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是婦女非週期性子宮出血。主要表現為月經週期紊亂、經期及經量異常。失血過多者常伴貧血証。發病急驟,大量出血者為「崩」;發病勢緩,出血量少,淋漓不絕者為「漏」;由於兩者的發病機理相似,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常有互相轉化;長期血崩,使氣血耗損,變成經漏;經漏不止,病勢加重,可能發展為崩,故臨床上兩者並稱。
【病因病機】
崩漏的發生乃因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冲任損傷,不能固攝經血,以致經血從胞宮非時妄行所致。本病可突然發作,亦可由月經失調發展而來。 常見病因有腎虛 (可因先天不足,或更年期腎氣漸衰、早婚、 多產等而傷耗精血)、脾虛 (可因憂思勞倦、飲食失調等引致)、血熱 (可因體質偏熱,情志過極,過食辛辣等引致)、血瘀 (可因抑郁氣滯,或感受外邪等引致) 。
現代醫學認為,女性生殖器炎症、腫瘤;或過度精神緊張、恐懼、勞累,環境、氣候的改變, 全身性疾病,或口服避孕藥等均可引起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失調而發病。
本病發病機理複雜,常是因果相干,氣血同病,多臟受累,故屬於婦科難証、重証。
【常見証型】
1﹒血熱証:經血非時突然而下,量多勢急,或量少淋漓日久,血色鮮紅或深紅、質稠,小便
黃,大便乾結。苔薄黃或黃膩,脈滑數或洪數。
2﹒濕熱証:量多,色紫紅黏膩,帶下量多,陰癢,苔黃膩,脈濡數。
3﹒氣郁証:血色正常,或有血塊,煩躁易怒,時欲嘆息,小腹脹痛,苔薄白,脈弦。
4﹒血瘀証:突然下血量多,色紫紅而黑,有血塊,小腹痛而拒按,下血後痛減,舌質紫暗,有瘀點,脈沉澀。
5﹒脾虛証:經色淡而質薄,面色萎黃、神疲肢倦,納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脈沉細無力。
6﹒腎陽虛証:出血量多,色淡紅,兼見少腹冷痛,喜溫喜按,形寒畏冷,大便溏薄,舌 淡苔白,脈沉細而遲。
7﹒腎陰虛証:下血量少,色紅,伴頭暈耳鳴,心煩不寐,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療方法】
一般而言,本病虛証多而實者少,熱者多而寒者少。根據病情的緩急輕重、出血時間長短等因素,採取「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除用藥外,宜配合針灸等療法,以加強療效。若採
用西醫性激素療法者,可配合中藥,減輕性激素對胃腸道的刺激。
1﹒中藥治療:
運用「塞流」(止血)、「澄源」(求因治本)、「復舊」(善後調理),為中醫治療崩漏的常用方法。青春期患者多重在補腎氣,益冲任;育齡其患者重在疏肝養肝,調冲任;更年期患者重在滋腎調肝,扶脾固冲任。
2﹒針灸治療::
取斷紅穴,先針後灸;或艾灸神闕、隱白穴;或艾灸隱白、大敦穴;
3﹒耳針治療:
取子宮、卵巢、內分泌、肝俞、腎俞;丸壓法。
4﹒結構治療:
針對骨盆歪斜而引致發病者,需以手法調整骨盆結構;期間可輔以中藥、針灸等,加強療效。
【預防調護】
1﹒平素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等有出血傾向的病者,應及早治療,防止病情發展為崩漏。
2﹒患者應節制房事。
3﹒日常進食富營養及清淡食物為宜,避食辛熱助陽或過于寒涼之品。
4﹒調暢情志,勿大喜大悲或過度緊張憂慮,傷肝傷脾。
5﹒絕經期婦女,反復多次出血,需作婦科檢查以明確診斷。
6﹒本病常見崩與漏交替、纏綿難癒者,易成為疑難症,故應及早向註冊中醫師諮詢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