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遺尿」又稱「尿床」,指3周歲以上小兒睡中小便自遺,醒後方覺的一種病症。若遺尿長期不愈,兒童在心理上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進一步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本病屬於中醫「遺溺」範疇。
【病因病機】
小兒遺尿多屬功能性,是由於大腦皮層及皮質下中樞的功能失調引致。引起功能性遺尿的常見原因是精神因素,因而多見於易興奮、膽小、被動、過於睡眠過深的兒童。部分遺尿小兒有家族性傾向。
中醫認為,遺尿的發生主要與膀胱、腎脾肺臟腑有關。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臟腑功能未成熟,易受各種因素影響而致肺脾腎功能失常,水液代謝、固攝障礙而致病。本病發作或因先天不足,腎氣不足,不能封藏,或因後天失養,脾肺氣虛,或因濕熱內蘊,下注膀胱,亦可因情志失調,受驚,博取注意等致病。
【臨床症狀】
1﹒三歲以上睡眠中小便經常自遺,少則每周1-2次,多則每日必遺,醒後方知。
2﹒遺尿可間斷性發生,有時可自行停止一段時間,亦可連續數年發病。
3﹒排除尿路感染、蟯蟲、脊柱裂、脊髓炎、脊髓損傷、癲癇、大腦發育不全、腦炎後遺癥、尿路畸形等病所致的遺尿。
3歲以下嬰幼兒因經脈未盛,氣血未充,臟腑未堅,對排尿的自控力較差,若未養成排尿的正常習慣,也可引起遺尿。而三歲以上的學齡兒童因白天嬉戲過度,過於疲勞,突然受驚,或睡前多飲,引起一、兩次暫時性遺尿,過後又如常者,不屬於病態。
【常見証型】
1﹒腎氣不足:睡中遺尿,醒後方覺,每晚1次以上,小便清長,神疲乏力,肢冷畏寒。舌淡,苔白滑,脈沉無力。
2﹒肺脾氣虛:睡中遺尿,白天尿頻,經常感冒或咳嗽痰喘,或氣短自汗,面色少華,四肢無力,納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3﹒心腎不交:夢中遺尿,寐不安寧,煩躁,白天多動少靜,或五心煩熱,形體較瘦。舌尖紅,苔薄黃,脈沉細數。
4﹒肝經郁熱:睡中遺尿,小便黃而量少,急躁,夢多,手足心熱,面赤唇紅,甚或目赤,口可多飲。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主要依據寒熱虛實用藥。虛寒者多責諸腎,實熱者多責諸肝。用藥方面,下元虛寒者,以溫補腎陽為主;脾肺氣虛者,健脾益氣;肝經濕熱者,瀉肝清熱。本病服用中藥一般在1-3個月內多能見效。下焦虛寒者可配合外敷法:以補骨脂、附子各3錢,研末,混和搗爛的生薑,覆蓋肚臍,定時換藥。
2﹒針灸治療:體針取關元、氣海、三陰交、陰陵泉、印堂,每次2-3穴,可配足三里。耳針取腎、膀胱、皮質下,丸壓法,兩耳輪替。
3﹒推拿治療:揉丹田,摩腹20分鐘,橫擦腎俞、八髎,以微微發熱為度。
【日常護理】
1﹒養成良好習慣:自幼兒期開始,培養按時排尿的習慣,臨睡前令小孩排空小便。平日注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例如勿讓小孩遊玩或興奮過度,以免疲勞貪睡;注意控制小兒晚上的飲水量,減少攝入水分;讓小兒夜間睡眠時保持側臥位;加強鍛鍊,增強體質等。
2﹒注意飲食:腎氣虛寒的小童不宜進食生冷、寒涼的食物,以免更傷脾腎;濕熱証者不宜煎炸油膩食物。
3﹒疏導情緒:經常遺尿的小兒多有較大的心理負擔或羞恥感,家長切忌怪責打罵;應從旁疏導、鼓勵,以確立他們對治療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