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 (濕瘡)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其特點為多形性皮疹,傾向濕潤,對稱分布,易於復發和慢性化,自覺瘙癢。中醫根據部位不同有「浸淫瘡」、「旋耳瘡」、「腎囊風」、「乳頭風」、「臍瘡」、「濕瘡」等不同病名。

 

【病因病機】
濕疹的確切成因未明,但大部份患者個人或家族成員有過敏史,如鼻敏感、哮喘等。部份患者的免疫系統呈現異常的敏感,對四周的環境或食物中的某些物質(「致敏原」)過敏。此外,環境濕熱、溫度變化及情緒壓力,都可以令本病惡化。
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於稟性不耐,復感風濕熱邪,或恣食魚腥海味,辛辣肥厚之品,脾失健運,生濕化熱,內外之濕熱相搏,淫於肌膚所致。

 

【臨床症狀】
本病皮疹常呈多形性及對稱性分佈,劇烈瘙癢,常反復發作,纏綿難癒。按皮膚表現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
1. 急性濕疹:起病急,皮損常對稱性分佈,損害為粟粒大小的紅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糜爛、滲液、結痂、境界不清,合併感染時可出現膿疱、膿液或膿痂。
2. 亞急性濕疹:常由急性期演變而來,皮損以丘疹、斑丘疹、結痂、鱗屑為主,可有輕糜爛滲出及少量丘疱疹,色較暗。
3. 慢性濕疹:多由急性或亞急性濕疹反復不癒演變而來,皮損色暗紅或褐紅色,融合增厚呈苔蘚樣變,表面有脫屑、抓痕、血痂,在一定誘因下可急性發作。

 

【常見証型】
1. 濕熱進銀証:發病急,皮損潮紅灼熱,瘙癢劇烈,滲液流滋,伴身熱,心煩口渴,便乾溲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2. 脾虛濕盛証:發病較慢,皮損潮紅,瘙癢,抓後靡爛滲出,可見鱗屑,伴有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膩,脈濡緩。
3. 血虛風燥証:患病日久,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或粗糙肥厚,瘙癢劇烈。伴口乾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薄白或淨,脈弦細。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急性期以清熱除濕,涼血解毒為主,慢性期以健脾除濕,養血潤燥為主。
可配合外敷中藥:急性期糜爛滲液較多可用黃柏、生地榆煎水外洗;雅及性濕疹用三黃洗劑外塗;慢性濕疹皮膚角化者,可用當歸、桃仁、紅花、皂角刺,苦參等煎藥外洗。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鐘。
2﹒針灸治療:
主穴:曲池、大椎、肺俞、腎俞。
配穴:上肢配合谷、內關;下肢配足三里、三陰交。
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慢性局限性皮損可配合艾灸。

 

【日常護理】
1﹒遠離致敏源:必須先找出致敏原,對可疑致敏源應盡量避免。其中海鮮、辛辣食品、酒、花粉、塵螨、寒冷天氣、化學物品、肥皂、洗滌劑等都是濕疹最常見的誘因。
2﹒日常生活習慣:使用保濕潤膚膏保持皮膚表面濕潤。盡量避免用手搔抓疹癢處,避免有剌激性的物質接觸皮膚。不要用堿性肥皂洗患處,也不要用過燙的水洗患處,勿涂化妝品或任何油脂;更不能隨便應用激素類藥物在局部涂抹,以免病情惡化。平日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以棉織品為佳。注意室溫不宜過高,以免癢感加重。避免熬夜,作息要有規律,充足睡眠有助加強身體自癒能力。
3﹒節制飲食:急性發作期間尤其要注意,盡量少吃生冷、濕熱、辛辣、甜膩食物,例如牛奶、巧克力、咖啡、蝦蟹、酒、蔥、濃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