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小貼士

 

春天是陽氣升發的季節,最宜養陽養肝;但由於天氣潮濕,人體容易聚濕,影響到脾的運化功能,從而阻礙肝氣的疏泄。所以,春季養肝之餘,也應兼顧脾的護養。

那麼,在春天時節,我們應怎樣去養陽養肝健脾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只要「順應自然」,微調一下生活習慣,你都可以成為春季的養生達人:

 

情緒方面:

情緒會直接影響肝的疏泄功能。根據中醫理論,肝屬木,性喜調達,養肝最重要的是調節情緒,保持心境愉快,尤應戒怒。若情志不暢,不單會使肝氣鬱結,更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至於調養情志的方法有許多,例如親近大自然,聽聽柔和的音樂等,都是好方法。保持心境開朗,肝氣疏泄正常,身體各臟腑也能發揮最佳功能。

 

穿著方面:

由於肝喜條達,日常穿衣服要寬鬆,盡量少束縛,以免阻礙氣血流通──其實這點四季皆須注意。另外,春季正是乍暖還寒之時,加上人體陽氣開始趨向於表,皮膚腠理漸漸舒展,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力有所減弱,要特別注意保暖,以免受涼。《千金要方》主張春衣宜「下厚上薄」,既養陽,又歛陰,可作參考。

 

飲食方面:

《攝生消息論》言:「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酸味具收斂之性,不利陽氣的生發,春天不宜多吃;刺激、肥膩、生冷之品也宜少吃,以免阻礙陽氣升發或耗損陽氣。

春天可多食甘,例如大棗、蜂蜜之類,助脾氣健運;亦可適度吃些辛散的食物,如蔥、薑等,以提升陽氣。

 

運動方面:

在寒冬裡,人體的新陳代謝,藏精多於氣化,各臟腑的陽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入春後應加強鍛鍊,以增長陽氣;若久坐不動,容易肝鬱氣滯。不妨到室外空氣清新的地方活動一下,早上或黃昏時到公園曬曬太陽,舒展形體。肝藏血,在體合筋,因血能養筋之故;做些伸展筋骨的運動,可以柔筋益肝。但注意運動要適量適度,太劇烈的運動容易汗出過多而耗氣傷津。

 

休息方面:

內經說:「人臥則血歸於肝。」充足的睡眠是護肝的黃金定律。

適當的休息有助於強化肝臟,但久臥傷氣,睡懶覺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古人認為春季宜夜臥(但注意不要太晚)早起,使陽多而陰少,以應春升之氣。

 

防病保健:

初春由寒轉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應注意日常家居清潔,多開窗戶,使室內空氣流通。可在室內放一些薄荷油,任其揮發,以淨化空氣。每天按壓風池、足三里、陽陵泉等穴位,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另外,注意口鼻保健,有助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春天保健穴位:

1﹒風池:

 位置:在項部,當枕骨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祛風,解表,清頭目,利五官七竅。

2﹒陽陵泉:

 位置: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功效:疏肝利膽、清利濕熱,舒筋活絡。

2﹒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吋,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功效:調理脾胃,清熱化濕,強壯身體。

 

要解放體內的濕氣,還可以多煲一些湯水。以下介紹3款健脾養肝的湯料,非常適合在春天飲用,大家不妨試試!

 

1﹒冬瓜祛濕湯

材料:冬瓜(連皮)  白扁豆  生薏仁  赤小豆   山藥  黨參

功效:利水消腫,通小便

適合:脾虛人士──經常疲倦,身體痠重,胃口不佳或大便稀爛者

2﹒祛濕去脂茶

材料:決明子   陳皮   荷葉   首烏  五指毛桃

功效:利水降脂,排毒通便

適合:日常飲食肥膩、肥胖或膽固醇過高人士

 

3﹒養肝明目湯:

 材料:枸杞子  豬肝  淮山  薑片

 功效:養氣補血,補肝明目

 適合:常對電腦工作或肝腎虧虛、視力衰退等人士

 

資料提供: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 註冊中醫師

 

▲    相關文章:

【濕從何來?濕重應怎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