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女士,六十多歲,患上蕁麻疹8個多月時,她的女兒透過診所網頁資料聯絡我,訴說母親的狀況。因為在電話問診,諸多不便,我建議她讓母親先來讓我看看。
八月中,梁女士自行前來就診。
「(蕁麻疹)已經大半年,曾經看過中西醫,用過類固醇3個月,停藥後又再發作。」這個當然,類固醇只是抑制了發炎的狀態,對於病的根本沒有起作用,反會抑制人體的免疫功能,所以一停藥就反彈。
梁女士來診時已經停用類固醇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事實上,蕁麻疹之發作,本身就有正虛的因素存在,若然長期用類固醇,容易進一步削弱體質,把體質搞得更為複雜,加深日後治理上的困難。
「現在哪個部位發作最多?」
「也說不定,全身都會發作,一塊塊隆起,非常痕癢。」她掀起衣服給我檢查腹背及四肢的「餘疹」,由於發作已過時,只留有少許痕跡。
「每晚都癢醒3至4次!真的很辛苦!」
她臉色萎黃帶灰白,查下眼瞼當有輕度貧血,唇色也是灰白的。
舌淡紅,苔厚少黃膩,脈象沉弦。
「從舌象看,濕氣鬱積太久,有化熱的傾向。那樣吧,先試試中藥祛濕祛風止癢,並且加強體質。但是你用過類固醇,可能對中藥敏感度會降低,而且病情歷時日久,已經轉化為慢性,肯定是較為棘手,你必定要有耐心去治理,並且日常生活都要加以配合。」
「怎樣配合呢?」
「首先飲食方面,相信之前許多醫生都有吩咐你戒口了。切記,煎炸燥熱生冷、海鮮等盡量少吃,而且最好戒吃牛奶及小麥製品。」後兩者都是寒濕之物,容易傷脾胃,而且濕邪滯留,也會阻礙治療。
因為她來診時疹癢發作較為嚴重,影響到睡眠質素,我給她開了個中藥藥膏外塗,「痕癢時一定不可用手搔癢,這藥膏全是中藥成分,可以減輕你的痕癢,把它放在床頭,每當發作,你就塗上藥膏吧。」
三診後,梁女士表示﹕「早晚仍然發疹,但晚上痕養程度減輕了。」
雖然稍有進展,但考慮到梁女士之前已經看過中西醫,服過不少藥物,效果不顯著,而且她本身脾胃也不是太好,這對藥物吸收也會較慢,我建議她以針灸配合,以取得更佳的治療效果。
「之前有沒有做過針灸治療?」
「沒有。」
「針灸直接作用於經絡,透過經絡、穴位去調整臟腑功能,情況就如服藥一樣,你可以一試!」
梁女士雖然怕針,但因為前幾次我替她開的藥頗見功效,所以也欣然接納我的建議。
第三診開始,加上針灸,以補氣健脾,活血祛風化濕為主。主要取血海、足三里、三陰交、風市、豐隆等穴。
梁女士一周治療2次,期間配合過拔罐及耳針治療。
第九診表示蕁麻疹仍然反復發作,但感覺在向愈之中。因為晚上已不用癢醒,可以睡至天亮。「雖然每天都發作幾小時,但是沒有初初來診時那麼痕癢,也不用塗止癢膏。」
之後數診,病情穩定,我建議可以改為隔天服藥,針灸一周減至1次。
最後,梁女士疹癢發作由原本每天發作兩次,每次3小時,減輕為每周發作2至3次,疹子如芝麻點狀,雖有發作,但基本上不感到痕癢。
直至十月底停診觀察。
蕁麻疹患者,本身多有正虛的一面,尤其年紀較大者。以梁女士為例,本身氣血虧虛,脾虛容易積聚寒濕,外風乘機入侵發為疹癢,反復不癒;所以用藥方面,除了祛風除濕止癢外,應參以補氣活血、溫經散寒藥物。此外,每次針灸必取血海穴,因此穴能活血養血,起「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功。
蕁麻疹(網上資料圖片)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