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治療注意事項

天灸療法

適應証:

天灸療法具有治病防病之效,基本上一般人士均適合,但以體質偏虛、陽虛以及風寒濕型痹症患者,療效更佳:

1﹒呼吸系統疾病:鼻敏感 ( 過敏性鼻炎 )、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咳嗽、慢性咽炎等;

2﹒消化系統疾病:慢性消化不良、胃脘痛、慢性腹瀉等;

3﹒女性常見疾病:月經不調、經痛、慢性盆腔炎、水腫等

4﹒痛症:頸椎病、肩周炎、風濕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膝骨性關節炎等;

5﹒體質虛弱:容易感冒、手足冰冷等。

效果:

天灸使用溫熱藥物敷貼於特定穴位,使局部產生強烈刺激,血流加快,從而達至活血行氣、消腫散結的效果;並能溫經通絡、祛寒除濕、通痹止痛,啟動人體的免疫系統,調節免疫力。

注意事項:(最新2013三伏天灸注意事項按此)

1﹒凡皮膚敷貼外用藥易過敏、體質燥熱、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肺結核、孕婦、兩歲以下兒童,或天灸當天有發燒、急性炎症者,皆不宜進行天灸療法。

2﹒進行天灸治療前不宜過飢或過飽。貼藥後宜多喝水,貼藥當天起三天內忌食寒涼、生冷、辛熱、容易致敏及油膩助濕的飲食 ( 如海鮮、牛肉、鵝、花生、蛋類、魚生、冷飲、煎炸食物等 ),以免影響療效。

3﹒揭開敷貼後兩小時內不宜洗澡。當天不宜用冷水洗澡。

4﹒天灸穴位敷貼時間,一般成人為2小時,兒童約為30分鐘。但個別皮膚特別幼嫩士,若敷貼後感到灼痛,應提早脫去敷貼之藥物。

5﹒兒童作天灸穴位敷貼,家長應密切注意兒童皮膚情況。

6﹒貼藥後皮膚局部出現紅暈屬正常現象。如有出現灼痛紅腫明顯、水泡者,可隨時揭掉敷貼;並可塗以燙火膏減輕刺激、灼痛,但應避免抓破水泡,以防感染。

7﹒如遇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資料提供: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中醫師

最新消息:2012三伏天灸現已接受報名

▲相關文章:

三伏天灸的常見問題

頸椎病 ( 頸肩綜合癥, 頸椎綜合癥 )

 

頸椎病又稱為「頸椎綜合癥」「頸肩綜合癥」;是指因頸椎間盤退變、椎骨增生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活壓迫鄰近組織而引起一系列症狀的疾病。頸椎病的症狀近似中醫的「痹证」「痿证」 「頭痛」「眩暈」「項強」等。現代醫學根據不同的病理變化導致不同的臨床體徵和症狀,把頸椎病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神經根型:

<病因>:病變主要在神經孔周圍,相應的脊神經受到刺激或擠壓所致。本型病發率最高。

<臨床症狀>:以頭、頸、肩臂、手的痛麻為主,可伴有頭頸部的僵硬、活動受限、肩臂手部痠沉無力等症狀。

<檢查>:

頸部功能受限,後伸時疼痛加重。頸部病椎棘突旁或肩胛骨內上角部有明顯壓痛,可觸及根結。頸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C4-5椎間隙病變,使C5神經根受刺激,可見肱二頭肌肌力下降、萎縮,肱二頭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C6-7椎間隙的病變,C7神經根受刺激,可見肱三頭肌肌力下降、萎縮,肱三頭肌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C7-T1椎間隙的病變,C8神經根受刺激,可見手內在肌力下降、萎縮。

皮膚感覺異常:枕部皮膚感覺異常,提示C2,3,4神經根受壓;肩部及前臂橈側皮膚感覺異常,提示C5神經根受壓;拇指、食指和虎口皮膚感覺異常,提示C6神經根受壓;中指皮膚感覺異常,提示C7神經根受壓;小指及小魚際皮膚感覺異常,提示C8神經根受壓。

2﹒椎動脈型:

<病因>:頸椎的病變質接壓迫或間接刺激椎動脈,造成椎動脈的狹窄或痙攣,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這類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

<臨床表現>:本型以頭暈頭痛、惡心嘔吐、頭頸旋轉時眩暈加重,甚至猝倒等椎動脈供應區腦組織缺血的症狀為主。平日可伴見失眠夢多,肢體麻木,持物落地等情況。

<檢查>:

頸部僵硬,轉頸實驗陽性。

3﹒交感型:

<病因>:本型主要為頸椎病變刺激了分布在頸脊神經根、脊膜、小關節囊上的交感神經結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

<臨床表現>:頭痛頭暈,視物不清,瞳孔擴大,肢體腫脹或發涼或感覺異常,心悸,心前區痛,出汗障礙,平衡失調等。

<檢查>:

除頸椎病共有的一些體徵外,沒有特殊的體徵,故須與內科、耳鼻喉科及神經科的某些疾病相鑑別。

4﹒脊髓型:

<病因>:脊髓型病變主要在椎管的周圍,壓迫脊髓,也可因頸椎的病變刺激交感神經,反射性引起脊髓血管痙攣,使脊髓缺血造成傷害而發病。

<臨床表現>:本型以錐體束受壓的一系列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脊髓單側受壓,可出現典型的Brown-Sequard症(同側的運動障礙和對側的感覺異常)。脊髓前側受壓,早期可出現雙下肢酸沉,軟弱無力,步態笨拙。後期逐漸出現痙攣性步態,行走不穩,如踩棉花感,部分病人胸腰部有束帶感,呼吸困難,甚至大便失禁,小便瀦留,肌力減弱,肌肉萎縮,痛覺減弱或消失。

<檢查>:

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消失。

感覺障礙:各種感覺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礙。但感覺障礙平面常與病變階段平面不一致,可成階段性分布。

病理徵陽性:霍夫曼徵陽性,巴賓斯基徵陽性,髕陣攣陽性,踝陣攣陽性。

5﹒混合型:在臨床上常常見到各型症狀和體徵摻雜出現的「混合型」。

 

【病因病機】

頸椎病主要致病原因為長期低頭工作,頸部筋肉勞損,而致氣滯血瘀,風寒濕邪則易侵襲,加上中老年人體質漸衰,肝腎之氣漸失亢盛,氣血虛弱,筋失榮養,筋骨懈惰,引起頸椎間盤退變而出現各種症狀。

 

【常見証型】

  1. 寒濕痹阻証:頭痛或後枕部疼痛,頸僵,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酸脹痛麻;或頭痛牽涉至上背痛,畏寒喜熱,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
  2. 瘀阻絡証:頸項痛如錐刺,病勢纏綿,痛有定處,拒按,入夜尤甚,伴上肢麻木、頭暈欲嘔;舌黯,舌有瘀點,舌邊有齒痕,苔白滑膩,脈弦滑。
  3. 氣血不足証:頸部酸痛,或雙肩疼痛,伴眩暈,目痛或視物模糊,疲倦乏力,納差;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沉細無力。
  4. 脾腎虧虛型:頸項酸軟脹痛,四肢倦怠乏力,或雙下肢軟弱無力,可伴頭暈,耳鳴;舌淡或有齒痕,或舌幹紅少苔,脈細弱或虛而無力。
  5. 肝腎不足証:頸項不舒、疼痛,伴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面紅目赤;舌紅少津,脈弦。

 

【治療方法】

  1. 中藥治療:

頸椎病大致可分為虛、實兩端:虛証是肝腎虧損、氣血不足、不能養骨生髓所致;實証為頸部外傷、風寒侵襲、阻滯經絡所致;依照中醫學理,虛症宜益氣養血、補肝滋腎。實症宜活血化淤,通經活絡。根據「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瘀則通之,結則散之,寒則熱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的治療原則;一般來說,寒濕痹阻証,宜祛寒除濕,溫經通絡止痛。痰瘀阻絡証,宜健脾祛痰,活血通絡止痛。氣血不足証,宜益氣養血,活血通絡。脾腎虧虛証,宜健脾益腎。

2.  針灸治療:

主穴:頸夾脊、風池、天柱、大椎;再據頸椎病病理分型、辨證結果、循經部位分別選穴。

配穴:寒濕痹阻型加風府、風池、合谷、曲池;痰瘀阻絡加豐隆、血海、膈俞,溫灸脾胃俞;氣血不足加肺俞、足三里;肝腎不足加大杼,腎俞。

3.  整筋治療:

整筋對於頸椎病具有良好療效,能鬆解肌群痙攣及軟組織黏連,緩解症狀。具體手法有多種,例如按壓筋結(為痙攣的肌肉及筋膜),以解痙止痛。配合點穴手法,點按天宗、肩貞、肩井,曲池、合谷等穴位,由近至遠,以活血散瘀、理氣止痛。

4.  功能鍛鍊:

急性期應以「靜」為主,緩解恢復期,以「動」為主。由專業醫師指導,進行適當的展筋、鎮定練習。

【日常護理】

  1. 頸椎病重在預防。平時應注意作息姿勢及睡姿,糾正不良的姿勢習慣和睡眠體位,盡量避免單一姿勢工作時間過久。日常應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加強頸項部及上肢的功能鍛煉。注意保暖,勿貪涼喜冷。
  2. 患者可以熱毛巾或熱水袋熱敷痛處,改善血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腫脹以減輕症狀。本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藥熏洗方來熱敷。但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狀較重時不宜作溫熱敷治療。
  3. 頸椎病患者,尤其脊髓型頸椎病切忌重力按摩和復位,否則極易加重症狀,甚至可導致截癱。
  4. 功能鍛鍊:患者應將自我體療始終貫穿於整個療程,並伸延於康復後。可根據個別情況,選擇頸部操、自我按摩體療法,但必須注意要循序漸進。頸部運動以頸椎達到最大生理功能為度,但到位後須停留一分鐘或以上,以牽張肌肉韌帶,對於預防復發有良好效果。

 

▲相關病案:

【落枕 】

【頸源性頭痛及高血壓(頸椎病) 】

【頸背僵硬引起反覆感冒難癒──須用針灸拔罐治療】

消化性潰瘍 (胃脘痛)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慢性消化性系統疾病,由於其中98%見於胃和十二指腸,又稱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急性潰瘍只限特殊人士或情況,本病以慢性多見,常反復發作。本病嚴重者,可以導致胃腸出血,併發胃或十二指腸穿孔、幽門梗阻、上消化道出血及胃潰瘍癌變。十二指腸潰瘍甚少引致癌變,但慢性胃潰瘍癌變率約為55%。本病屬中醫「胃痛」、「吞酸」、「嘈雜」等範疇。

 

【病因病機】

消化性潰瘍可由情緒緊張、抑鬱、不良飲食習慣、濫用消炎止痛藥或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因素,長期造成胃腸黏膜損傷而發病。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轉是腸胃道的保護因子(黏液與重碳酸鹽)與攻擊因子(胃酸或胃蛋白脢)失衡,使消化道黏膜遭受破壞而發炎潰瘍。

中醫學認為,情緒失調可影響肝臟對氣機的疏導功能,導致脾胃氣血壅滯,引致胃脘痛。本病亦可因飲食所傷導致,飢飽不定時或暴飲暴食,均會損傷脾胃功能,引發胃脘痛。此外,先天稟賦不足,脾胃素來虛弱,或因長期身心勞累,亦會損傷脾胃,導致本病。

 

【臨床表現】

消化性潰瘍的典型症狀是慢性、周期性和節律性中上腹疼痛,疼痛可呈不同形式,如隱痛、脹痛、灼痛、飢餓痛、劇痛等;可伴有噯氣、泛酸、流涎、噁心、嘔吐等症狀。

胃潰瘍者,疼痛廣泛分佈在上腹頂部正中或稍偏左位置,胃脘痛的症狀常由進食誘發或加重,通常發作於進食後2小時內。

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典型表現是中上腹部正中或偏右位置有尖銳疼痛及灼熱,表現為飢餓痛,疼痛症狀可因進食而緩解。在晚間胃酸分泌高峰期時,患者因大量胃酸分泌刺激而在睡覺時痛醒。

消化道潰瘍患者若有體重下降、嘔吐、背痛、嘔吐物如咖啡樣,或黑色、或柏油性質等狀況時,必須警惕,病情可能已出現嚴重併發症,如出血或癌症等。

 

【常見証型】

1﹒肝鬱氣滯証:胃脘脹痛,不喜溫按,進食不能緩解,或得食反著,疼痛可隨情緒起伏加重,伴納呆食少,噯氣泛酸,舌淡黯,脈弦。

2﹒胃熱熾盛証:平日喜食辛辣刺激或有煙酒習慣,發作時上腹部胃脘灼熱疼痛,進食無明顯緩解,或可見加重,口苦咽乾,可伴喜食冷飲、吞酸,胃部嘈雜聲,煩躁易怒,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或數。

3﹒脾胃氣虛証:胃脘疼痛,得食減輕,伴脘脹納呆,神疲乏力,或胃脘脹悶,噯氣泛酸,舌淡,胎厚膩,脈弦或細。

4﹒脾胃虛寒証:平日喜吃生冷,發作時胃脘疼痛,飢餓加重,得食緩解,喜得溫按,可伴噯氣泛酸,胃脘輕脹,舌淡胖,苔薄白,脈弦細或弦緊。

5﹒胃陰虧虛証:上腹胃脘部隱隱灼痛,空腹加重,飢不欲食,口乾,納差,噁心,消瘦,大便乾結,手掌足心發熱。舌紅少苔,中心有裂紋,或剝苔,脈細數。

6﹒瘀阻胃絡証:多見於病情較久者,發作時上腹胃脘部尖銳刺痛,痛處固定不移,甚者可延伸至胸背,甚者可嘔血或排出黑便。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治療方法】

1﹒內服中藥

辨証治理,一般說來,發病初期和活動期以氣滯証、郁熱証多見,屬實証,以理氣、泄熱等為治;病程後期以氣陰虛証、虛寒証多見,屬虛証,以滋養、溫中為要;而瘀血証則可見於任何階段,尤其病情較久者,應斟酌情況,參以活血祛瘀藥物。

 

2. 針灸療法 :

針灸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主穴:中脘、內關、足三里。

肝鬱加太衝、陽陵泉;胃熱加內庭;血瘀加血海;氣虛或虛寒加氣海、關元;胃陰虛加三陰交、太溪。

隔天1次,10次為一療程。

 

3﹒推拿按摩法

推按相關穴位,具有強健脾胃,調暢氣血,通經活絡止痛之效。

 

【日常調護】

1﹒平日注意精神與飲食的調攝,保持情緒穩定,心情暢快,飲食有規律,以清淡為宜,避免過飢過飽和過於粗糙,以及過冷過熱和刺激性食物。注意勞逸結合,作息有時,適當的運動,可助氣血暢通,加強脾胃功能。

2﹒潰瘍活動期,宜少吃多餐,細嚼慢咽,有需要時可進食流質或半流食物。

 

治療人體結構失衡──徒手結構整復療法 (手療法)

結構失衡使痛症「年輕化」?

現代人缺乏正確運動,加上各種不良姿勢習慣,使肌肉繃緊僵硬,拉動關節錯位、神經受卡壓、血流不暢、廢物阻塞,引發痛症,並有日漸年輕化的趨勢。舉個最簡單例子:以往所謂的「五十肩」(肩周炎) 已經不是50歲中年人的專利,20歲的年輕患者比比皆是。

 

體型影響情緒?

當然!人體的內 ( 心理 )、外 ( 結構 ) 是絕對相互影響的。情緒低落的人哪會昂首闊步?只要你稍加留意,就察覺到情緒病患者往往有一定的體型:含胸寒背、頸部前突、頸肌崩緊等。體型改變,不單會影響心、肺功能,更會影響大腦及內分泌 ( 主要是快樂賀爾蒙 ),產生情緒病。反過來說,一個人的情緒也同樣會影響身體結構,長期情緒低落的人,會塑造出一些「特定」的體型。

 

 

肌肉繃緊、結構失衡怎樣影響你的健康?

1﹒形成病痛:肌肉繃緊,使人體結構失衡、血流不暢、營養就不能充分輸送,廢物不能帶走,日漸堆積,引發疼痛、感覺異常等症狀;嚴重者更會引致到內分泌及各臟腑功能失調,產生各種疾病,使人提早衰退。例如,頸椎病患者往往容易受頭暈、頭痛、血壓異常、甚至失眠等問題困擾,因為有許多血管、神經,是經過頸部,通往大腦的;頸部出問題,怎會不形成嚴重「交通阻塞」?又例如,肩膀扭傷若不加理會,可引致肩周炎、嚴重者可使心肺功能受損,引發哮喘、氣管敏感、經常感冒或感冒久治不瘉等情況。

2﹒意外受傷風險提高:你總是比別人容易受傷嗎?那就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那可能是肌肉繃緊、結構失衡的警號!人體結構若是正常均衡、肌力均衡,氣血流通,就像不倒翁,能夠維持很好的平衡力,怎樣撞擊,也不容易倒下來;反之,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落枕,或扭傷、仆跌等意外。

3﹒外觀改變:人體結構平衡均稱,就合乎黃金比例,產生所謂美感;氣血流暢,榮養各組織,臟腑功能就發揮正常,就會容光煥發。相反,長期姿勢不正確,關節被拉歪,便會出現寒背、高低肩、腹部脂肪堆積等情況;而脊骨歪斜,亦會影響面部五官歪斜,影響外觀。而氣血流通不暢,日久會影響臟腑功能、內分泌,使人提早衰老。

 

「徒手結構整復療法」有甚麼優點?

「徒手結構整復法」(簡稱「手療法」),是本人參詳中醫傳統筋傷點穴推拿正骨等手法,並且揉合多種現代結構治療手法,而形成的一套獨特結構整復手法。因為在過往治療過程中,我發現傳統中國正骨法,往往透過快速正骨法,如LOCK頸、扳腰等,強迫錯位的關節組織復位,其好處是立時復位,缺點是危險性較高,而且往往只能治標,由於復位的只是關節,而問題源頭--肌肉繃緊並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容易復發,效果往往不能持久;很簡單,關節之所以錯位,一般先由於姿勢不良,使肌肉拉緊所致,只有放鬆肌肉組織到一個程度,關節才能真正復位!而手療法,正是透過推按穴位、經絡、肌肉、肌腱等,鬆解組織,使錯位結構自然復位,調理全身機能及臟腑,並且輔以指導正確姿勢及日常鍛鍊,幫助失衡的結構重整,手法安全而療效更持久穩定

 

我應選擇哪種治療法?

使用哪種療法,要經過醫師診斷後決定。一般而言,輕微症狀可先服用中藥。針灸對痛症效果很好,不怕針的如能以針灸配合服藥,療效會更顯著;怕針的可用手療法。頑固、嚴重痛症,則以綜合針、藥、手療的效果為佳,對於瘀滯嚴重的,需配合拔罐、推罐治療。若然屬於矯正形體的,如寒背、扁平足等,則針灸、服藥效果不顯著,必須要用手療法才可。

 

手療法可以治療哪些病?

1﹒痛症:肩周炎、腕管綜合癥、扭錯傷、彈響指、坐骨神經痛、腰膝痛、足跟痛等。

2﹒其他:頭暈、頭痛、失眠、中風後遺症、婦科病如不孕月經不調痛經等。

3﹒結構失衡:扁平足、寒背、椎曲異常等。

4﹒淋巴阻塞不通或容易水腫。

 

進行「手療法」要注意甚麼?

1﹒醫師進行手療時,因為按壓已經繃緊的肌肉及附近阻塞的組織,病人會產生脹痛、刺痛、酸痛或麻痺等感覺,這是正常反應,而不同的疼痛,往往顯示不同的病情,治療時病人必須跟醫師仔細溝通。

2﹒當治療進行而出現疼痛反應時,病人必須保持自然呼吸,不能閉氣

3﹒治療中,若有出現嘔心、頭暈、冷汗等情況,必須告知醫師。

4﹒治療後喝1至2杯暖水,有助排走因治療而走出的大量堆積的酸性物質。

5﹒治療當天應適當休息,以助組織修復。

6﹒治療後排出的大量酸性物質,由於排走需時,治療部位當有1至3天像是劇烈運動後的酸痛感,此屬正常現象,為組織修復的必經過程。若治療部位出現淤腫,可於治療24小時後,在家中自行熱敷。

7﹒病人必須按照醫師指示,在家中進行復健運動鍛鍊,並注意日常姿勢,以加快及鞏固療效。

 

主治及資料提供:王冰瑩醫師(2012年6月)

 

▲相關病案:

【為和疼痛?分享痛症的一些基本概念】

 

 

頸背僵硬引起反覆感冒難癒──須用針灸拔罐治療

 

「王醫師,請你幫幫忙﹒﹒﹒﹒﹒﹒不知為何我的感冒總是好不了!」李先生於五月初來大窩口診所找我。他原本是我在沙田藥材店駐診時的舊病號。我因為要搞灣仔新診所的事務,於三月上旬辭去沙田那邊的工作,但逢星期二、四、六下午仍然回大窩口診症。李先生住沙田,工作地點是屯門,他來大窩口找我我也頗感意外。

我對他微有印象,在沙田駐診的一年裡,他斷斷續續大概來診過數次,每次都是來搞感冒咳嗽。

「身體好像越來越差,長期感冒不清的樣子。」他說,「妳離開沙田藥材店後,我也找頂替你的那位老醫師看過,服過十多帖藥,也沒大好轉,所以來找妳看看。」他來診時惡寒,咽癢,鼻水,咳嗽,痰白泡沫狀,頸梗背痛,眠差,都是一般風寒感冒症狀。他曾有鼻竇炎及慢性咽炎史,常常感覺胃頂胃脹。

一般這樣的長期感冒情況,除體質外,必須考慮到其他可能因素。我檢查他的身體型態,頸部前伸。這種型態,也會壓迫咽喉附近的組織,所以他的慢性咽炎長期難癒;他寒背情況很厲害,從結構學角度來看,胸廓長期變形,壓迫裡面的臟器,他的心肺及免疫系統功能自然比較差,感冒長期難癒,跟他這種身體型態有密切關係。在中醫理論來看,他的背部肌肉繃緊,膀胱經長期不通,感冒自然難癒。

「有無肩頸痛?或者肩周炎之類?」我問。

「感冒以來都是頸梗膊酸。十年前確實曾經患過肩周炎。」他高舉右臂,肩關節現在仍不能達至正常的活動度。

根據他以往的病史,我心裡面有個梗概:「依我看,你的問題不是感冒問題,而是肩頸肌肉長期緊張,經絡不通所致。檢查他的肩背腰部,果然板硬非常。

第一次治療,主要取頸背穴位加上走罐。開藥3天,祛寒解表、通絡通竅祛風藥物外,因為是虛人感冒,酌加補氣祛痰濕藥。

第二次來診,咳痰減,鼻水及咽癢減輕。再做針灸拔罐。開方3劑,繼續祛寒解表,通經絡,大致上守上方。

第三次來診,咳痰減輕,睡眠較佳,仍有少量鼻水及咽癢。治療大致如前。

第四次來診,已經無感冒症狀。因為右肩痛(肩周炎)已經遷延10年,要求針灸治療。

因他長期工作緊張超負荷,腰部肌肉僵硬,頸肩長期痠痛,故現在維持每星期1次針灸,當作保健調理。自從三次診症感冒痊癒以來,已有一個月多,未曾訴說再患上感冒。

為何頸背肌肉緊張會跟感冒相關呢?

從結構學來看,道理當然很簡單。頸背肌肉緊張,藏著心肺臟的胸廓長期受壓,供血不暢,免疫功能一定偏低,病毒易入難排;而從中醫角度來看,也不難理解。太陽經主一身之表,乃是人體健康的門戶,外邪侵體由此進出。若太陽經健康,則外難以入侵,就算侵入也容易排出。胱腑屬水,足太陽膀胱經乃寒水之經。風寒之邪,最先多由背後的膀胱經侵襲人體,引起感冒;所以感冒時,由於寒邪阻滯,經絡不舒,膀胱經過處尤其是後枕頸背等會出現疼痛或惡寒。相反,假如膀胱經附近肌肉經常緊張痙攣,必定氣血阻塞不暢,會較容易受寒,一旦受寒,寒氣容易滯留經脈,不易排出,形成反覆感冒的狀況。

現在人因工作需要,長年累月坐在冷氣間工作,勞心勞力過度也會耗損陽氣,加上多用電腦工作,缺乏運動或伸展筋骨的習慣,頸背腰部膀胱經循行位置阻塞,容易受寒,受寒後又難以痊癒。像李先生這種情況,頸腰背肌肉特別僵硬,難以單靠藥物治疏通經絡祛走寒邪,當以針灸及手法疏解頸背部肌肉取效。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 註冊中醫師

 

     註:經常感冒體質虛寒者,可每年夏冬兩季接受天灸治療,對於改善體質,祛除體內寒濕療效頗佳,尤其對氣管敏感或鼻敏感者效果特別顯著。 (2012年三伏天夏灸現正接受報名)

 

▲相關文章:

【頸椎病 (頸肩綜合癥/ 頸椎綜合癥)】

▲相關病案:

【落枕 】

【頸源性頭痛及高血壓(頸椎病) 】

 

脂溢性皮炎 (面游風)

 

「脂溢性皮炎」是發生於皮脂溢出部位的炎正性皮膚病,多自頭部開始向下蔓延至其他脂溢部位如前額、耳後、鼻唇溝、前胸、後背等處;臨床上以皮膚潮紅、瘙癢起白屑為特點;以青壯年和新生兒多見。中醫的「白屑風」、「面游風」、「鈕扣風」均屬本病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發病多因肌熱當風,風熱蘊阻肌膚,郁久化燥,血虛生風,肌膚失養;或過食肥甘厚味,脾胃積濕生熱,濕熱蘊阻肌膚所致。

根據現代醫學,本病病因不明,可能與感染、免疫、遺傳、激素、消化、神經、內分泌、環境(如物理、化學性刺激) 因素有關;過食糖類、脂肪食品及飲酒等,也能促進本病的發生。近來認為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礎上,在某些因素影響下,使皮膚表面化學成分發生改變,造成原存在於皮膚上的正常菌群失調,使存在於皮膚上的正常菌群,如卵圓形糠秕孢子菌等大量繁殖、侵犯皮膚所致。

 

【臨床表現】

  1. 本病好發於頭皮、前額、眉弓、鼻唇溝、耳後、頸、前胸及後背上、腋窩、腹股溝、臍窩等皮脂溢出部位;病程長,常反覆發作癒。由於發病部位不同,症狀也有區別。
  2. 乾性損害表現為淡紅色斑片上有灰白色糠秕狀鱗屑。濕性損害表現為黃紅色斑片上覆有淡黃色油膩鱗屑,嚴重者可有靡爛、滲出,結痂。
  3. 自覺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4. 患者可因搔抓而出現繼發感染、毛囊炎、癤腫、淋巴結炎等;嚴重的細菌感染就會導致毛囊被破壞,從而使毛髮不生,甚至導致斑禿或者脫髮,稱「脂溢性脫髮」。

 

【常見証型】

  1. 風熱血燥証:以乾性脂溢性皮炎為主,特點是淡紅色的斑片上覆有乾燥鱗屑。多發於頭面部,受風加重;毛髮乾枯脫落,口乾渴,舌紅,苔薄白,脈細數。
  2. 脾胃濕熱証:多屬濕性脂溢性皮炎,特點是紅黃色的斑片上覆有油膩性黃色痂屑,常伴有糜爛、滲出;瘙癢較重,口苦口黏,脘腹痞滿,尿赤,大便臭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中醫從整體辨証,對潮紅、滲液、油性和乾性結皮炎可以清熱、涼血、解毒、利尿為治則;僅有癢而無滲出時,以養血、潤燥、祛風、清熱為主。

另可配合外治法,皮損潮紅者以三黃洗劑或顛倒散外塗,每日2次;皮損有糜爛滲出者,以馬齒莧、苦參、黃柏、地榆煎湯,放涼後外洗或濕敷患處,每次20-30分鐘,每日2次。濕敷間歇期外塗甘草油。

2﹒體針治療:

主穴:風池、承山,配肝俞、膽俞、脾俞。

血熱風燥加太溪、血海;脾胃濕熱加曲池。

平補平瀉,留針2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耳針治療:

取腎上腺,內分泌,神門、皮質下、脾、肺等;丸壓法。

 

【日常調護】

  1. 注意飲食:飲食清淡,多進食蔬果;忌辛辣刺激油膩或太甜的食物,如酒類、咖啡、辣椒、巧克力等,以免助熱助濕,加重病情。
  2. 適當護膚:一旦發病,應使用刺激性較低的洗面奶和低敏度的乳霜保護,盡快形成良好的皮脂膜;切勿過度使用去油、去角質產品,或卸妝液,或對皮膚清潔過度,或經常用力搔抓,從而刺激皮膚,造成進一步的傷害。不可用熱水燙洗止癢,因為皮脂溢出主要是皮脂腺功能亢進,常用熱水、肥皂洗去皮脂,反會刺激皮脂腺更為活躍,加重病情。
  3. 身心放輕鬆:壓力可引發本病,或使病情加重,所以應該放鬆心情,避免思慮或情緒起伏過度。
  4. 患者必須耐心堅持用中藥治療,不可濫用藥物,特別是激素類藥物,以免造成日後治療困難。

橈骨莖突腱鞘炎(媽媽手)

橈骨莖突處的腱鞘,內有拇長展肌腱與拇短伸肌腱通過,並折成一定角度,跨過腕關節附於拇指。當手腕或拇指活動時,此折角加大,容易壓迫相關組織。本病因為肌腱在腱鞘內過多的來回磨動,日久勞損,易使腱鞘發生損傷性發炎,使局部出現腫脹疼痛,本來狹窄的腱鞘管道更形狹窄,甚至肌腱與腱鞘出現輕度黏連,影響拇指的活動度。

 

【病因病機】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由於頻繁活動引起拇長展肌腱和拇長伸肌腱與腱鞘間的過度摩擦,會產生慢性的損傷。其病理改變,早期為充血、水腫、滲出等無菌性炎性反應;遷延日久,則發生慢性纖維結締組織增生、肥厚、粘連等變化,腱鞘腔越變越窄,影響手腕及拇指活動;甚者腱鞘纖維化和攣縮,並可致鈣化。 中醫理論認為此病主要是局部過勞和血不榮筋所致。由於腕、手部活動過多,耗傷氣血,津血不足,筋腱失去濡養而易於磨損,或外傷累及筋腱,並傷氣血,筋腱本已受損,再加氣機不暢,血脈瘀滯,筋脈失去溫煦與濡養,久而久之,使肌腱變性、增粗,腱鞘狹窄而發病。 

 

【臨床症狀】 本病故常見於家務勞動及手工操作者,如主婦,電腦操作員、包裝工作員等,尤以中老年婦女多見,起病緩慢,多無明顯外傷史。患者自覺橈骨莖突部位腫脹疼痛,初起痛感較輕,逐漸加重,拇指活動時出現劇痛,甚至可放射至手或肩臂部。拇指伸展活動受限,提物乏力。當肌腱通過狹窄的腱鞘時,可發生如扳機樣的交鎖、彈響和彈跳。日久魚際肌肉可出現萎縮情況。

 

【檢查】

 橈骨莖突處明顯腫脹、可觸及結節,並在橈骨莖突及第一掌骨基底部之間有壓痛。

握拳尺偏試驗陽性。

 

【治療方法】

1 ﹒中藥治療:以调养气血、舒筋活络为主,辨証用藥之餘,可酌加祛濕及活血化瘀止痛藥物。初期治療以活血通絡止痛為主,後期可酌補肝腎。另外,可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藥物外敷,加強療效。

2﹒針灸及整筋推拿:針灸與整筋推拿配合適當的功能鍛鍊,對此病有顯著療效。 針灸取穴:阿氏穴、曲池、手三里、養老、外關、陽溪、列缺等。 配合整筋,重點在肩、肘關節及橈骨莖突腫周圍,尋找痛點及結節,拆解黏連,若有需要,可配合適當的拉筋,有利錯位關節復位,通經活絡,去除水腫、消解炎症,從而緩解疼痛。 一週兩次,10次一個療程。

 

【日常調護】

 1. 病發初期應減少手腕關節過度活動。 2. 患部平日盡量少接觸冷水冷風。盡量不吃生冷、刺激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3. 接受針灸及整筋治療至少三小時後,可用熱水浸手過腕位,每天15至20分鐘,有利加速血循,舒緩疼痛。 4. 功能鍛鍊:病情好轉後可逐步進行鍛煉,經常做拇指外展、背伸活動,可有效防止肌腱和腱鞘黏連。

 

▲相關病案:

【針灸整筋速解「橈骨莖突腱鞘炎」】

針灸整筋速解「橈骨莖突腱鞘炎」

 

陸先生(化名),三十來歲,因橈骨莖突腱鞘炎於六月初來大窩口診症。他來診前曾於其他診所治療,包括刺絡放血治療3次。當場診察,左手橈骨莖突處腫脹,並留下刺絡放血的痕跡。
「大概一個月前發病,近來每每痛到半夜醒來,不能入眠,真是很困擾。經過幾次放血後只是稍稍痛減,並無大進展,所以想嘗試其他方法,看看有無幫助──我的情況是不是很棘手呢?」他自述病情,一臉憂心。著他活動患手拇指,其伸展、外展活動嚴重受限,乏力,握拳尺偏試驗陽性。

「你從事甚麼工作?」這樣年輕就把手腕搞成這樣,大多數是職業病。
「司機。但以前曾從事勞動工作,要搬動重物。」
因為他發病情況較嚴重,而且每晚痛醒也影響精神狀況,造成情緒困擾,建議以針灸加整筋治療。

首次針灸治療,取養老、合谷、手三里、曲池、外關、阿氏穴、圍刺病灶等,遠端取筋會陽陵泉,加上局部整筋,主要按壓前臂尤其是手肘附近手陽明大腸經及少陽三焦經壓痛處及黏連部分。觸橈骨莖突附近有壓痛及組織黏連,均予輕手法鬆解。

 

病者四天後復診,自述:「上次治療後拇指活動度好轉數天,但前天下午又復發。」檢查拇指活動仍然減低,伸屈大拇指有扯痛感。
「平日有沒有肩頸痛?」
「以前曾經有肩痛,但現在已經沒事。」
「右邊下肢曾否受傷?」
「確實曾有膝痛。」這樣斷症線索更為明晰了。
再細心檢查,左手肘部肌肉輕度萎縮,肩膊高低不平且旋前形成輕微「寒背」,頸生理弧改變。
「這次要擴大範圍,必須由頸部開始治療。雖然你的肩頸現在完全沒有症狀出現,但依我看這些部位明顯肌肉失衡,這會影響到整腕部。頸肩才是根源。」
「醫師你怎說怎做吧,我完全配合你。」
這次從頸、沿肩、上臂、前臂取穴,橈骨莖突病灶處圍刺,重瀉使之產生強烈脹痛感。起針後測試,拇指活動力仍然差。稍加休息,開始整筋。先鬆解頸部兩旁僵硬的肌肉,病者痠痛難當。然後重按天宗,鬆解背部斜方肌,翻過身來,再鬆解肱二頭肌肌腱頭,然後著患者反手放背後,手心貼床,我用壓筋手法,本來旨在翻開他過分前扣的肩關節位,良久,卻聽到「波」一聲復位聲音。
「現在你慢慢抽出手來!」我著他即時測試治療效果,拇指迴旋活動已經不受限制,只是到達某一角度才有輕微痛感。
患者舌暗紅,苔白膩,有齒痕,脈沉弦,濕氣及重。
「這次開兩天祛濕兼活血化瘀藥物,連續服用,加快瘀血廢物排出吧。」我又教他每天浸手,暢通經絡,加快血循,「這樣有利復原」。

 

五天後第3次來診。
「疼痛已經大大減輕,基本上不痛,晚上也不會像從前般痛醒,但屈拇指時仍然有扯緊感覺,難以發力。」
「治療方向正確、方法見效,繼續治療吧。」我說。
病者俯臥,針刺取穴大致如上。整筋先鬆頸、背斜方肌,然後著患者反手,這次用另外一種拉筋法,不一會又是「波」一聲復位聲音。
我著他把手抽出來,即時測試,拇指活動度基本不受限制。
「拇指活動完全不痛!」他高興地說,而且多角度轉動、伸展拇指及手腕已無痛感。
「醫師,謝謝你!我已經很滿意了。至少不會天天痛醒,拇指可以活動自如……」
病人來診3次,病情雖然大大緩解,但其肩頸臂部位肌肉,均未徹底整復,當繼續堅持治療,以免日後復發。

對於筋骨痛症,究竟用甚麼療法最為見效?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
陸先生來診前,曾在其他地方進行過3次刺絡出血治療,這種療法能夠迅即使患部的瘀血流出,患部壓力減低,自然能即時痛減。但是,它只處理了局部的問題,沒有尋溯疼痛的根源,所以,幾次治療之後,了無寸進,腕部及拇指活動仍然明顯受限。

治療任何疾病,雖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但只有尋找病根,作出針對治療,才是最關鍵的。一般筋骨痛症,服藥效果較慢,針灸加上整筋會有較迅速的療效,服藥可作為輔助治療。

好像陸先生的情況,病標在橈骨莖突,但病根種於肩頸手肘勞損,關節輕微錯位,整條手臂的肌肉緊張,「壞掉」了──頸肩臂的壓力日積月累,橈骨莖突只是個爆發點,若果只看樹葉不看森林,單單針對橈骨莖突附近的肌肉整理,效果是有限的,最終還是要全面鬆解從頸肩到手的肌肉,才是徹底及迅速取效之道。

陸先生在施針後,手部經絡已通,但部分肌肉仍然緊縮,所以疼痛稍減,但拇指活動度未顯著提高;但加上手法整筋,鬆解了肌肉黏連,肩、肘關節復位,手臂肌肉組織壓力解除,所以有立竿見影之效。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 註冊中醫師      

 

▲相關文章:

橈骨莖突腱鞘炎(媽媽手)

血型與健康

 

不同血型有不同抗原,以不同方式對不同食物發生作用。如果人食用了含有與血型兼容的食

物,該物質就會尋找其他棲身之處,例如在某一器官中,形成阻塞、腫塊。

平日配合良好飲食習慣,多吃適合自己的食物,避免身體不容易吸收的食物,對保持健康、治療疾病有重要意義。以下為各種血型的特性及其合適食物,僅供參考:

 

血型

特點

原則

O型 是最早出現的血型,以捕食野獸和魚類為生。飲食不當容易引起潰瘍、發炎、關節炎。 以肉類尤(其是紅肉)、魚類為主。蔬菜以菠菜、花椰菜為佳。對於消化全麥或乳製品有困難。應少吃乳製品、穀物、豆腐、咖啡。運動以大量運動為佳。
A型 是第二種出現的血型。生活從早期狩獵、游牧,漸漸發展出農業,食物開始以蔬果、穀物為主。消化道敏感而緩慢。容易有胃炎和便秘等消化毛病,容易患上心臟病、癌症及糖尿病。 適合素食。餐單應以蔬菜、水果為主;多鳳梨、黃豆製品、核桃、穀物。運動以瑜珈及溫和、內修性運動為宜。
B型 祖先是遊牧民族,第三種出現的血型。具有比較寬容的消化系統,較能適應多種食物。神經系統較容易受侵害。容易有口眼歪斜、失眠、肚子痛、肝膽病及月經失調問題。 消化系統較強健,食物限制較少。但宜少吃玉米、豆類、肥豬肉、牛肉,尤其避免吃雞肉(以免增加免疫系統毛病及中風危險)。以有氧運動為宜,尤其是步行。養生上講求身體和精神上的平衡。 
AB型 最晚出現的血型,對「現代」食物如奶類及五穀類較為接受。擁有部分A型及B型的特徵,適合動、植物蛋白,但胃酸較少,消化系統較為敏感,宜少吃多餐。免疫系統較為健康,患乳癌機會較其他血型高。 宜以蔬果、豆腐為主。少吃肉、玉米、肥肉、小麥芽胚。多吃豆腐、魚類、青菜、鳳梨。運動宜瑜珈、太極。

 

 

O型

有益食物

避免的食物

肉類 牛、羊肉,內臟,可配合山楂茶或酸梅湯。 豬肉、鵝肉
海鮮 大部分 魚子醬、海螺
水果 李子、無花果、加州梅 龍眼、椰子、哈密瓜、草莓、橘子、荔枝
蔬菜豆類 大蒜、韭菜、青花椰菜、洋蔥、南瓜、地瓜、海帶、海藻、菠菜、甜紅椒、黑眼豌豆 包心菜、白色椰菜花、玉米、馬鈴薯、茄子、香菇、紫花苜蓿芽、綠豆、紅豆、白豆
穀類 米飯 玉米製品、燕麥製品、麵包、麵粉、通心粉
油脂 亞麻仁油、橄欖油 玉米油、花生油、奶油
堅果 南瓜子、核桃 腰果,開心果,花生
調味 咖哩、辣椒 肉桂、胡椒、醋、蕃茄醬、沙拉醬
飲料 礦泉水、鳳梨汁、加州梅汁、黑櫻桃汁、薑茶、桑椹茶、薄荷、玫瑰花 含咖啡因飲料、蘇打飲料、椰子汁、頻果汁、橙汁
乳製品 避免
蛋類 避免

 

A型

有益食物

避免的食物

肉類 肉類
海鮮 鱸魚、鮭魚 蝦、蟹、貝類
水果 柚子、檸檬、草莓、杏子、櫻桃 香蕉、哈密瓜、芒果、木瓜
蔬菜豆類 大蒜、大頭菜、菠菜、南瓜、海帶大部分豆類:豆腐、洋蔥、胡蘿蔔、黑豆、綠豆、豌豆、大豆 包心菜、土豆、茄子、大白菜、花菜、香菇
殼類 大麥、小米、大米、黑米 小麥及小麥製品
油脂 橄欖油 應避免吃太多油
堅果 花生、南瓜子 腰果、開心果
調味 生薑、醬油 醋、白糖、胡椒、辣椒
飲料 檸檬汁、胡蘿蔔汁、紅酒、咖啡、西瓜汁 啤酒、紅茶、可樂、汽水
乳製品 避免
蛋類 避免

 

B型

有益食物

避免的食物

肉類 羊肉 雞肉、鴨肉、豬肉及豬內臟
海鮮 鮭魚、鱸魚 蝦、蟹、貝類
水果  香蕉、葡萄、木瓜、蔓越莓、鳳梨、李子  鱷梨、石榴、椰子
蔬菜豆類 花菜、酸菜、大白菜、包心菜、茄子、香菇、辣椒、蕃薯、胡蘆蔔、四季豆 蕃茄、豆腐、豆芽、黑豆、豌豆、扁豆
穀類 大米、小米、燕麥 小麥和小麥製品、玉米
油脂 橄欖油 玉米油、麻油、花生油
堅果 宜少吃
調味 辣椒、咖哩、生薑 胡椒
飲料 木瓜汁、葡萄汁 汽水
乳製品 大部分乳製品
蛋類 大部分蛋類

 

AB型

有益食物

避免的食物

肉類 羊肉 肥肉,尤其燻醃食品
海鮮 魚類 有殼海鮮、鰻魚、章魚
水果 鳳梨、西柚櫻桃、檸檬、葡萄、小紅莓、葡萄柚、奇異果、無花果 番石榴、芒果、香蕉、橙、椰子、楊桃、梨
蔬菜豆類 豆腐、蕃茄、大蒜、芹菜、黃瓜 玉米、甜椒、蘿蔔、綠豆芽、黑豆、豌豆
殼類 小米、燕麥 小麥、蕎麥、大麥粉、玉米製品、麵包
油脂 橄欖油 玉米油、麻油、葵花油
堅果 栗子、紅豆、花生 南瓜子、芝麻、葵瓜子
調味 咖哩、大蒜、味噌、荷蘭芹 胡椒、白醋、玉米粉、泡菜類、辣醬油、醃漬物
飲料 芹菜汁、葡萄汁、木瓜汁、胡蘿蔔汁、小紅莓汁、咖啡、綠茶、紅酒 蘆薈茶、玉米鬚茶、橙汁、紅茶、可樂、蘇打
乳製品 羊奶、乳酪 冰淇淋、牛奶、奶油
蛋類 可以

 

 

濕疹 (濕瘡)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其特點為多形性皮疹,傾向濕潤,對稱分布,易於復發和慢性化,自覺瘙癢。中醫根據部位不同有「浸淫瘡」、「旋耳瘡」、「腎囊風」、「乳頭風」、「臍瘡」、「濕瘡」等不同病名。

 

【病因病機】
濕疹的確切成因未明,但大部份患者個人或家族成員有過敏史,如鼻敏感、哮喘等。部份患者的免疫系統呈現異常的敏感,對四周的環境或食物中的某些物質(「致敏原」)過敏。此外,環境濕熱、溫度變化及情緒壓力,都可以令本病惡化。
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於稟性不耐,復感風濕熱邪,或恣食魚腥海味,辛辣肥厚之品,脾失健運,生濕化熱,內外之濕熱相搏,淫於肌膚所致。

 

【臨床症狀】
本病皮疹常呈多形性及對稱性分佈,劇烈瘙癢,常反復發作,纏綿難癒。按皮膚表現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
1. 急性濕疹:起病急,皮損常對稱性分佈,損害為粟粒大小的紅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糜爛、滲液、結痂、境界不清,合併感染時可出現膿疱、膿液或膿痂。
2. 亞急性濕疹:常由急性期演變而來,皮損以丘疹、斑丘疹、結痂、鱗屑為主,可有輕糜爛滲出及少量丘疱疹,色較暗。
3. 慢性濕疹:多由急性或亞急性濕疹反復不癒演變而來,皮損色暗紅或褐紅色,融合增厚呈苔蘚樣變,表面有脫屑、抓痕、血痂,在一定誘因下可急性發作。

 

【常見証型】
1. 濕熱進銀証:發病急,皮損潮紅灼熱,瘙癢劇烈,滲液流滋,伴身熱,心煩口渴,便乾溲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2. 脾虛濕盛証:發病較慢,皮損潮紅,瘙癢,抓後靡爛滲出,可見鱗屑,伴有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膩,脈濡緩。
3. 血虛風燥証:患病日久,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或粗糙肥厚,瘙癢劇烈。伴口乾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薄白或淨,脈弦細。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急性期以清熱除濕,涼血解毒為主,慢性期以健脾除濕,養血潤燥為主。
可配合外敷中藥:急性期糜爛滲液較多可用黃柏、生地榆煎水外洗;雅及性濕疹用三黃洗劑外塗;慢性濕疹皮膚角化者,可用當歸、桃仁、紅花、皂角刺,苦參等煎藥外洗。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鐘。
2﹒針灸治療:
主穴:曲池、大椎、肺俞、腎俞。
配穴:上肢配合谷、內關;下肢配足三里、三陰交。
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慢性局限性皮損可配合艾灸。

 

【日常護理】
1﹒遠離致敏源:必須先找出致敏原,對可疑致敏源應盡量避免。其中海鮮、辛辣食品、酒、花粉、塵螨、寒冷天氣、化學物品、肥皂、洗滌劑等都是濕疹最常見的誘因。
2﹒日常生活習慣:使用保濕潤膚膏保持皮膚表面濕潤。盡量避免用手搔抓疹癢處,避免有剌激性的物質接觸皮膚。不要用堿性肥皂洗患處,也不要用過燙的水洗患處,勿涂化妝品或任何油脂;更不能隨便應用激素類藥物在局部涂抹,以免病情惡化。平日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以棉織品為佳。注意室溫不宜過高,以免癢感加重。避免熬夜,作息要有規律,充足睡眠有助加強身體自癒能力。
3﹒節制飲食:急性發作期間尤其要注意,盡量少吃生冷、濕熱、辛辣、甜膩食物,例如牛奶、巧克力、咖啡、蝦蟹、酒、蔥、濃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