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是十二對腦神經其中的第五對。它有三條分支,分別為眼支、上頜支及下頜支,主司面部感覺。「三叉神經痛」是以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覆發作的陣發性劇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屬中醫「面痛」、「頭痛」、「頭風」等範疇。
【病因病機】
1﹒「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尚不明瞭,有認為是三叉神經根部被彎曲的血管壓迫所致。
2﹒「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很多,如橋小腦角腫瘤、三叉神經根或半月節部腫瘤、血管畸形、動脈瘤、蛛網膜炎、多發性硬化症等均能引發。
3﹒從中醫理論而言,本病的病因病機較為複雜,總的有「外感」與「內傷」之別,並與風邪關係密切。因高巔之上,惟風可達,風邪易犯頭面,每與寒、火、痰兼夾合邪,壅阻經絡而發為疼痛;久病和年老者易因虛火上炎,風邪容易趁虛而入。
【臨床症狀】
1﹒本病以中年人發病率為高,而女多於男;以三叉神經感覺支配區內驟然發生閃電樣、刀割樣、火灼樣或撕裂樣的劇烈疼痛為特點;無感覺缺失等神經傳導功能障礙。疼痛多突然發作,呈陣發性劇疼,可突然停止,痛止後一如常人,或僅有患側面部麻脹感。發作率為一日數次至一分鐘多次,間歇期可長達數月或數年。
隨著病情的發展,發作逐漸頻繁,疼痛加重。
2﹒三叉神經痛發作多為一側,少數可為兩側,但不是同時發病,常從一側先發。發作時多伴有肌肉反射性可引起患側之肌肉抽搐、面色發紅、結膜充血、流淚、流涎等;急性發作時劇痛難當,可嚴重影響飲食與睡眠。
3﹒半數患者在病區有一異常敏感的觸發點 (扳擊點),一觸即發,故患者説話、進食、洗臉、刷牙、哈欠或風吹等原因均可引起發作。有不少患者的疼痛來自牙齦,常因此被誤診為牙痛。
【常見証型】
1﹒風寒侵絡証﹕顔面短暫刀割樣劇痛,多因受風寒而誘發或加劇,得溫則減;惡風寒,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
2﹒風熱傷絡証﹕顔面短暫發作刀劈樣疼痛;發熱,微惡風寒,口乾,便秘,皮膚潮紅、眼結膜充血;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3﹒肝火上炎証﹕面部呈陣發性電擊樣疼痛,面紅耳赤,眩暈,口苦咽乾,煩躁,脅肋悶脹,尿黃,大便燥結;舌紅,苔黃燥,脈弦數。
4﹒陰虛陽亢証﹕面部呈抽搐樣劇痛;顴紅,潮熱,心煩,咽乾,腰膝痠軟,失眠多夢;舌紅苔少,脈細數。
5﹒瘀血阻絡証﹕顔面如針刺刀割樣疼痛,日久不愈;面色晦暗;舌有斑點,脈弦澀。
6﹒風痰壅絡証﹕顔面抽搐疼痛,眩暈,胸脘痞悶,咳吐痰涎;苔膩,脈弦滑。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多在辯証論治基礎上配以疏風止痛或活血止痛治品。另外可配合外敷中藥:以川草烏、乳香、沒藥等,加黃酒或醋調勻,貼敷太陽、下關、頰車或阿是穴。
2﹒針灸治療:能通絡止痛,對於三叉神經痛療效頗佳。發作嚴重者,必要時可配合手法推拿或內服中藥等,加強療效。
眼支:主取陽白、攅竹,配內關、合谷。
上頜支:主取四白、巨髎,配合谷、神門。
下頜支:主取下關、頰車,配合谷、大迎。
留針20-30分鐘,每天一次,10天為一療程。
3﹒耳針:
神門、心、肝、面頰區、上頜、下頜;丸壓法。
4﹒手法或推拿治療﹕
三叉神經痛患者一般患有頸椎病,上頸椎錯位,頸肌緊張失衡,當以手法鬆解緊張的肌肉,使椎體復位,解除對神經、血管的壓迫,緩解疼痛。
5﹒刮痧治療﹕
能通經活絡,疏風止痛或安神鎮痛。主要根據病發部位取穴,以頭面、耳後為主,如印堂、下關、四白、風池、翳風等。
【日常護理】
1﹒預防發作﹕避免一切誘發三叉神經痛的因素,如洗臉、刷牙等動作要放輕放慢,盡量避免刺激扳擊點;天氣寒冷時注意保暖,避免冷風直接刺激面部;不用太冷或太熱的水洗面;平日應避免過食生冷、太熱、太甜或刺激性的食物;因嚼誘發疼痛者,應盡量進食容易嘴嚼的食物,甚至流質食物;要注意生活、飲食規律,保持充足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勞,並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以減低發作的機會。
2﹒患者要保持心情舒暢,切忌生氣,抑鬱、擔憂;應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
3﹒學習鬆弛方法,消除心理緊張、放鬆肌肉,以減輕或阻斷疼痛反應。鬆弛的方法很多,如深呼吸、閉目靜息或聽音樂等。
4﹒患者平日可自我按摩面部,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強化面部肌肉,提升顏面感覺。
方法:眼支﹕從眉頭攢竹穴、眉尾旁太陽穴按摩直上至前額;
上頜支﹕從鼻翼旁迎香穴、唇上人中穴按到耳垂前;
下頜支﹕從下關、頰車穴沿著下巴按到耳後翳風穴,按摩頸部。
另外,加按合谷穴(位於大拇指和食指之間,食指第一掌骨的中間點)及足
三里穴,以調暢顏面氣血及強健身體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