎病 ( 頸肩綜合癥,  頸椎綜合癥 )】

 

 

為雙手做SPA (潤甲美手露水配方提供) ──《香港商報》2013年5月19日

題目: 為雙手做SPA

報導報刊: 《香港商報》(「Sunday life 健康」版)

刊登日期: 2013年5月19日

呵護指甲中醫有辦法

       「手是女人的第二張臉」,時興美甲 ── 十指塗上鮮艷精美的圖案,確是非常奪目,但始終是化學品,日久難免對指甲及周邊皮膚造成傷害,使真甲變得脆弱、變黃,脫去假甲或甲油後指甲「見不得人」,令玉手失色又失禮。

 

      中醫認為,肝主筋也,其華在爪;指甲的附近有多個穴位,是氣血交會集中之處,與人體臟腑氣血密切相關,所以指能反映身體健康狀況。

正所謂有諸於內而形於外,要指甲美麗,不單要外部護理,也要重視內在的護養。

尤其經常做人工美甲的女士,可能已對指甲造成一定損害,平日更應該注意手甲的保養。

 

     以下3種天然美甲法,內外兼顧,經常使用,能使指甲帶著天然的光澤,能使女士們在最微細的地方散發著令人艷羨的健康色彩,大家不妨試試:

 

1) 食療:護肝美甲桑寄湯 (1人份量)

 材料:桑寄生5錢,黨參4錢,生地4錢,丹參4錢,枸杞子3錢,甘草錢半,雞蛋2隻;片糖適量。

  製法:

  1. 雞蛋先煮熟,稍稍敲碎蛋殼,方便入味。

  2. 其餘材料洗淨,桑寄生以魚袋包好。

  3﹒所有材料加六碗水入煲,水沸後慢火煮20分鐘,取出雞蛋,用清水浸冷,然後剝殼,備用。 

  4﹒桑寄生茶繼續煮20分鐘,隔去桑寄生,加入雞蛋及片糖,再煮10分鐘即可。

 

功效:桑寄生、枸杞子補益肝腎,並能養血;生地清熱養陰,黨參益氣養血生津;甘草益氣,又能解毒;丹參養血活血祛瘀;可改善甲色變黃,變脆,變薄的情況;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連殼煮可使鈣質得以保留,有助修護受損的指甲組織。

適合:指甲脆弱、受損,甲色變黃的人士。

 

 

2) 保養指甲穴位按摩:

手部有六條經脈循行,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溝通。時常按壓這些穴位和做手指操,不單可以增進指甲健康,也可以緩解全身疾病:

 1﹒雙手掌前後拍打十次。

 2﹒先按摩左手。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壓左手拇指的兩側,10 秒鐘。然後以同樣發法依次按壓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換右手按摩。

 3﹒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別上下夾住左手的拇指,用力按壓,堅持3 秒鐘。然後依次按壓其餘四隻手指。換右手按摩。

 4﹒十指輕輕握拳,然後突然伸開,像彈空氣一樣,重複10-20次。

 5﹒輕輕擦雙手,直至發熱。

適合:甲色不良,指甲脆弱,或對電腦工作,手指僵硬或容易手足冰凍的人士。

注意:宜在餐後至小一小時進行。進行指操後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手。

 

3/潤甲美手潤膚露 DIY

材料:牛奶、蜂蜜、橄欖油或甜杏油適量;喜歡的話,可加上白蘭花精華油兩滴。

作法:把材料用掃攪勻,加入精華油,備用。

 

1﹒先用溫水潔淨雙手,用白沙糖或杏仁粉輕輕打圈按摩1分鐘,能帶走死皮,並有潤膚作用。

2﹒在手上塗上少許潤甲露,再作打圈式按摩2-3分鐘,並按摩指甲表面。

效果:防倒刺,又可強化甲面,減少折斷;刺激血液循環,加快營養的吸收,有效舒緩手部疲勞,並能預防手部皺紋。

3﹒按摩後,可用保鮮紙包起雙手,再裹熱毛巾,透過熱力加快皮膚吸收養分。

以上護理,可每周1次。

適合: 任何注重呵護雙手的女士(或男士)。

 

資料提供: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註冊中醫師

 

讓生活多點美~杏仁乳酪香薰磨砂膏

 

      有沒有試過在家裡自己製作磨砂膏?既天然,又便宜,效果比一般磨砂膏絕對毫不遜色,而且可隨自己喜好,適應個人膚質而製作;DIY的忙裡偷閒,是讓自己在繁忙生活中把時間「奢侈」一下,享受「有閒」生活的感覺,非常捧!真是一舉數得。

 
杏仁乳酪香薰磨砂膏

材料:乳酪 杏仁粉 各適量 稀釋精華油 1茶匙

 

把以上材料混和就可以了~

 

稀釋精華油:用1茶匙的甜杏油 或 杏核油為底油,加上 1滴精華油

可選用之精華油:

乾燥皮膚:天竺葵

油性皮膚:橙花

敏感皮膚:甘菊

一般皮膚:薰衣草

成熟皮膚:玫瑰

 

護理方法:

1﹒用于手部: 可先用溫和鹼液浸手5分鐘。再用以上特製之磨砂膏按摩手部 5分鐘,再靜待5分鐘;然後用水沖洗乾淨,塗上潤手霜。

 

2﹒用於面部或身體: 用於面部不要按太久,1至2分鐘已經可以。 用於身體特別是死皮較多的地方如手肘、腳跟等可以久按一點。

以上各種護理1星期做2至3次,能保持肌膚潤滑光澤。

 

持之以恆~要美麗就不能懶惰!

《和訊》第二期(2013年5月)

大家好!

       我是王冰瑩醫師,《和訊》第二期跟大家見面了!夏天將至,請留意三伏天灸即將開展 (貼藥日期另見此),以往曾接受治療的朋友記得今年要持續再做治療,連續3年才是一個完整療程。今期《和訊》內容豐富,還有夏季養生、食療,喝茶的藝術以及《香港商報》的訪問花絮。希望大家喜歡!

 

 

 

 

健身降脂防癌茶《資本創富》第390期

刊載日期:3/5/2013

原載: 《資本創富》Captical Money    第390期  (P.106)

春季養生小貼士

 

春天是陽氣升發的季節,最宜養陽養肝;但由於天氣潮濕,人體容易聚濕,影響到脾的運化功能,從而阻礙肝氣的疏泄。所以,春季養肝之餘,也應兼顧脾的護養。

那麼,在春天時節,我們應怎樣去養陽養肝健脾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只要「順應自然」,微調一下生活習慣,你都可以成為春季的養生達人:

 

情緒方面:

情緒會直接影響肝的疏泄功能。根據中醫理論,肝屬木,性喜調達,養肝最重要的是調節情緒,保持心境愉快,尤應戒怒。若情志不暢,不單會使肝氣鬱結,更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至於調養情志的方法有許多,例如親近大自然,聽聽柔和的音樂等,都是好方法。保持心境開朗,肝氣疏泄正常,身體各臟腑也能發揮最佳功能。

 

穿著方面:

由於肝喜條達,日常穿衣服要寬鬆,盡量少束縛,以免阻礙氣血流通──其實這點四季皆須注意。另外,春季正是乍暖還寒之時,加上人體陽氣開始趨向於表,皮膚腠理漸漸舒展,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力有所減弱,要特別注意保暖,以免受涼。《千金要方》主張春衣宜「下厚上薄」,既養陽,又歛陰,可作參考。

 

飲食方面:

《攝生消息論》言:「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酸味具收斂之性,不利陽氣的生發,春天不宜多吃;刺激、肥膩、生冷之品也宜少吃,以免阻礙陽氣升發或耗損陽氣。

春天可多食甘,例如大棗、蜂蜜之類,助脾氣健運;亦可適度吃些辛散的食物,如蔥、薑等,以提升陽氣。

 

運動方面:

在寒冬裡,人體的新陳代謝,藏精多於氣化,各臟腑的陽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入春後應加強鍛鍊,以增長陽氣;若久坐不動,容易肝鬱氣滯。不妨到室外空氣清新的地方活動一下,早上或黃昏時到公園曬曬太陽,舒展形體。肝藏血,在體合筋,因血能養筋之故;做些伸展筋骨的運動,可以柔筋益肝。但注意運動要適量適度,太劇烈的運動容易汗出過多而耗氣傷津。

 

休息方面:

內經說:「人臥則血歸於肝。」充足的睡眠是護肝的黃金定律。

適當的休息有助於強化肝臟,但久臥傷氣,睡懶覺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古人認為春季宜夜臥(但注意不要太晚)早起,使陽多而陰少,以應春升之氣。

 

防病保健:

初春由寒轉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應注意日常家居清潔,多開窗戶,使室內空氣流通。可在室內放一些薄荷油,任其揮發,以淨化空氣。每天按壓風池、足三里、陽陵泉等穴位,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另外,注意口鼻保健,有助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春天保健穴位:

1﹒風池:

 位置:在項部,當枕骨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祛風,解表,清頭目,利五官七竅。

2﹒陽陵泉:

 位置: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功效:疏肝利膽、清利濕熱,舒筋活絡。

2﹒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吋,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功效:調理脾胃,清熱化濕,強壯身體。

 

要解放體內的濕氣,還可以多煲一些湯水。以下介紹3款健脾養肝的湯料,非常適合在春天飲用,大家不妨試試!

 

1﹒冬瓜祛濕湯

材料:冬瓜(連皮)  白扁豆  生薏仁  赤小豆   山藥  黨參

功效:利水消腫,通小便

適合:脾虛人士──經常疲倦,身體痠重,胃口不佳或大便稀爛者

2﹒祛濕去脂茶

材料:決明子   陳皮   荷葉   首烏  五指毛桃

功效:利水降脂,排毒通便

適合:日常飲食肥膩、肥胖或膽固醇過高人士

 

3﹒養肝明目湯:

 材料:枸杞子  豬肝  淮山  薑片

 功效:養氣補血,補肝明目

 適合:常對電腦工作或肝腎虧虛、視力衰退等人士

 

資料提供: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 註冊中醫師

 

▲    相關文章:

【濕從何來?濕重應怎辦呢?】

脖子梗又痛 落枕勿輕視 ──《香港商報》專訪 2013年4月28日

專訪題目: 脖子梗又痛 落枕勿忽視

報導報刊: 《香港商報》(「Sunday life 健康」版)

刊登日期: 2013年4月28日

 

香港商報

 

脖子梗又痛 落枕勿輕視

 

早上起床後,突感一側頸項強痛,不能轉側俯仰,原來是「瞓戾頸」。脖子整天不能活動自如,難免有點不太習慣。事實上,「瞓戾頸」與頸椎關節、肌肉有着密切關係,若反覆出現更有機會是頸椎病的先兆。可見,「瞓戾頸」絕對不容忽視。

 

文:敏

圖:Benson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瞓戾頸」在西醫學名為「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Acutefibrositis);中醫則名為「落枕」或「失枕」。和生中醫藥坊註冊中醫王冰瑩指出,睡眠時姿勢不良、枕頭高低軟硬度不當,頸部一側肌群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或頸椎小關節錯扭,會導致頸部的肌肉群形成保護性收縮,一段時間後發生靜力性損傷(非經運動而造成的肌肉創傷)。故睡醒後會感到局部頸項酸痛,活動受限。落枕一般以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損傷最為普遍。此外,頸部外傷、頸部受風着涼及頸椎勞損都是「瞓戾頸」的常見成因。

 

落枕自我處理小方法

 

「瞓戾頸」一般起病較快、病程較短,通常短至數天,最多一周可癒。王冰瑩醫師介紹一些小方法讓患者自行處理,以紓緩痛楚。

(一)自我鬆筋法揉痛點:

將四指併攏,以指腹在胸鎖乳突肌或斜方肌等處找壓痛點按揉,力度由輕到重,約5分鐘;再用手捏拿頸肩部肌肉。拿風池:以拇指或食指分別按左右風池穴,約1分鐘。按肩井:以食指及中指按壓肩井穴,約1分鐘。

(二)痛點外敷

發生落枕時,若無外傷引發、沒有紅腫發熱、情況不太嚴重的人士,可嘗試用洗熱水澡並以熱水反覆沖洗頸部、熱敷患處10至15分鐘,或貼上適當的疏經活絡藥膏,做簡單的紓緩按摩或伸展運動等,以作緩解。

(三)「落枕穴」按揉法

「落枕穴」在手背側,第2、3掌骨之間,指掌關節後0.5吋。該穴位是治療落枕的特效穴。患者可以大拇指自行按揉「落枕穴」穴位,力度由輕至重,同時配合頸部運動,程序如下:1)頭部處於正中,向左轉,返回正中,再向右轉;2)頭部返回正中,向左側屈,回正中,再向右側屈;3)頭部處於正中,向前低頭,返回正中,再往後仰。注意事項:每次轉動頭部後,都要回到正中線。當頸部活動觸及痛處時,停留1分鐘,保持自然呼吸,待疼痛緩解,再慢慢增加轉動的幅度。以上所有動作都要緩慢地進行,以免拉傷肌肉。

 

預防「 瞓戾頸」

只要多注意以下事項,有助減低「瞓戾頸」的風險。

 

枕頭高度及軟硬度應適中:枕頭高度因人而異,應以躺下的時候能支撐頭部和整個頸部為佳。

 

良好睡姿:理想的睡姿能使人體壓力平均分布,保持脊椎天然的弧度,肌肉才能放鬆。睡覺時切忌單墊頭部使頸部懸空,這樣會加重頸肌肉的負擔。容易頭痛肩頸不舒的人士可考慮用藥枕,加入研細的中藥,以促進頸部血液循環。

 

注意防寒保暖:人在睡覺之時,生理機能較低,抵抗力較弱,睡覺時避免頸部直接吹風着涼。

 

日常頸項保健:保持生活正常作息,勿過度操勞;注意頸部保暖,以免受涼後肌肉緊縮,影響頸部血液循環;少進食冷凍食品、飲料及刺激性的食物,以免損害脾胃。中醫認為脾主肌肉,經常吃生冷甜食,易聚濕損脾外,更會使腹部筋膜緊張,影響頸部氣血運行;脖子需長時間保持着一定位置的人士宜每30-40分鐘做頸部伸展運動,以免頸肌慢性勞損。

 

最後,只要平時加強頸部肌肉力量及做適當頸肩伸展運動,除了能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更有助預防落枕及頸椎病。

 

別輕看「 瞓戾頸」

 

事實上,患「瞓戾頸」的病人透過休息、按摩及做些舒展運動,一般於數天內可以自行復原。如果超過一星期還未痊癒且沒有明顯的緩解迹象,甚至手部長時間出現發麻、乏力,活動不靈活等現象,便要找醫生作檢查,看看頸項是否有本身結構性的問題。

 

王冰瑩醫師補充,若反覆出現「瞓戾頸」有機會是頸椎病的一種先兆,代表頸椎周圍的韌帶已鬆弛,失去了維護頸椎關節穩定性的功能。這是頸椎發生病變的一個前期信號,表示頸部累積勞損,若不加理會或處理,可以引發更嚴重的頸椎病。故頸部剛受傷的人士、落枕症狀延續數天,沒有顯著緩解迹象的人士及經常性反覆發生落枕的人士都應該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導致「瞓戾頸」常見成因

 

喝醉酒或極度勞累下熟睡:睡姿變化次數減低,以致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容易造成落枕。長期睡姿不正確,使用不合適枕頭:導致頸項肌肉長期處於拉扯狀態,缺乏良好血液循環下,容易落枕。開空調睡覺:頸部受風寒侵襲,局部肌肉收縮,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引起肌肉痙攣。頸部外傷:本身頸部肌肉已經有失衡,甚至關節扭錯,發生落枕的機會較大。工作壓力大:情緒緊張容易引起頸部及肩背部的肌肉處於緊繃的狀態。頸部勞損:頸椎及頸部肌肉需要負載頭部的重量,又要維持一定靈活性及穩定性,本來就容易勞損。所以,長期伏案低頭的工作者、電腦族因頸部前伸,加上平日姿勢不良如歪頭等,更容易導致頸肌長期緊張、失衡。

 

延伸閱讀

 

頸椎病 知多些

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尤其頸椎長時間處於某些特定體位,不僅使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也使頸部肌肉長期處於緊張、受力狀態,韌帶易受牽拉勞損。

頸椎病早期症狀多表現為反覆落枕、頸背酸痛、四肢乏力,或手指麻木等,常被忽視。而臨床症狀則較為複雜,包括:頸肩沉重酸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頭暈、噁心、嘔吐,視物模糊、心悸、血壓異常、吞咽困難、頑固性失眠、神經衰弱、雙下肢活動受影響等,嚴重者甚至中風。

 

預防落枕湯方

 

材料: 葛根一兩,黨參5錢  杜仲4錢  杞子3錢  陳皮半個, 豬脊骨隨量。

 

做法:洗淨材料。

製法:

葛根刨皮,切成小塊,待用。豬骨過滾水三分鐘,撈起。

所有材料洗淨後加適量的水熬成湯,收火前加少許食鹽即成。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保健骨質,紓緩頸椎病。

 

頸部肌肉鍛煉

動作:背靠牆站立,腳同肩寬,略屈膝,像坐無影凳般整條脊骨貼牆,以頭枕部向後頂牆,收緊下巴,腹部用力,使腰部亦貼牆,再自然呼吸,保持3分鐘。

要點:整條脊骨、後頸部及腰部都要盡量貼牆,膝蓋和肩部則放鬆(不可聳肩)。

效果:調整脊椎及肌肉,矯正不正確的姿勢如寒背、頸

 

 

▲相關病案: 

【落枕】

【頸源性頭痛及高血壓 (頸椎病)】

 

▲    相關文章:

【落枕 (俗稱「瞓捩頸」) 的自我推拿防治】

【頸椎病 ( 頸肩綜合癥,  頸椎綜合癥 )】

 

 

民間保健養顏之星——薏苡仁《資本創富》第389期

刊載日期:26/4/2013

原載: 《資本創富》Captical Money    第389期  (P.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