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可由鼻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多種病毒感染所致,以鼻塞、流涕、咳嗽、頭痛,惡寒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在現代醫學中,它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俗稱「傷風」)和流行性感冒(俗稱「流感」)兩種,前者屬於中醫「感冒」範疇,後者屬於「時行感冒」範疇。
【病因病機】
感冒是外邪侵襲人體所致的常見外感疾病,全年均可發病,尤以冬、春兩季多見。現代醫學認為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為病毒所致。病毒與細菌常寄生於人體的鼻咽部,是否發病,主要取決於機體抵抗力的強弱。如人體抵抗力較差,一旦受涼,使上呼吸道局部循環發生障礙,可誘使病毒和細菌生長繁殖而發病。
根據中醫理論,本病的發生多因人體正氣虛弱,當氣候突變,寒溫失調,人體衛外功能不能適應,以致風邪兼夾時令之氣乘虛侵犯肌表或從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衛症狀。
【臨床症狀】
「傷風」以上呼吸道症狀,如噴嚏、鼻塞、流涕,咽喉乾癢作痛、咳嗽等為主,但全身症狀較輕,可伴有惡寒或發熱、乏力、納呆、身痛。
「流感」為突發性流行性疾病,在同一地區短時間內就廣泛流行,鄰近地區亦可同時爆發和相繼發生,其起病急,呼吸道症狀一般較輕,但全身中毒症狀明顯,有高熱、惡寒、頭痛、乏力、全身痠痛等,有時可出現消化道症狀;個別病人可併發細菌性肺炎、中耳炎等。
感冒具有一定的傳染性,一般發熱不高,病程三至七天,較少傳變,而時行感冒,則傳染性強,容易有傳變。
【常見証型】
1﹒風熱感冒:發熱惡寒,咽喉紅腫疼痛,口乾渴,鼻塞流濁涕,頭痛,咳嗽,痰黃粘稠,舌紅苔薄黃 ,脈浮數。
2﹒風寒感冒:發熱惡寒,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噴嚏4,咽癢,痰清稀色白,頭身肢節疼痛,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3﹒濕熱感冒:發熱惡寒,身熱不揚,頭昏身重,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療方法】
近年越來越多患者選擇以中醫治療感冒。中醫治療感冒的優點是,效果佳,副作用少,尤其對感冒初起者見效更快。
1﹒中藥治療:主要按照風寒、風熱、風濕幾種証型用藥,但根據其實際情況,例如有無體虛症狀等,靈活加減。
2﹒針灸治療:風寒感冒:取大椎、風門、列缺;風熱感冒,取大椎、曲池、外關、合谷。隨証配穴:頭痛配太陽,全身痠痛配身柱,挾濕配陰陵泉,挾暑配委中放血,咽喉痛配少商放血。
3﹒拔罐治療:取大椎、風門、肺俞,能疏通經氣,改善局部微循環,散風解熱,於膀胱經走罐效果更佳。
4﹒刮痧/推拿治療:取經、取穴類同拔罐,以疏解膀胱經為主。
5﹒天灸治療:
體虛經常受寒而感冒者,可在三伏天、三九天進行天灸治療,以增強體質。
【日常護理】
1﹒感冒時須注意休息、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發燒者,還應臥床休息,注意觀察和記錄體溫,脈搏的變化。
2﹒服用中藥後應避風寒,蓋被取汗,或吃熱稀飯以助藥力發汗,以全身微微出汗為佳,切勿過汗,傷及正氣;出汗後應及時擦乾皮膚,更換衣服,以免受涼重感。
3﹒飲食宜清淡,忌油膩,以減輕脾胃負擔。
4﹒注意個人及公眾衛生﹕患者應盡量留家休息,若要外出,應戴口罩及經常清潔雙手,以免病毒隨涎沫傳播。在流感爆發期間,應避免在公眾場所逗留,以減低受傳染的機會。
5﹒感冒一般預後良好,只要及時正確地治療絕大多數患者可獲痊愈。感冒雖屬輕淺的疾病,但若治療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多有傳變,尤其時行感冒,傳變較快;反覆感冒者,易傷正氣;感冒失於調治,可併發或轉化為鼻竇炎、扁桃腺炎、中耳炎、咳喘等病症;尤其年老體弱,或素有宿疾者,可因感冒而誘發或變生它病;故感冒初起時就應立刻找醫師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相關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