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Tag Archive: 不孕
2016-2017年度三九天~接受報名
2016-2017年度 三九天貼藥日期:
一九 ── 2016年12月21日 (三)
二九 ── 2016年12月30日 (五)
三九 ── 2017年01月08日 (日)
加強 ── 2017年01月16日 (一)
治療收費:
$ 600(3次),加強灸另加 $150
單次收費: $250/次
* 貼藥由王冰瑩醫師親自主理。
* 必須預約 (預約電話:96203132)
天灸療法適應症:
鼻敏感
氣管敏感
哮喘
胃痛
慢性泄瀉
經痛
不孕
腰膝肩頸風濕痛症
體虛易感冒,手足冰冷,容易疲勞等亞健康狀態
不適合人士:
兩歲以下小童
孕婦
哮喘急性發作期
糖尿病
嚴重心肺功能不足
皮膚容易對藥物過敏
天灸療法的由來:
天灸療法是傳統中醫學中一種獨特療法。在「三伏天」 以特製的中藥敷貼於穴位,功能行氣活血,溫補陽氣,健脾益肺補腎,並在冬季進行「三九天灸」,以增強三伏天灸 的療效,達至增強免疫力,改善亞健康狀態的目的。
2014三伏天灸療法~接受報名
2014三伏天灸療法 已經開始接受報名,日期如下:
初伏:7月18日 (星期五)
中伏:7月28日 (星期一)
末伏:8月07日 (星期四)
加強:8月17日 (星期日)
時間:10:00 am-8:00 pm
**如果在三伏天當天無法進行貼藥,仍可以在前後兩、三天內進行。
收費:720元 /4次 或
600元 /3次
名額:50名 ( 先到先得,額滿即止,請親臨交款作實 )
參考資料:
「天灸療法」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它充分體現中醫學中重視「整體」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分別利用冬至和夏至這兩個「至陰」和「至陽」的節氣時份施治,適用於常見的都市病,例如鼻敏感、哮喘、關節痛、胃病、痛經、不孕,也適用於體質虛寒,手腳冰冷、容易感冒的人士。
其中的「三伏天」療法,是以「冬病夏治」為原則,在全年陽氣最盛的日子中,以溫熱藥物外敷於特定穴位,激發經氣,調整臟腑,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減低疾病在冬天的發病率。
天灸療法以連續3年為一完整療程,接受三伏天治療後,宜在三九天進行敷貼,以增強體質,改善過敏症狀。3歲或以上小童及成人若屬虛寒體質,均可接受此療法。
[相關文章]
閉經
發育正常女子年齡超過18歲仍不見月經來潮,或已形成月經週期,但又連續中斷3個周期或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者;現代醫學把前者稱為「原發性閉經」,後者稱為「繼發性閉經」。至於妊娠期、哺乳期和絕經期以後的停經則屬正常生理現象,不屬閉經範疇。
【病因病機】
閉經多因稟賦不足,腎氣未充或多產墮胎,耗傷精血,或飲食勞倦,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或耗損氣血等,導致血海空虛而發病;另外,七情內傷,肝鬱氣結,氣滯血瘀;或飲冷受寒,血為寒凝等,均能使冲任阻滯,胞脈受阻而致經閉。
現代醫學認為,正常月經有賴大腦皮層、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等功能的協調,如果任何這些環節發生病變,即可導致經閉;如子宮發育不良、卵巢功能失調,腦垂體腫瘤、嚴重營養不良、口服避孕藥影響下丘腦功能,其他如甲狀腺、腎上腺皮質功能障礙,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或某些精神因素、寒冷、放射線等也能引起經閉。
【常見証型】
1﹒氣滯血瘀証:經閉不行,情志抑鬱或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小腹脹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點,脈沉弦。
2﹒寒凝血滯証:經閉而小腹冷痛,形寒肢冷,喜得溫暖,苔白,脈沉遲。
3﹒痰濕阻滯証:經量漸少,經期延後而至停閉,帶下量多白稠,伴神疲,體胖,脘悶食少痰多,舌淡苔白膩,脈滑。
4﹒腎氣不足証:原發性閉經為多,或初潮晚,經行錯後,經色淡黯,質稀,漸閉,帶下甚少,伴頭暈耳鳴,腰酸,夜尿,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
5﹒肝腎不足証:墮胎、久病或流產之後,經量漸減,經行延後漸至經閉,帶下少,兼見頭暈,耳鳴,腰膝痠軟,形瘦髮落,舌淡苔薄白或薄黃,脈沉細無力。
6﹒陰虛血燥証:月經週期漸長,經量漸少,繼而停閉,多見形瘦,口乾煩熱盜汗,舌質
紅,有裂紋,苔少或無苔,脈弦細。
7﹒氣血虛弱証:兼見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神疲肢倦,納呆,舌淡,苔薄白,脈沉緩。
【治療方法】
原發性閉經中因先天性生殖器官發育異常或後天性器官損傷而無月經、屬於絕對性閉經者,中醫治療並無效果。其餘情況的閉經,可透過辨証,以中藥配合針灸或耳針等進行治療。
1﹒中藥治療:
原則是虛者補而通之,實者則瀉而通之。因腎陰是月經的主要化源,血是月經的物質基礎,故虛証以滋腎、益陰、養血乃調治為要著。虛實兼夾者,按情況攻補兼施。若因他病而致經閉者,又當先治他病,病愈則經可調。
2﹒體針療法︰
主穴:關元、腎俞、三陰交、血海為。
配穴:肝腎不足加肝俞;氣血虛弱加足三里、三陰交;氣滯血瘀加肝俞;痰濕阻滯加豐隆;留針2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3﹒耳針治療:
取子宮、卵巢、內分泌、腦點、肝俞、腎俞;丸壓法。
4﹒結構治療:
針對骨盆歪斜引發的閉經,需透過整理人體結構方法,使盆骨恢復正位。期間亦可配合中藥及針灸或耳針作治理,以加強療效。
【預防及調護】
1﹒做好計劃生育,盡量減少宮腔手術,能有效預防閉經。
2﹒平日宜調暢情志。
3﹒正確處理產程,防止產時、產後大出血。
4﹒平日飲食有節,適當運動,生活規律,調整心情,是避免月經周期紊亂及經量減少的重要因素。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見的腫瘤,大部分屬良性,由平滑肌和結締組織構成。多數生長於子宮內部。最常見類型依次序為: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及黏膜下肌瘤。本並多見於30-50歲女性。中醫將之歸於「癥瘕」的範疇。
【病因病機】
一般由氣滯、血瘀、濕熱瘀結、痰積所致;也有認為是由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外因寒氣客於子門,瘀血凝結,蘊久化熱,與內濕相合,衃以留止,日益增大發為本病。
本病確切病因未明,有認為肌瘤與長期或過度的激素刺激有關;絕經後肌瘤多逐漸萎縮。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常與肌瘤生長的部位、大小有關。部分患者並無明顯症狀,月經改變是較常見的症狀。較大的肌壁間肌瘤和黏膜肌瘤多出現月經量多、經期延長或周期縮短,常伴有貧血。黏膜下肌瘤時有不規則出血,或白帶異常。肌瘤增大時可出現尿頻、大便困難等壓迫症狀,甚至能在下腹部捫及腫物。當肌瘤壓迫盆腔血管或神經時,可引起疼痛。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不孕。
【常見証型】
1﹒氣虛血瘀証:胞宮積塊,月經量多,淡紅,有塊,伴小腹墬痛,神疲乏力,納少便溏,心慌氣短,舌淡暗,或胖大有齒痕,舌邊有瘀斑,脈虛細而澀。
2﹒氣滯血瘀証:胞宮積塊,脹痛,經色暗紅,有塊,伴乳房脹痛,心煩易怒,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
3﹒寒凝血瘀証:胞宮積塊,月經異常,經色淡黯,有塊,伴小腹冷痛喜溫,四肢不溫,舌暗,或有瘀斑,苔白,脈沉緊。
4﹒痰瘀交結証:胞宮積塊,帶下量多,色白質稠,多見形體肥胖,胸脘痞悶,舌紫暗,苔白膩,脈沉滑。
5﹒陰虛血瘀証:胞宮積塊日久,月經異常,經色暗紅,有塊,伴手足心熱,心悸頭暈,舌紅有瘀斑,苔少,脈細數。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中醫用藥一般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按不同的病因及證型,佐以行氣化痰,兼調寒熱。月經期可依據出血情況,以益氣固沖、袪瘀止血等法,減少出血量,調節月經週期;非月經期或對於無明顯臨床症狀者,以中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法,可使肌瘤縮小,或控制肌瘤生長。治療時間按包塊的性質、大小、部位、病程長短等因素而有別。治療時間一般以三個月為一個階段。若病程不長、肌瘤小於4-5cm,效果一般較好。
2﹒針灸治療:本病以體針為主,配合耳針,以及中藥治療,效果頗為顯著。 主穴:子宮、曲骨、關元、歸來。 配穴:皮質下(耳穴),三陰交、血海,復溜、次髎。 隔天1次,10次唯一療程。耳穴每週貼2次,15次為一療程。
3﹒結構治療:若為身體結構歪斜引發本病,當配合手法治療。
【日常調護】
1. 平日應以高纖、低脂、低糖、素食為主的飲食療法,對於肌瘤有減少流血及疼痛的作用,且可使肌瘤纖維縮小;避免食用與動物生殖系統有關的食物或是含有大量荷爾蒙的食品,以及以荷爾蒙飼養的動物之肉類,如羊肉、牛肉、雞、蝦、蟹、乳類及其製品、蛋類等。此外,應少吃咖啡、酒、煎炸薰烤類食物。
2. 保持愉快開朗的心情,平時要有適度的運動,遺免肥胖。
3. 保持外陰清潔,多換洗棉內褲,避免長期用衛生護墊以防感染。
4. 當月經大量出血時,避免熱水浴,不宜久站或劇烈運動,宜臥床休息。
不孕症
不孕,指育齡期夫婦同居2年以上,未採用避孕措施而不能妊娠者,若然婚後從未受孕,為原發性不孕;若曾有過妊娠,又2年未能受孕,為繼發性不孕。中醫將前者稱為「無子」,「全不產」,把後者稱謂之「斷緒」、「斷續」。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女性不孕與腎的關係密切,同時與天癸、冲任二脈、胞宮功能失調有關。腎主生殖,藏先天之精,是構成胎孕的根本。《內經﹒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腎氣盛而天癸至,任脈通,太冲脈盛,月事以下,故有子」。女子孕育,乃因腎氣旺盛,沖任順提,天癸按期而至所致。若腎氣虛弱,冲任二脈氣血不調,天癸至而無時或至而不足,則難以欇精成孕,即使成孕,也會陰精血不充而易於夭折。不孕發病多因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導致冲任不能相資,胞宮不能攝精成孕。其病位在冲任、胞宮,與腎、肝、脾相關。
現代醫學認為,女子不孕主要原因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失調所致,例如:排卵障礙 ( 如多囊卵巢綜合癥、卵巢腫瘤、內分泌失常引起卵巢功能紊亂 ),生殖器病變 ( 如生殖器官炎症、畸型、腫瘤 )。其他影響懷孕的因素則包括:免疫因素,男方精液異常,或夫婦雙方缺乏性生活知識等。
【常見証型】
1﹒腎陽虛証:婚久不孕,月經衍期,量少色淡,或閉經。面色晦暗,腰膝冷痛,舌淡胖嫩, 苔白,脈沉細或沉遲。
2﹒腎陰虛証:婚久不孕,月經提前,量少,色紅無塊,體形消瘦,腰腿酸軟,頭昏耳鳴,舌紅苔少,脈沉細數。
3﹒血虛証:婚後不孕,月經後期,量多色淡,或閉經,面色萎黃,頭暈目眩,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3﹒肝郁証:婚後多年不孕,經期先後不定,經行不暢,量少色黯,經前乳房脹痛,經來小腹脹痛,精神抑鬱或煩躁易怒,舌暗紅,苔薄白,脈弦。
4﹒痰濕証:婚後不孕,形體肥胖,經行延後,甚或閉經,帶下量多,黏稠,胸悶泛惡,苔白膩,脈滑。
5﹒血瘀証:婚後不孕,月經後期量少,色紫黑,有血塊,或痛經,平時少腹作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弦。
【治療方法】
不孕症的治療比較複雜,患者在治療時一定要有耐心。中醫治療不孕症都需要一定的療程。才能使生殖系統逐漸完善。治療前先排除絕對性不孕,以及男方的因素。
1﹒中藥治療:
中醫認為,「種子必先調經」,此為治療本病之根本;依據月經週期中腎氣及氣血的具體變化, 參考女性體質情況,來制定相應的調經原則,以達至調理月經,疏通輸卵管,促進排卵,為受孕創造必要條件。中藥調經副作用少,更可以改善體質,為受孕作準備。
其總的原則為:
1/增殖期 (第 6 至 10 天) :補肝益腎,健脾和胃,使血充精益,氣血調和;以促進子宮內膜及卵泡發育。
2/排卵期 (第 11 至 16 天) :補肝腎,養精血,溫陽通絡,活血化瘀;以促排卵。
3/分泌期 (第17至25日):溫陽補腎,滋養冲任;以便利受精著床。
4/行經期 (第25至5天):一般不需用藥,如行經不暢,則以理氣行血調經為主。
2﹒體針治療:
主穴:中極、子宮,腎虛:加腎俞、關元、氣海、三陰交、血海;
配穴:肝郁:加三陰交、血海、太冲;痰濕:加脾俞、豐隆、足三里,中脘。
需於週期中指定期間連續針刺15天為一療程。若為人工受孕者也可配合針灸治療,提高受孕機會。
3﹒灸法:
主穴:關元、子宮;酌加配穴;
需於週期中指定期間連續灸10次為一療程。一般須治療6個療程以上。慢性病患者更可自行用艾灸來輔助。
4﹒耳針治療:
耳穴:腎肝、脾、卵巢、子宮、內分泌。每次採用3至5個穴位;丸壓法。
5﹒結構治療:
如因骨盆歪斜引致之不孕,須以手法整體調正骨盆,以利受孕。
【日常調護】
本病的治療,除了按不同情況辨証用藥外,平日患者應注意節欲保經、生活欇養、情志舒暢,選擇絪縕之時交合,以利受孕。
月經不調
月經病與腎、肝、脾有密切關係,腎氣旺盛,肝脾調和,冲任脈盛,則經血按時而下。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的週期、經色、經量、經質等出現異常改變,可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後期、 月經先後無定期、月經過多或過少等。
【常見病症及病機】
1﹒月經先期:月經週期提前7天以上,週期不足21天。 多因氣虛或血熱,冲任不固所致。
2﹒月經後期:又稱為「遲經」,月經推遲7天以上,即月經週期超過35天,甚者發展為閉經。 虛者多因營血虧虛,或陽氣虛衰,以致血海空虛,血海不能如期滿溢;實者多因氣滯寒凝,導致瘀血阻滯,冲任不暢。
3﹒月經先後無定期:月經週期紊亂,時而提前或錯後7天以上、連續出現3個月經週期以上者,中醫稱為「經亂」。 主要因臟腑功能失常,如腎虛,肝郁或脾虛氣血失調,導致冲任功能紊亂,血海蓄溢失度。
4﹒月經過多:月經明顯增多超過常量(50-80ml)一倍或以上,但5-7天內能自止。
多因氣虛攝血無權,血熱迫血妄行,或血瘀內阻、新血不得歸經所致。
5﹒月經過少:指經量較常量明顯減少,甚至點滴即淨,多伴行經時間縮短不足2天。
虛者因血衰少或化源不足,致血海不盈;實者由瘀血內停或痰濕阻滯,致血行不暢所致。
6﹒經期延長:月經週期正常,但行經天數超過7天,半個月之內能自止。多因氣虛失於統攝、
血瘀新血不歸經、血熱迫血妄行等,導致冲任不固,經行延長。
7﹒經間期出血:兩次月經中間出現週期淨少量陰道出血,持續1-3天,甚至達下次月經來潮;可伴下腹部墬脹,或乳房脹。 排卵期陰精充實,陽氣內動,陰陽相互轉化。若腎陰不足,或溼熱內蘊,或血瘀內阻,值陽氣內動,陰陽轉化濕調,內動之陽氣擾動血海,則陰道出血。
【常見証型】
1﹒血熱証:經行先期,經色紅或紫紅,質粘稠,有塊,心胸煩悶,面赤口乾,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數。
2﹒氣虛証:經行先期,或經期延長,量多色淡質清稀,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食少便溏,小腹空墜,舌淡苔薄,脈細弱。
3﹒血寒証:經期延后,色暗量少,小腹冷痛、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舌苔薄白,脈沉緊。
4﹒血虛証:經期錯后,量少色淡,質稀,伴頭暈心悸,多夢,面色萎黃,舌淡少苔,脈細弱。
5﹒氣滯証:月經延后或先後無定期,色暗有塊,小腹脹痛,或連胸脅,舌質暗,脈弦。
6﹒肝郁化熱証:經行不暢,經血色紅或紫,胸脅乳房及小腹脹痛,胸悶煩躁,口苦咽干,噯氣食少,舌邊尖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月經病的治療原則重在調經,調經之本在腎;其重點有理氣血、補腎、扶脾、疏肝之別。月經不調而後生諸病者,先調經則他病自除;先因他病而後致月經不調者,先治療他病則月經自調。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並按照年齡、個別體質跟經期不同時間而辨証用藥。
2﹒體針治療:
1/月經先期:以清熱調經為主。
主穴:關元、血海;實熱配太沖,虛熱配太溪。
2/月經後期:以溫經散寒,和血調經為主。
主穴:氣海,三陰交;小腹冷痛配關元、歸來;氣郁配太沖。
3/月經先後無定期:重在調補肝腎。
主穴:關元、三陰交、肝俞;肝郁氣滯配太沖;胸脅脹痛配支溝、陽陵泉。
以上每週2-3次,10次為一療程。
3﹒耳針治療:
耳穴:肝、脾、腎、子宮、內分泌;丸壓法。
4﹒結構治療:
若為骨盆歪斜而引發本病者,可藉手法調整骨盆,並配合中藥、針灸治療,達至最佳療效。
【日常調護】
1﹒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緊張、憂慮或情緒過度起伏。
2﹒保持外陰潔。並應注意保暖,切忌受涼。經期內禁止遊泳、坐浴、房事。
3﹒進食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煎炸、辛辣,油膩之品及煙酒刺激。血熱者飲食宜清淡,平素可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經期間不宜食生冷瓜果;虛寒者禁吃生冷瓜果,平日應進溫補食品;氣血兩虛者,平時注意營養攝取;脾胃虛弱者,飲食不宜過飽。
4﹒若小腹疼痛,可用熱水袋熱敷。
5﹒經量過多、過長者,宜臥床休息,不可過勞。
▲ 相關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