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見的腫瘤,大部分屬良性,由平滑肌和結締組織構成。多數生長於子宮內部。最常見類型依次序為: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及黏膜下肌瘤。本並多見於30-50歲女性。中醫將之歸於「癥瘕」的範疇。
【病因病機】
一般由氣滯、血瘀、濕熱瘀結、痰積所致;也有認為是由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外因寒氣客於子門,瘀血凝結,蘊久化熱,與內濕相合,衃以留止,日益增大發為本病。
本病確切病因未明,有認為肌瘤與長期或過度的激素刺激有關;絕經後肌瘤多逐漸萎縮。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常與肌瘤生長的部位、大小有關。部分患者並無明顯症狀,月經改變是較常見的症狀。較大的肌壁間肌瘤和黏膜肌瘤多出現月經量多、經期延長或周期縮短,常伴有貧血。黏膜下肌瘤時有不規則出血,或白帶異常。肌瘤增大時可出現尿頻、大便困難等壓迫症狀,甚至能在下腹部捫及腫物。當肌瘤壓迫盆腔血管或神經時,可引起疼痛。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不孕。
【常見証型】
1﹒氣虛血瘀証:胞宮積塊,月經量多,淡紅,有塊,伴小腹墬痛,神疲乏力,納少便溏,心慌氣短,舌淡暗,或胖大有齒痕,舌邊有瘀斑,脈虛細而澀。
2﹒氣滯血瘀証:胞宮積塊,脹痛,經色暗紅,有塊,伴乳房脹痛,心煩易怒,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
3﹒寒凝血瘀証:胞宮積塊,月經異常,經色淡黯,有塊,伴小腹冷痛喜溫,四肢不溫,舌暗,或有瘀斑,苔白,脈沉緊。
4﹒痰瘀交結証:胞宮積塊,帶下量多,色白質稠,多見形體肥胖,胸脘痞悶,舌紫暗,苔白膩,脈沉滑。
5﹒陰虛血瘀証:胞宮積塊日久,月經異常,經色暗紅,有塊,伴手足心熱,心悸頭暈,舌紅有瘀斑,苔少,脈細數。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中醫用藥一般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按不同的病因及證型,佐以行氣化痰,兼調寒熱。月經期可依據出血情況,以益氣固沖、袪瘀止血等法,減少出血量,調節月經週期;非月經期或對於無明顯臨床症狀者,以中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法,可使肌瘤縮小,或控制肌瘤生長。治療時間按包塊的性質、大小、部位、病程長短等因素而有別。治療時間一般以三個月為一個階段。若病程不長、肌瘤小於4-5cm,效果一般較好。
2﹒針灸治療:本病以體針為主,配合耳針,以及中藥治療,效果頗為顯著。 主穴:子宮、曲骨、關元、歸來。 配穴:皮質下(耳穴),三陰交、血海,復溜、次髎。 隔天1次,10次唯一療程。耳穴每週貼2次,15次為一療程。
3﹒結構治療:若為身體結構歪斜引發本病,當配合手法治療。
【日常調護】
1. 平日應以高纖、低脂、低糖、素食為主的飲食療法,對於肌瘤有減少流血及疼痛的作用,且可使肌瘤纖維縮小;避免食用與動物生殖系統有關的食物或是含有大量荷爾蒙的食品,以及以荷爾蒙飼養的動物之肉類,如羊肉、牛肉、雞、蝦、蟹、乳類及其製品、蛋類等。此外,應少吃咖啡、酒、煎炸薰烤類食物。
2. 保持愉快開朗的心情,平時要有適度的運動,遺免肥胖。
3. 保持外陰清潔,多換洗棉內褲,避免長期用衛生護墊以防感染。
4. 當月經大量出血時,避免熱水浴,不宜久站或劇烈運動,宜臥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