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三伏天灸(夏灸)~開始接受報名!

大家好!七月快到了,又將是三伏天灸開展的日子!在此提醒上季曾接受治療的朋友,請留意進行日期。

天灸療法對於治療虛寒性疾病特別有效,尤其受鼻敏感、氣管敏感、哮喘、經常感冒等困擾的人士,不妨一試。

由於新登記的名額只限30名,有意預約的人士,請及早報名 (早鳥優惠見海報)。

養顏防老枸杞子——《資本創富》第388期

刊載日期:19/4/2013

原載: 《資本創富》Captical Money    第388期  (P.106)

網站原文

 

 

診症時間更新

王醫師由4月22日起的每個星期一將在大角嘴進行義診,歡迎有需要人士參與。

時間:逢星期一上午9時30分11時正

地點:大角嘴海泓道海富商場(近奧海城柏景灣旁)

另外,由於開展義診工作,診所的開診時間將有所更動。詳情請參閱:

聯絡我們 http://www.vitalitytcm.com/blog/?page_id=108

菊花清熱解毒兼長壽 ——《資本創富》第387期

刊載日期:12/4/2013

原載: 《資本創富》Captical Money    第387期  (P.108)

 

 

常用美顏穴位大檢閱

 

人體某些穴位,除了有治病的功效外,還可用於美容,提升機能,延緩衰老,使肌膚潤澤,神采煥發。常用的美容穴位包括:

 

頭面眼部 

 

1﹒睛明:目內眦旁0﹒1吋。

       治療:消除眼睛疲勞;保持眼周皮膚彈性,預防眼部皺紋。

2﹒攅竹:眉頭凹陷處。

    治療:頭痛,眼睛疲勞,眼皮痙攣等;消除與膀胱相通的面部及身體浮腫。

3﹒絲竹空:眉梢凹陷處。

       治療:頭痛,眼睛充血;預防眼角皺紋。

4﹒瞳子髎:目外眦旁0﹒5吋。

      治療:眼尾皺紋,黑眼圈,額部粉刺。

5﹒四白: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

      治療:面部浮腫、雀斑、皺紋、膚色暗啞。

6﹒太陽: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1吋凹陷處。

      治療:頭痛或眼部疲勞;預防面部雀斑、皺紋、粉刺。

7﹒顴髎:目外眦質下,顴骨下緣凹陷中。

     治療:眼部周圍皮膚痙攣,消除面部浮腫,使臉色紅潤。

8﹒迎香:鼻翼旁0.5吋,鼻唇溝中。

      治療:鼻炎、鼻塞;改善皮膚暗啞,使肌膚潤澤。

9﹒下關:顴弓與下頜切跡之間的凹陷中。

     治療:保持皮膚潤則,粉刺,色素沉著,防止皺紋。

10﹒頭維:額角髮際直上0﹒5吋。

      治療:增強體質;使頭髮烏黑光澤。

11﹒風池: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

     治療:肩部及頸項酸痛。    

12﹒百會: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吋,兩耳尖連線終點處。

        治療:情緒緊張引致的失眠、精神萎靡、容顏憔悴。

 

 

手部:

1﹒曲池:屈肘,當肘橫紋外端凹陷中。

     治療:皮膚炎症,清除內熱;雀斑、粉刺。

2﹒合谷:在手背,第1、2長古兼,當第2掌骨橈側的終點處。

     治療:暗瘡、粉刺、面部水腫等。

 

腹背及腿部:

 

1﹒關元:臍下3吋。

     治療:促進元氣。

2﹒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吋。

     治療:預防衰老,脫髮、浮腫。

3﹒血海:髕骨嫩內上方2吋。

     治療:改善月經問題;黑眼圈,皮膚粗糙暗啞。

4﹒足三里:膝下3吋,脛骨嵴外一橫指。

      治療:提升體能;營養皮膚,消除黑斑、皺紋。

5﹒三陰交:內踝上3吋,脛骨內側面後緣。

       治療:女性經期不適;幫助消化及水液代謝,消除浮腫。

6﹒太衝:在足背,第一、二蹠骨底之間凹陷中。

     治療:疏肝解鬱,消除緊張、失眠。

 

想美容的人士,平日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取以上穴位,做推拿按摩,或可找醫師進行針灸或按摩點穴等手法美容。

自助式保健美容可以每天都進行。正式的針灸推拿美容,則可一週進行1-2次,視乎醫師的建議。

要注意的是,由於以上部分穴位有收縮子宮的作用,懷孕期婦女切勿自行按壓穴位。

如有任何疑問,應諮詢您的中醫師。

日子有功,要堅持才能見到美麗的成果呢!

 

圖/文: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註冊中醫師

最新優惠

 

由2013年三月份起,以下團體會員可獲本診所提供診療優惠:    

1.房角石協會

2.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

3.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

4. 香港政府華員會

優惠詳情可向有關機構或致電本診所查詢(96203132)。

有興趣取得團體優惠人士,歡迎聯絡本診所。                                                  

                                                                                                                                  

預防勝於治療──「針灸保健」

 

問:什麼是「針灸保健」?
 針灸保健,就是用針刺激一定穴位,運用各種行針手法激發經氣,使人體新陳代謝機能旺盛起來,以達到強身健體、防病、抗衰老等目的。由於是以保健為目的,在施針、選穴方面,與一般針灸治療稍有不同,多選具強壯功效的穴位,要求施針手法,刺激度適中。

 

問:為何要進行保健針灸?
 根據統計顯示約有七成人士是處於亞健康狀態,即是,暫時沒有明顯器質性病變,部分人士甚至在現代醫療檢查手段中,「健康指數」處於「正常」水平,但其實身體已經累積了一定勞損,身心出現失調的徵象,如果不及時處理,在某些誘因刺激下,可能會引爆、形成症狀,造成嚴重後果。
中國傳統醫學,講究「防病」。《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上醫治未病」的思想,涵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三個層面。
針灸保健,就是針對這種亞健康狀態作出調整糾正身體失衡狀況,預防疾病,體現「治未病」的養生原則。

問:為何針灸可以保健、抗衰老?
針灸能強身養生,主要是透過經絡系統的作用。
所謂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的通路。確保經絡通暢,對於保持人體健康有極重要的意義。
針灸刺激某些具有強壯效用的穴位,能激發人體內正氣,調和陰陽。其原理如下:

一是「通經絡」:針刺的首要作用在於「通」。中醫認為,機體各部分密切相關,臟腑出現疾病,必影響到經絡氣血,反之,經絡氣血不通也會影響臟腑。透過針刺,疏通經絡,就能確保臟腑功能正常運作。

二是「調虛實」:由於體質、環境、適應能力等因素影響下,人體容易出現虛實盛衰的偏向。針刺保健可根據具體情況,糾正這些偏差,虛補實瀉,以維持健康的狀態。

三是「和陰陽」:陰陽和諧乃人體健康的關鍵。針刺可通經絡、調虛實,使機體內外交通,營衛周流,陰陽和諧,自然運作良好,達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狀態。
 現在研究證明,針刺某些強壯穴位,能提高機體新陳代謝及抗病能力,可見針灸卻能保健防病。

 

問:針灸保健有哪些原則?
針刺保健,如想增強某一方面機能,可選用單穴,以突出其效應;如欲調理整體機能,則可選擇一組穴位,以增強其效果。具體取穴,因應各人具體其情況而定。一般保健施針,宜和緩,刺激量適中。但要注意,過飢、過飽、情緒不穩,過勞,孕婦及身體過度虛弱者,均不宜進行針刺。

 

問:一般常用養生穴位有哪些?
1﹒足三里:位於膝下三吋,脛骨外大筋內。為全身性強壯要穴。
功效:健脾胃,助消化,益氣增力,提高免疫力。
2﹒曲池:位於肘外輔骨。曲肘,肘橫紋盡頭便是此穴。
功效:調整血壓,防止老人視力衰退。
3﹒三陰交:位於足內踝高點上3吋,脛骨內側面後緣。
功效:增強腹腔臟器,特別是生殖系統的健康。
4﹒氣海:位於臍下1﹒5吋。
功效:保健、強體的要穴,能固本培元。
5﹒關元:位於臍下3吋。
功效:保健、強體的要穴,能固本培元。

 

問:哪些人士適合作針灸保健?
 針灸保健適用於一般人士,尤其平日壓力較大的人士、病癒後想防止疾病再發的人士或自覺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士,應該及時透過保健手法調整身體。關心自身健康的人士,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及醫師的建議,定期進行針灸保健。

 

問:針灸保健的療程是怎樣的?
針灸保健,每周可進行1-2次,亦有2周進行一次的,要視乎體質及個別需要而定。每次針刺得氣後出針,或留針10分鐘。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註冊中醫師

 

護眼十一式 DIY

中醫認為,機體臟腑的精氣上注於眼,眼睛能反映臟腑的健康狀況,與臟腑密切相關。經常疏通眼部的經絡,能調整臟腑氣血。現代人經常要對電腦工作,眼睛容易疲勞。每天進行簡單的眼部操,可以緩解疲勞,保護眼睛,預防眼疾。

以下的護眼十一式,簡單易做,大家不妨試試 (點擊底下的圓點標記換圖看下一式)﹕

[slideshow_deploy id=’2322′]

坐骨神經痛 (腰腿痛)

坐骨神經系統是是全身最大最長的一條神經,由腰椎第四神經根到薦椎第三神經根組成。
坐骨神經痛是坐骨神經經路及分布區域以疼痛為主的綜合徵。中醫將其歸納為「腰腿痛」、「筋痹」、「痺症」等範疇。

 

【病因病機】
引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很多,例如長期坐姿/站姿不正確,或提取重物姿勢不良,均可令腰椎勞損、發生病變。
根據發病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坐骨神經痛。
原發性﹕指坐骨神經炎引起者,與感染、受寒、損傷等有關。
繼發性﹕為坐骨神經通路鄰近組織的病變產生機械性壓迫或粘連引起。如腰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脊椎腫瘤、脊柱結核、癌腫瘤轉移、骨盆內病變、腰及臀部肌肉筋膜病變等。

 

【臨床症狀】
1﹒疼痛主限於坐骨神經分布區的大腿後部、小腿後外側和足部,疼痛劇烈的病人可呈特有的姿勢、腰部屈曲,疼痛側屈髖、屈膝、腳尖著地。如病變位於神經根時,椎管內壓力增加(如咳嗽、用力)時疼痛加重,並呈放射性。
2﹒肌力減退的程度可因病因、病變部位、損害的程度不同,差異很大。可有坐骨神經所支配肌肉全部或部分力弱或癱瘓。
3﹒可有坐骨切跡外坐骨神經幹的壓痛。
4﹒有坐骨神經牽扯徵﹕直腿抬高是驗、頦胸試驗、壓頸試驗等呈陽性。
5﹒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6﹒可有坐骨神經之配區域的各種感覺的減退或消失。
7﹒上述標沝至少有第1、4、5項才能診斷此病。

【常見証型】
坐骨神經痛可因腠理不密,外受風寒濕、邪阻經絡、稽留腠理而引發;也有因病久肝腎虧虛,外受寒濕侵襲而引發。因正氣為邪所阻,氣滯血瘀而出現腰腿疼痛之現象。大致可分為以下証型﹕

1﹒寒濕阻絡証﹕腰腿痛,遇寒即發或加劇,得熱緩解,形寒肢冷,之體拘急,屈伸不利,舌淡苔白滑,脈沉緊。
2﹒濕熱浸淫証﹕腰腿灼痛,痠麻種脹,兼發熱、口渴、口苦、心煩尿赤,舌紅苔白膩,脈沉滑。
3﹒痰濁流注証﹕腰腿重痛,酸楚麻木,胸悶嘔惡,納呆,腹脹,身體困重,舌淡苔白膩,脈沉滑。
4﹒瘀血阻絡証﹕腰腿劇痛,拒按,夜甚,肢體麻木,屈伸不利,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或沉澀。
5﹒氣血兩虛証﹕腰腿隱痛,遇勞加劇,肢體麻木,筋脈拘急,神疲乏力,面淡或萎黃,自汗短氣,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6﹒肝腎不足証﹕腰痛不休,勞累痛發或加劇,腰膝痠軟,肢體麻木,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中醫認為,坐骨神經痛與肝腎虧虛有關,多用舒筋活絡,補益肝腎等法,但實際治療用藥時應辯証論治。一般來說,若能配合針灸或整筋,治療效果會更好。

2﹒針灸治療﹕
取穴以膀胱經和膽經為主,常用穴位有﹕華佗夾脊穴、秩邊、環跳、陽陵泉、足三里、懸鐘、腎俞、委中、昆侖、俠溪等,平補平瀉。
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整筋治療﹕
手法整筋可以鬆解肌肉、通經活絡止痛。
整理區域﹕沿坐骨神經分布的路經整理、鬆解,重點是﹕腰部(尤其壓痛部位)、臀部肌肉,以及腿外、後側部位。
視乎病情,一周1至2次。通常病情較嚴重者,應以針灸、中藥配合整筋去治理,以取得最佳效果。

【日常護理】
1﹒注意日常姿勢習慣﹕
坐著時,避免坐著俯身向前、將雙腳放在茶几或梳化上。
坐著時,應坐直及利用腰墊靠著腰部,保持腰部的弧度,大腿與身體約呈120度,以減低腰部壓力;每30分鐘至1小時內應離開座位,做適量伸展腰腿部的運動。
起床時,應先側身,屈曲雙膝,用手之撐,慢慢坐起。
打噴嚏、咳嗽或大笑等動作,應盡量將腹部肌肉收緊,減少腰背部壓力。
平日提舉重物時要注意姿勢。
2﹒減少誘因 ﹕避免在軀體受寒、受濕,出汗後不可受風,應抹乾身體以免受涼。
3﹒平日要少吃生冷或甜食,注意勞逸結合,生活規律化,適當地參加各體育活動。

4﹒病發者應積極尋求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針灸及內服中藥治療頑固性蕁麻疹

 

梁女士,六十多歲,患上蕁麻疹8個多月時,她的女兒透過診所網頁資料聯絡我,訴說母親的狀況。因為在電話問診,諸多不便,我建議她讓母親先來讓我看看。
八月中,梁女士自行前來就診。

「(蕁麻疹)已經大半年,曾經看過中西醫,用過類固醇3個月,停藥後又再發作。」這個當然,類固醇只是抑制了發炎的狀態,對於病的根本沒有起作用,反會抑制人體的免疫功能,所以一停藥就反彈。

梁女士來診時已經停用類固醇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事實上,蕁麻疹之發作,本身就有正虛的因素存在,若然長期用類固醇,容易進一步削弱體質,把體質搞得更為複雜,加深日後治理上的困難。
「現在哪個部位發作最多?」
「也說不定,全身都會發作,一塊塊隆起,非常痕癢。」她掀起衣服給我檢查腹背及四肢的「餘疹」,由於發作已過時,只留有少許痕跡。
「每晚都癢醒3至4次!真的很辛苦!」
她臉色萎黃帶灰白,查下眼瞼當有輕度貧血,唇色也是灰白的。
舌淡紅,苔厚少黃膩,脈象沉弦。
「從舌象看,濕氣鬱積太久,有化熱的傾向。那樣吧,先試試中藥祛濕祛風止癢,並且加強體質。但是你用過類固醇,可能對中藥敏感度會降低,而且病情歷時日久,已經轉化為慢性,肯定是較為棘手,你必定要有耐心去治理,並且日常生活都要加以配合。」
「怎樣配合呢?」
「首先飲食方面,相信之前許多醫生都有吩咐你戒口了。切記,煎炸燥熱生冷、海鮮等盡量少吃,而且最好戒吃牛奶及小麥製品。」後兩者都是寒濕之物,容易傷脾胃,而且濕邪滯留,也會阻礙治療。

 

因為她來診時疹癢發作較為嚴重,影響到睡眠質素,我給她開了個中藥藥膏外塗,「痕癢時一定不可用手搔癢,這藥膏全是中藥成分,可以減輕你的痕癢,把它放在床頭,每當發作,你就塗上藥膏吧。」
三診後,梁女士表示﹕「早晚仍然發疹,但晚上痕養程度減輕了。」
雖然稍有進展,但考慮到梁女士之前已經看過中西醫,服過不少藥物,效果不顯著,而且她本身脾胃也不是太好,這對藥物吸收也會較慢,我建議她以針灸配合,以取得更佳的治療效果。
「之前有沒有做過針灸治療?」
「沒有。」
「針灸直接作用於經絡,透過經絡、穴位去調整臟腑功能,情況就如服藥一樣,你可以一試!」
梁女士雖然怕針,但因為前幾次我替她開的藥頗見功效,所以也欣然接納我的建議。
第三診開始,加上針灸,以補氣健脾,活血祛風化濕為主。主要取血海、足三里、三陰交、風市、豐隆等穴。
梁女士一周治療2次,期間配合過拔罐及耳針治療。
第九診表示蕁麻疹仍然反復發作,但感覺在向愈之中。因為晚上已不用癢醒,可以睡至天亮。「雖然每天都發作幾小時,但是沒有初初來診時那麼痕癢,也不用塗止癢膏。」
之後數診,病情穩定,我建議可以改為隔天服藥,針灸一周減至1次。
最後,梁女士疹癢發作由原本每天發作兩次,每次3小時,減輕為每周發作2至3次,疹子如芝麻點狀,雖有發作,但基本上不感到痕癢。
直至十月底停診觀察。
蕁麻疹患者,本身多有正虛的一面,尤其年紀較大者。以梁女士為例,本身氣血虧虛,脾虛容易積聚寒濕,外風乘機入侵發為疹癢,反復不癒;所以用藥方面,除了祛風除濕止癢外,應參以補氣活血、溫經散寒藥物。此外,每次針灸必取血海穴,因此穴能活血養血,起「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功。

蕁麻疹(網上資料圖片)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