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病與腎、肝、脾有密切關係,腎氣旺盛,肝脾調和,冲任脈盛,則經血按時而下。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的週期、經色、經量、經質等出現異常改變,可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後期、 月經先後無定期、月經過多或過少等。
【常見病症及病機】
1﹒月經先期:月經週期提前7天以上,週期不足21天。 多因氣虛或血熱,冲任不固所致。
2﹒月經後期:又稱為「遲經」,月經推遲7天以上,即月經週期超過35天,甚者發展為閉經。 虛者多因營血虧虛,或陽氣虛衰,以致血海空虛,血海不能如期滿溢;實者多因氣滯寒凝,導致瘀血阻滯,冲任不暢。
3﹒月經先後無定期:月經週期紊亂,時而提前或錯後7天以上、連續出現3個月經週期以上者,中醫稱為「經亂」。 主要因臟腑功能失常,如腎虛,肝郁或脾虛氣血失調,導致冲任功能紊亂,血海蓄溢失度。
4﹒月經過多:月經明顯增多超過常量(50-80ml)一倍或以上,但5-7天內能自止。
多因氣虛攝血無權,血熱迫血妄行,或血瘀內阻、新血不得歸經所致。
5﹒月經過少:指經量較常量明顯減少,甚至點滴即淨,多伴行經時間縮短不足2天。
虛者因血衰少或化源不足,致血海不盈;實者由瘀血內停或痰濕阻滯,致血行不暢所致。
6﹒經期延長:月經週期正常,但行經天數超過7天,半個月之內能自止。多因氣虛失於統攝、
血瘀新血不歸經、血熱迫血妄行等,導致冲任不固,經行延長。
7﹒經間期出血:兩次月經中間出現週期淨少量陰道出血,持續1-3天,甚至達下次月經來潮;可伴下腹部墬脹,或乳房脹。 排卵期陰精充實,陽氣內動,陰陽相互轉化。若腎陰不足,或溼熱內蘊,或血瘀內阻,值陽氣內動,陰陽轉化濕調,內動之陽氣擾動血海,則陰道出血。
【常見証型】
1﹒血熱証:經行先期,經色紅或紫紅,質粘稠,有塊,心胸煩悶,面赤口乾,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數。
2﹒氣虛証:經行先期,或經期延長,量多色淡質清稀,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食少便溏,小腹空墜,舌淡苔薄,脈細弱。
3﹒血寒証:經期延后,色暗量少,小腹冷痛、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舌苔薄白,脈沉緊。
4﹒血虛証:經期錯后,量少色淡,質稀,伴頭暈心悸,多夢,面色萎黃,舌淡少苔,脈細弱。
5﹒氣滯証:月經延后或先後無定期,色暗有塊,小腹脹痛,或連胸脅,舌質暗,脈弦。
6﹒肝郁化熱証:經行不暢,經血色紅或紫,胸脅乳房及小腹脹痛,胸悶煩躁,口苦咽干,噯氣食少,舌邊尖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月經病的治療原則重在調經,調經之本在腎;其重點有理氣血、補腎、扶脾、疏肝之別。月經不調而後生諸病者,先調經則他病自除;先因他病而後致月經不調者,先治療他病則月經自調。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並按照年齡、個別體質跟經期不同時間而辨証用藥。
2﹒體針治療:
1/月經先期:以清熱調經為主。
主穴:關元、血海;實熱配太沖,虛熱配太溪。
2/月經後期:以溫經散寒,和血調經為主。
主穴:氣海,三陰交;小腹冷痛配關元、歸來;氣郁配太沖。
3/月經先後無定期:重在調補肝腎。
主穴:關元、三陰交、肝俞;肝郁氣滯配太沖;胸脅脹痛配支溝、陽陵泉。
以上每週2-3次,10次為一療程。
3﹒耳針治療:
耳穴:肝、脾、腎、子宮、內分泌;丸壓法。
4﹒結構治療:
若為骨盆歪斜而引發本病者,可藉手法調整骨盆,並配合中藥、針灸治療,達至最佳療效。
【日常調護】
1﹒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緊張、憂慮或情緒過度起伏。
2﹒保持外陰潔。並應注意保暖,切忌受涼。經期內禁止遊泳、坐浴、房事。
3﹒進食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煎炸、辛辣,油膩之品及煙酒刺激。血熱者飲食宜清淡,平素可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經期間不宜食生冷瓜果;虛寒者禁吃生冷瓜果,平日應進溫補食品;氣血兩虛者,平時注意營養攝取;脾胃虛弱者,飲食不宜過飽。
4﹒若小腹疼痛,可用熱水袋熱敷。
5﹒經量過多、過長者,宜臥床休息,不可過勞。
▲ 相關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