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

 

    痤瘡,又叫「暗瘡」、「青春痘」、「面皰」或「粉刺」,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發生在顏面、胸背部的毛囊性丘疹為臨床特點。中醫的「粉刺」、「肺風粉刺」、「酒刺」等均屬本病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痤瘡多由肺經蘊熱,熏蒸面部,或過食辛辣厚味,積濕生熱,濕熱上蒸,日久濕聚成痰,氣血瘀滯所致。
痤瘡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主要是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皮脂分泌旺盛,毛囊管口角化過度,毛孔堵塞,形成脂栓。毛囊內的痤瘡棒狀桿菌大量繁殖,分解瘀滯的皮脂,產生游離脂肪酸,刺激毛囊產生炎症。此外,遺傳、長期服用某些藥物、飲食、胃腸功能失調、環境因素、化妝品及精神因素均與發病有關。

 

【臨床表現】
1﹒本病多見於年輕人,一般25歲左右逐漸減輕、自癒。
2﹒皮損初起為毛囊性小丘疹,可擠出白色粉渣樣物。有的丘疹因毛囊開口處脂栓變黑,稱為黑頭粉刺;有的丘疹頂端呈灰白色或白色,稱為白頭粉刺;因感染有炎症的為紅色小丘疹,頂端可出現小膿疱。若炎症較重,部位較深時,可出現紫紅色結節,甚至膿腫、囊腫。患處常伴有毛囊口擴大,皮脂溢出。
3﹒好發部位以顏面為主,亦可發生於胸背部,臀部。
4﹒一般無自覺症狀,炎正明顯、皮疹色紅時自覺疼痛。

 

【常見証型】
1. 肺經蘊熱証:顏面潮紅,粉刺色紅焮熱,疼痛,或有膿疱、結節、囊腫,伴口乾、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滑。
2. 胃腸濕熱証:粉刺紅腫疼痛,可漸多個膿疱,顏面、胸背部皮脂溢出明顯,伴口臭、便秘、腹脹、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3. 痰瘀証:皮疹炎色暗紅,以結節、膿腫、囊腫、疤痕為主,伴胸悶腹脹,婦女月經不調,或有痛經,經前皮損加重,舌質暗,苔膩,脈弦滑。
4. 肝氣鬱結証:多見於女子,粉刺反覆發作,與月經週期或情緒起伏有明顯關聯,平素心煩易怒,情緒容易起伏,善太息,或有胃脘脹悶,胸脅脹滿等症狀,脈弦。
5. 肝腎陰虛證:多見於30歲以上的成年人,粉刺色紅不鮮,常見面色晦暗,色素沉著,神疲乏力,腰痠、口乾,苔薄白,脈濡滑等症狀。

 

【治療方法】
1. 中藥治療:
中醫治療痤瘡,是以清熱為治療大法,並且根據辨証用藥,有清肺熱、胃熱、腸、血熱等不同,同時酌用活血、利濕、養陰、解毒之品,諸法配合,調整體質,促進皮膚新陳代謝,調節皮脂分泌,消炎抗菌,改善微循環。在調節內分泌和改善免疫功能等方面,均有較好療效。
外用中藥可以顛倒散水調外塗,每日2次。

2. 體針治療:
主穴:大椎、合谷、四白、太陽、下關。
配穴:肺經蘊熱加曲池、肺俞;胃腸濕熱加大腸俞、足三里、豐隆;月經不調加膈俞、三陰交。
中等刺激,留針20分鐘,隔天1次,10次為一療程。

3. 耳針治療:
取肺、內分泌、交感、面頰、神門等。
出油多者加脾,便秘加大腸,月經不調加子宮、肝。
每次選穴4-5個,輪流替用。丸壓法。7次為一療程。

4. 結構治療:
若為結構失衡,特別是頸椎、胸廓問體引起的痤瘡,當以手法整復為主,可配合針灸或用藥治理。

 

【日常調護】
1﹒調暢情志:患者切勿憂心悲觀,應保持樂觀自信,堅持積極、合理的治療。
2﹒注意飲食:少吃辛辣、油膩、甜食、發物,適當進食蔬果。忌煙酒、濃茶,咖啡;活動性、炎症性痤瘡患者要少曬太陽,避免風沙,太冷、太熱、太潮濕的場。
3﹒護膚措施:注意皮膚清潔,早晚用性質溫和的洗面劑及或溫水潔膚,避免使用化粧品,尤其睡前要徹底落妝,讓皮膚暢通,充分呼吸,得以休息。盡量避免機械擠壓痤瘡,儘管痤瘡的脂栓的排除有利於痤瘡的癒合,但也容易引起發炎化膿,或造成深層炎症,瘢痕體質者易留下色素沉著和瘢痕。
4﹒適度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對於身體及肌膚都有良好效果。
5﹒生活規律:勞逸結合,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有利身體內分泌機制自我調整。
6﹒積極治療:痤瘡症情較輕者,可待其自然消退。如果情況較嚴重,則應積極治療,尤其是患有膿皰、結節、膿腫、囊腫性痤瘡者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會遺留下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影響皮膚外觀。因為痤瘡有輕有重,原因複雜,若改善生活習慣後病情仍無好轉,就應積極向醫師尋求治療,尤其病情嚴重者切勿擅自用藥,以免加重病情

 

▲ 相關病案:

【痤瘡~內分泌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