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

 

婦女行經期間或行經前後出現周期性小腹或腰骶部疼痛,甚或劇痛暈厥、惡心嘔吐等。本病以年青婦女為多見。
現代醫學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前者稱為功能性痛經,經痛開始於初經或初經以後不久,一般認為與前列腺素過量分泌有關;後者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因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所引發,常見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急慢性盆腔器官炎症或子宮頸狹窄阻塞等。

 

【病因病機】

痛經發病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淫危害等不同病因,並與素體及經期前後特殊生理環境有關。其發病機理主要是在這期間受致病因素影響,導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經脈,使氣血運行不暢,胞宮經血流通受礙,「不通則通」;或冲任、胞宮失養,「不榮則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宮,變化在氣血,表現為痛証。其所以隨月經週期發作,因為在經期或經期前後,由於血海由滿而瀉溢,氣血變化急驟,故致病因素乘時而作,發生痛經。現代醫學認為,痛經常與生殖器局部病變、精神因素和神經、內分泌因素有關。

 

【常見証型】
1﹒氣滯血瘀証:經痛多見於經前或經期,經行不暢,少腹脹痛較劇,腹痛拒按,經色紫紅而夾有血塊,下血後疼痛緩解,脈沉澀或弦。
2﹒陽虛內寒証:多在經期或經後發作,小腹冷痛喜按,經量少色黯淡,腰髓酸軟,脈沉苔白潤。
3﹒寒濕凝滯証:多發於經前或經期中,小腹冷痛拒按,經色暗黑有塊,苔白膩,脈沉緊。    4﹒濕熱下注証:經前小腹灼痛拒按,經量多或經期延長,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日帶下量多,色黃質稠臭穢,小便色黃。
5﹒氣血虧虛証:經後或經期中小腹隱隱作痛,綿綿不休,喜按,經量少色淡質稀,伴頭暈心悸,舌淡,脈弦細等虛弱症狀。
6﹒肝腎虧損証:經行後小腹綿綿作痛,腰酸,經色黯淡,量少質薄,或有潮熱、耳鳴,脈細弱,苔薄白或薄黃。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中醫常言:「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痛經的發生與各種病因所引致的氣血失調或氣血虧虛有關,故中醫治療痛經以調理氣血為主,伴以補腎、益氣養血、散寒、行氣、清熱除濕等為原則。
2﹒針灸治療:針灸緩解月經前後小腹脹痛、頭痛眩暈、嘔惡等症狀。 取穴:腹部穴位如氣海、關元、天樞等;下肢穴位如血海、陰陵泉、三陰交等為主。每週作2-3次治療。經期間亦可進行。一般持續治療數個週期以後,身體狀況及經痛問題均有顯著改善。
3﹒結構治療:若為骨盆歪斜引發的痛經,須以手法整理骨盆,期間可配合針灸、中藥治療,達至最佳效果。

 

【預防與護理】
1. 經期前後,患者應避免飲食生冷或辛激飲食,注意預防外感、沐浴受涼等,以免疼痛加重。不宜進行劇烈運動,要注意休息,不可過分勞累。
2.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對月經的緊張、焦慮心理。
3. 增強體質,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注意攝取營養,並要積極治療慢性疾病。
4. 疼痛發作時可對症處理,喝些熱的紅糖姜水,紓緩痛楚。                                                                                                                                               5.經常發作或疼痛嚴重者應向醫師求診,切勿亂服止痛藥,以免引起更大的身體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