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指育齡期夫婦同居2年以上,未採用避孕措施而不能妊娠者,若然婚後從未受孕,為原發性不孕;若曾有過妊娠,又2年未能受孕,為繼發性不孕。中醫將前者稱為「無子」,「全不產」,把後者稱謂之「斷緒」、「斷續」。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女性不孕與腎的關係密切,同時與天癸、冲任二脈、胞宮功能失調有關。腎主生殖,藏先天之精,是構成胎孕的根本。《內經﹒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腎氣盛而天癸至,任脈通,太冲脈盛,月事以下,故有子」。女子孕育,乃因腎氣旺盛,沖任順提,天癸按期而至所致。若腎氣虛弱,冲任二脈氣血不調,天癸至而無時或至而不足,則難以欇精成孕,即使成孕,也會陰精血不充而易於夭折。不孕發病多因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導致冲任不能相資,胞宮不能攝精成孕。其病位在冲任、胞宮,與腎、肝、脾相關。
現代醫學認為,女子不孕主要原因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失調所致,例如:排卵障礙 ( 如多囊卵巢綜合癥、卵巢腫瘤、內分泌失常引起卵巢功能紊亂 ),生殖器病變 ( 如生殖器官炎症、畸型、腫瘤 )。其他影響懷孕的因素則包括:免疫因素,男方精液異常,或夫婦雙方缺乏性生活知識等。
【常見証型】
1﹒腎陽虛証:婚久不孕,月經衍期,量少色淡,或閉經。面色晦暗,腰膝冷痛,舌淡胖嫩, 苔白,脈沉細或沉遲。
2﹒腎陰虛証:婚久不孕,月經提前,量少,色紅無塊,體形消瘦,腰腿酸軟,頭昏耳鳴,舌紅苔少,脈沉細數。
3﹒血虛証:婚後不孕,月經後期,量多色淡,或閉經,面色萎黃,頭暈目眩,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3﹒肝郁証:婚後多年不孕,經期先後不定,經行不暢,量少色黯,經前乳房脹痛,經來小腹脹痛,精神抑鬱或煩躁易怒,舌暗紅,苔薄白,脈弦。
4﹒痰濕証:婚後不孕,形體肥胖,經行延後,甚或閉經,帶下量多,黏稠,胸悶泛惡,苔白膩,脈滑。
5﹒血瘀証:婚後不孕,月經後期量少,色紫黑,有血塊,或痛經,平時少腹作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弦。
【治療方法】
不孕症的治療比較複雜,患者在治療時一定要有耐心。中醫治療不孕症都需要一定的療程。才能使生殖系統逐漸完善。治療前先排除絕對性不孕,以及男方的因素。
1﹒中藥治療:
中醫認為,「種子必先調經」,此為治療本病之根本;依據月經週期中腎氣及氣血的具體變化, 參考女性體質情況,來制定相應的調經原則,以達至調理月經,疏通輸卵管,促進排卵,為受孕創造必要條件。中藥調經副作用少,更可以改善體質,為受孕作準備。
其總的原則為:
1/增殖期 (第 6 至 10 天) :補肝益腎,健脾和胃,使血充精益,氣血調和;以促進子宮內膜及卵泡發育。
2/排卵期 (第 11 至 16 天) :補肝腎,養精血,溫陽通絡,活血化瘀;以促排卵。
3/分泌期 (第17至25日):溫陽補腎,滋養冲任;以便利受精著床。
4/行經期 (第25至5天):一般不需用藥,如行經不暢,則以理氣行血調經為主。
2﹒體針治療:
主穴:中極、子宮,腎虛:加腎俞、關元、氣海、三陰交、血海;
配穴:肝郁:加三陰交、血海、太冲;痰濕:加脾俞、豐隆、足三里,中脘。
需於週期中指定期間連續針刺15天為一療程。若為人工受孕者也可配合針灸治療,提高受孕機會。
3﹒灸法:
主穴:關元、子宮;酌加配穴;
需於週期中指定期間連續灸10次為一療程。一般須治療6個療程以上。慢性病患者更可自行用艾灸來輔助。
4﹒耳針治療:
耳穴:腎肝、脾、卵巢、子宮、內分泌。每次採用3至5個穴位;丸壓法。
5﹒結構治療:
如因骨盆歪斜引致之不孕,須以手法整體調正骨盆,以利受孕。
【日常調護】
本病的治療,除了按不同情況辨証用藥外,平日患者應注意節欲保經、生活欇養、情志舒暢,選擇絪縕之時交合,以利受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