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專訪

知足者 身體壯 慎防人老腳先衰

香港經濟日報 C08 | 健營坊 | 健營坊 | By 何寶華 2015-05-04

知足者 身體壯 慎防人老腳先衰

中醫文獻提到:「樹老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反映人衰老時首先出現腳功能退化的現象。

「腳先衰」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人士身上,事關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上有相應的穴位,腳部也是經絡起止的匯集處,可見腳聯繫着人體的健康,非注意不可。

根據中醫經絡系統理論,經絡為溝通人體內外上下的重要通道,經絡暢通才能保證氣血順利輸送各臟腑。註冊中醫師王冰瑩說:「腳部能反映臟腑功能,腳夠健康、經絡通暢,使臟腑保持健康,從另一個角度說,臟腑功能也會影響腳部的外觀及健康,因為人體臟腑、皮毛等均靠氣血供應而保持健康狀態,血液循環好壞,與腳部及身體狀況相關。」

為甚麼「衰」從腳起?她解釋,人每日都要走動和站立,容易處於疲勞甚至勞損,又受地球引力影響,腳部回流阻力較大;足部遠離心臟,氣血相對不足。隨着年紀衰老、氣血虧虛、新陳代謝減慢,修補更難,若然加上曾有「拗柴」、扭傷等腳部舊患,就更容易出現退化。

不少人深信「腳痛醫腳」的治療方程式,其實,足部病變往往是臟腑功能問題的反映,如長期腳腫,可能是機體臟器功能衰退、血液循環差。糖尿足,是血液循環問題;肌乏力,要補脾胃,因脾胃主氣血、肌肉。肝主筋、腎主骨,筋骨問題可能是肝、腎不足。五臟互相影響,一個臟腑出現問題,其他臟腑也受影響,而治療時應找出導致足部病變的主要原因,並針對性地預防或治療相關的疾病。

10 個健足養生好方法

王冰瑩醫師指出,足部養生的方法很多,但各種方法應互相配合,才能達致全面的足部保健效果,她推介以下的方法:

●散步、急行:每次 20 至 50 分鐘左右,視乎年紀、體質作時間加減,分段進行亦可。中老年人散步時間不宜過長,步履不宜太急,以免出現頭暈眼花、呼吸不暢、摔倒等問題。
功效:促進全身氣血流通,防止衰退。

●日光浴:脫掉鞋襪,在陽光之下享受浴足 20 至 30 分鐘。
功效:陽光是天然良藥,殺菌、補充陽氣,加速腳部血液循環,提升臟腑功能,尤其適合貧血或低血壓人士。

●泡腳:泡浸時,雙腳互相搓動,或以手按足部穴位,泡浸約 20 分鐘後用毛巾徹底抹乾淨雙腳,再以雙手按摩腳掌、腳心、腳背、腳跟、腳趾等,最後一手搓腳心至發熱。宜用木桶泡腳,因存熱較佳和均勻。
功效:給腳部經絡良性刺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調節神經系統。

●腳趾運動:腳趾附近有許多經絡及穴位,例如大趾、次趾間有肝經通過,第二、三趾之間有胃經通過等。臟腑功能強的人,腳趾綫條顯得均整流暢,肌肉粗壯有彈性,抓地牢固。方法:用腳趾夾毛巾等。
功效:有助調整臟腑功能。

●踮腳運動:雙腳併攏,用力踮起腳尖,然後放鬆,重複 20 至 30 次。
功效:踮腳時,腳部肌肉一鬆一緊,腿部放鬆時,來自心臟的血液會增加向肌肉的灌注量,肌肉收縮時,會加速靜脈血液回流心臟,從而促進血液循環。

●凌空踩單車:仰臥,雙腳抬起懸空有節奏地搖晃,或凌空踏單車,每次 5 分鐘。
功效:促使雙腳血液回流心臟、新鮮血液容易流到雙腳,有效消除腳部疲勞及暢通全身血流。

●踩網球:跟踩石子相似,但網球刺激度較石子小,比較合適和安全。洗淨雙腳,赤腳坐椅子上,把球放地上,以足踏之,來回滾動 3 至 5 分鐘。
功效:疏通經絡,預防足部疲勞。

●暖腳:寒從足起,平日應注意穿着質料舒適及鬆緊度合適的鞋襪,冬春季尤應注意保暖。腳掌遠離心臟,血流供應少,其表面與上呼吸道,尤其鼻黏膜有密切的神經連繫,腳部受寒容易引發感冒、頭痛等症狀。
功效:增強抵抗力,防傷風感冒。

●赤足行走:赤腳走在乾淨的泥地或木板上。
功效:赤腳時腳部尤其腳趾能充分舒展,走在地上,起到良好的舒展及按摩雙腳的作用。注意不可走在濕冷的地面,如磁磚、濕土等,以免帶來反效果。

●按穴位、按腳趾:包括三陰交(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 3 吋)和湧泉(腳掌中凹陷處)。另按摩腳趾,以拇指、食指捏住腳趾,各個方向揉捏,並輕輕拽拉,每隻腳趾輪流進行。
功效:調節臟腑功能,促進腳部血液循環,有助於全身經氣的順接運行,對強身保健有一定功效。

王冰瑩醫師補充,人是一個整體,單單注意腳部護養還未足夠。「養生講求飲食、休息、運動、情緒調節等各方面的配合。然而,健足的方法是存在着個體差異,如扁平足人士,不宜跑步,因為他們的足弓塌陷,足部避震功能不足,跑步可導致各種症狀,甚至使脊椎提早退化,影響內臟功能,因此治療也好,保健也好,需視乎個別情況而制定方法。」
﹏﹏﹏﹏﹏﹏﹏﹏﹏﹏﹏﹏﹏
養足食療
續斷牛膝補骨湯 (2 人分量)
材料:續斷 5 錢、桑寄生 8 錢、枸杞子 5 錢、杜仲 5 錢、懷牛膝 1 両、瘦肉適量、生薑 3 片、去核紅棗 4 粒。
做法:瘦肉洗淨飛水,切塊。其他材料洗淨,加水 10 碗,連同瘦肉入煲,大火滾開後,調慢火煲 1 至 2 小時後加鹽調味。
功效:滋陰補肝腎,強筋骨。續斷、杜仲溫甘辛,能補肝腎,壯腰膝;懷牛膝酸甘苦,補肝腎筋骨,活血;枸杞子甘平,能滋補腎益精明目。
適合人士:肝腎不足,筋骨失養,腰腳衰退;腰痠不舒,膝部痠軟、伸屈無力、怕冷、容易腳腫、眼目昏花、舌淡苔白、脈細弱。

HKET20150504C0801AS_sp

「疼痛」警告

「疼痛」警告
(香港商報 2014年7月4日)

現代社會「痛症」越來越年輕化———十多歲的青年人已經患上頸椎病、三十歲不到出現「五十肩」(肩周炎)。初起的疼痛只是一個信號,告訴你身體需要「調整」、「放鬆」。若不加理會,緊張的肌肉和筋膜不能得到適當的放鬆,就會出現各種更嚴重的「內傷」。文:敏

慢性痛症之所以發生,主要的根由在於肌肉、筋膜緊張、收縮,引致局部血流不足或阻塞,代謝不良、廢物堆積,局部就會發生炎症、疼痛,這些緊張狀態發展至嚴重時,甚至可以影響骨骼和關節,造成各種人體結構形態失衡,從而影響到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形成各種慢性疾病。

造成肌肉、筋膜緊張的原因

註冊中醫師王冰瑩表示,可能我們不察覺,以下原因確實會造成我們的肌肉、筋膜緊張:

◎精神緊張、情緒不安:精神壓力、負面情緒會啟動我們身體的「警報系統」,引起賀爾蒙各種變化去應付「非常狀況」,但長期緊張、壓力會使「警報系統」沒法「關閉」,擾亂身體的平衡,這種異常狀態常常通過骨骼肌以及體內器官的肌肉、筋膜緊張表現出來,久而久之,引起不同部位的疼痛。

◎受寒受濕:寒邪、濕邪皆屬於「陰」,兩邪容易相合,阻滯氣機血脈的運行流動。如淋雨、吹空調、久住濕地,皆容易為「外寒」、「外濕」侵襲,耗傷陽氣,氣血不通或不能得到正常養份,均會發生疼痛,即中醫所說的「不榮則痛」、「不通則痛」。

◎飲食生冷食物:寒、濕可從「口」而入,好吃生冷、甜膩食物,如魚生、冷飲、牛奶等,容易引致脾胃損傷、運化失常,產生「內寒」、「內濕」,影響人體氣血運行,並且使肌肉、筋膜收緊,引起疼痛。

◎長期不正確的生活/運動姿勢習慣/經常負重:均會影響肌肉、筋膜收縮,日久勞損,引發疼痛。

◎老化:「骨正筋柔,氣血自流」,但隨人體逐漸老化,如果平日沒有進行正確的、規律的伸展運動,筋就會自然地縮短,經絡自然不通暢,慢慢形成各種「疼痛」及活動受限。

回應身體的警號

當身體任何一個部位出現疼痛,切不可輕視,因為這只是一個警報,提醒你要開始處理問題。試想想,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若「外部」的肌肉筋膜經絡出現問題,「內部」的臟腑能不受波及嗎?那只是遲早的問題。

要保持健康,就先要保持「骨正筋柔」的狀態,要保持這狀態,先要使肌肉和筋膜保持放鬆。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是,消除導致肌肉和筋膜緊張收縮的各種因素,例如少吃生冷,少吹空調,培養正確良好的姿勢習慣,多做適當的伸展運動等。

當然,肌肉筋膜已經收緊、深受痛症困擾的患者,最好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治。

中醫治療痛症,可以採用針灸、整筋推拿、拔罐、內服中藥等多種手段,使緊張的肌肉和筋膜得以放鬆,具有疏通經絡、改善氣血供養,消除疼痛的效果。

拆解聲沙之謎 聲帶護理保靚聲

專訪題目: 拆解聲沙之謎 聲帶護理保靚聲

報導報刊: 《香港商報》(「Sunday life 健康」版)

刊登日期: 2013年9月1日

 

註冊中醫師王冰瑩指,清音丸是由清代《驗方匯集》中的「清音丸」加減化裁而來,主要成分大致是訶子肉、烏梅肉、川貝母、天花粉、葛根、甘草等清熱潤肺、生津利咽之類的藥物。

但是中醫講求辨證論治,同一個病會因應不同情況、證型,須用不同的藥物甚至方法去治療。所以,在未辨清證型時,切勿胡亂服藥,以免加重病情,造成日後治療困難。 王醫師為讀者提供湯方,讓初感喉部乾痛的人士用以紓緩咽喉乾痛

桑菊利咽方:

材料:菊花、桑葉、杏仁、連翹、玄參、薄荷、桔梗、生甘草、鹹竹蜂5隻。

做法:先將藥材加水煲40分鐘,然後倒出藥液,加入搗碎的鹹竹蜂浸泡10分鐘,即成。

適應症:初起咽乾疼痛、紅腫,伴有發熱、惡寒、頭身痛等症狀。

原圖稿: (請點擊放大)

[相關文章]  慢性咽炎(慢喉痺)

 

中西醫防蚊攻略──《香港商報》專訪 2013年6月23日

專訪題目: 中西醫防蚊攻略

報導報刊: 《香港商報》(「Sunday life 健康」版)

刊登日期: 2013年6月23日

 

 

 

 

 

 

 

 

 

中西醫防蚊止癢攻略

勢必止蚊叮止痕癢

 

  夏季,正值蚊子活躍時期,亦是「惹蚊」人士困擾之時,皆因防蚊措施稍有不足,蚊子便有機可乘!為免大家今個夏季,四肢被蚊叮到又紅又痕,今期特意請來中西醫,為大家全方位講解防蚊、止癢的護理方法,務求「不再身痕」。

文:敏/圖:洪志富

 

  蚊子憑天然感受器獵食,在十多呎範圍內已能感覺到「獵物」氣味。然而,吸引蚊子的因素卻眾說紛紜。有些研究顯示,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乳酸、汗液、體溫較高、汗多等人士都比較誘蚊。對此,皮膚科專科陳厚毅醫生表示,何為誘蚊的「高危」一族難以有準確說法,但孕婦、年輕人、小朋友、較肥胖者、喝酒後及剛流完汗的人士一般都較受蚊子「歡迎」。

  註冊中醫師王冰瑩則指出,從中醫角度來看,體質偏熱的人士容易成為蚊子攻擊的目標。至於形成體質偏熱的原因亦多種多樣,常見的有:睡眠不足、喜歡吃煎炸、辛辣、甜膩食品、情緒易怒、思慮過度等。

 

各類防蚊產品注意要項

  要避免蚊叮,當然是塗沫驅蚊產品。常見的防蚊產品有蚊怕水、蚊怕貼、蚊香、電子驅蚊器等。不過在使用這些產品時,亦有不同事項須多加留意。

  蚊怕水及蚊怕貼的主要成分是「避蚊胺」(N,N-diethyl-meta-toluamide,亦可稱為DEET),以干擾蚊蟲的觸覺器官來驅走蚊子。陳厚毅醫生說:「基於『避蚊胺』具神經毒性,使用過量會造成不同程度中毒症狀或副作用。所以『避蚊胺』的濃度約為10%最理想。」而使用蚊怕水時,應避免接觸眼睛、嘴巴及傷口四周。陳醫生更特別提醒,小朋友使用蚊怕水時,「避蚊胺」的濃度應在10%以下,兩個月以下的嬰兒及孕婦更要避免使用,免得該成分滲入體內引致中毒。

   很多人會把蚊怕貼直接貼在肌膚上。可是,消委會曾作調查發現,蚊怕貼的驅蚊成分存於黏貼上;若直接貼在皮膚,有機會因「避蚊胺」而出現副作用。所以,還是貼在衣物上較為恰當。

   蚊香方面,多含一種殺蚊蠅的農藥「菊酯」及添加劑,燃燒時會排放有毒物質,不利人體健康。故使用時要放置通風口(室內使用時,人畜要先離開屋子,關閉門窗),遠離食物,且不宜長期、大量使用。

   至於電子驅蚊器,據消委會2012年一項調查發現,市面上部分電子驅蚊器的功效仍然成疑。

  不過,王冰瑩醫師補充,不論使用任何一種防蚊產品,使用後都一定要用肥皂清潔塗抹防蚊液的部位,以免藥性殘留;噴灑防蚊液的衣物,也要另外洗滌。 

 

小心蚊蟲叮咬致病

  蚊子為了使吸取血液保持液體狀,在吸血的同時,還注入它們的唾液,當中包含能中和人體血小板的抗凝結劑。而人體的免疫系統因受這些異體物質刺激而出現即時敏感反應——紅腫、痕癢、發炎等現象。幸而,這些敏感反應在正常情況下會慢慢消退。

  除了出現紅腫及痕癢外,被蚊蟲叮咬亦有機會患上傳染病,如日本腦炎、登革熱及瘧疾等。因此,若不慎被蚊蟲叮咬,患處的紅腫情況加劇、變硬,甚或有不正常的痛楚、痕癢,甚至發燒等,就要盡快求醫治理。
流言蜚語逐個解Q&A
在網上,被蚊叮的原因、止癢的方法千奇百怪,到底是否屬實?

 

O型血人士最「吸蚊」?

陳厚毅醫生指,目前仍沒有相關研究證明蚊蟲叮咬與血型是否存有關係,故無法證明O型血的人容易被蚊子咬。

 

夏天特別「吸蚊」?
很多人以為蚊子只在夏季出動。其實蚊子並沒有規律性的出沒時間,任何時間、任何季節都有蚊子。只是夏天天氣比較悶熱、多雨,才導致蚊子出沒比較多和活躍。

 

驅蚊產品能與化妝品、香水共用嗎?

陳醫生表示,化妝品或香水本身都混有吸引蚊子的香味,還是少用為妙。註冊中醫師李廣冀則指出,驅蚊水不宜和防曬霜或其他香水混用。因為驅蚊水的成分主要是驅蚊胺和酒精,混用會降低甚至完全抵消驅蚊效果。

 

 

日常防蚊全方位DIY

預防勝於治療,日常在家可多花心思,亦能做到防蚊防蟲的效果。王冰瑩醫師為大家推介植物驅蚊和喝茶降溫的驅蚊方法。

 

植物驅蚊法一些植物具有濃烈的氣味,讓蚊蟲敬而遠之。常用的驅蚊蟲植物,包括:天竺葵、香茅草、七里香、薄荷、小茴香、九層塔、薰衣草等。大家不妨在門窗附近或陽台中擺放一兩盆,但是驅蚊僅限於植物附近範圍,除非廣泛種植。

可是,大家在種植期間,亦要留意盆栽的積水,否則反令蚊蟲滋生。

 

喝茶降溫驅蚊:

出席戶外活動解渴時,可以茶水代替高糖的果汁或汽水,以免血糖升高、熱量增加,惹來蚊子垂涎,減低被蚊子看中的機會。以下一款防蚊茶,可以試用:

 

翹菊防蚊茶

材料:連翹3錢、菊花3錢、甘草錢半、薄荷錢半。

做法:把連翹、菊花和甘草加3至4碗水一齊煮10分鐘,倒出茶水,加入薄荷泡2分鐘,涼後即可代茶飲用。

功效:解毒泄熱。

用法:可在出席野外活動前2-3天飲用,每日一劑。

注意: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飲。

 

為雙手做SPA (潤甲美手露水配方提供) ──《香港商報》2013年5月19日

題目: 為雙手做SPA

報導報刊: 《香港商報》(「Sunday life 健康」版)

刊登日期: 2013年5月19日

《和訊》第二期(2013年5月)

大家好!

       我是王冰瑩醫師,《和訊》第二期跟大家見面了!夏天將至,請留意三伏天灸即將開展 (貼藥日期另見此),以往曾接受治療的朋友記得今年要持續再做治療,連續3年才是一個完整療程。今期《和訊》內容豐富,還有夏季養生、食療,喝茶的藝術以及《香港商報》的訪問花絮。希望大家喜歡!

 

 

 

 

脖子梗又痛 落枕勿輕視 ──《香港商報》專訪 2013年4月28日

專訪題目: 脖子梗又痛 落枕勿忽視

報導報刊: 《香港商報》(「Sunday life 健康」版)

刊登日期: 2013年4月28日

 

香港商報

 

脖子梗又痛 落枕勿輕視

 

早上起床後,突感一側頸項強痛,不能轉側俯仰,原來是「瞓戾頸」。脖子整天不能活動自如,難免有點不太習慣。事實上,「瞓戾頸」與頸椎關節、肌肉有着密切關係,若反覆出現更有機會是頸椎病的先兆。可見,「瞓戾頸」絕對不容忽視。

 

文:敏

圖:Benson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瞓戾頸」在西醫學名為「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Acutefibrositis);中醫則名為「落枕」或「失枕」。和生中醫藥坊註冊中醫王冰瑩指出,睡眠時姿勢不良、枕頭高低軟硬度不當,頸部一側肌群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或頸椎小關節錯扭,會導致頸部的肌肉群形成保護性收縮,一段時間後發生靜力性損傷(非經運動而造成的肌肉創傷)。故睡醒後會感到局部頸項酸痛,活動受限。落枕一般以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損傷最為普遍。此外,頸部外傷、頸部受風着涼及頸椎勞損都是「瞓戾頸」的常見成因。

 

落枕自我處理小方法

 

「瞓戾頸」一般起病較快、病程較短,通常短至數天,最多一周可癒。王冰瑩醫師介紹一些小方法讓患者自行處理,以紓緩痛楚。

(一)自我鬆筋法揉痛點:

將四指併攏,以指腹在胸鎖乳突肌或斜方肌等處找壓痛點按揉,力度由輕到重,約5分鐘;再用手捏拿頸肩部肌肉。拿風池:以拇指或食指分別按左右風池穴,約1分鐘。按肩井:以食指及中指按壓肩井穴,約1分鐘。

(二)痛點外敷

發生落枕時,若無外傷引發、沒有紅腫發熱、情況不太嚴重的人士,可嘗試用洗熱水澡並以熱水反覆沖洗頸部、熱敷患處10至15分鐘,或貼上適當的疏經活絡藥膏,做簡單的紓緩按摩或伸展運動等,以作緩解。

(三)「落枕穴」按揉法

「落枕穴」在手背側,第2、3掌骨之間,指掌關節後0.5吋。該穴位是治療落枕的特效穴。患者可以大拇指自行按揉「落枕穴」穴位,力度由輕至重,同時配合頸部運動,程序如下:1)頭部處於正中,向左轉,返回正中,再向右轉;2)頭部返回正中,向左側屈,回正中,再向右側屈;3)頭部處於正中,向前低頭,返回正中,再往後仰。注意事項:每次轉動頭部後,都要回到正中線。當頸部活動觸及痛處時,停留1分鐘,保持自然呼吸,待疼痛緩解,再慢慢增加轉動的幅度。以上所有動作都要緩慢地進行,以免拉傷肌肉。

 

預防「 瞓戾頸」

只要多注意以下事項,有助減低「瞓戾頸」的風險。

 

枕頭高度及軟硬度應適中:枕頭高度因人而異,應以躺下的時候能支撐頭部和整個頸部為佳。

 

良好睡姿:理想的睡姿能使人體壓力平均分布,保持脊椎天然的弧度,肌肉才能放鬆。睡覺時切忌單墊頭部使頸部懸空,這樣會加重頸肌肉的負擔。容易頭痛肩頸不舒的人士可考慮用藥枕,加入研細的中藥,以促進頸部血液循環。

 

注意防寒保暖:人在睡覺之時,生理機能較低,抵抗力較弱,睡覺時避免頸部直接吹風着涼。

 

日常頸項保健:保持生活正常作息,勿過度操勞;注意頸部保暖,以免受涼後肌肉緊縮,影響頸部血液循環;少進食冷凍食品、飲料及刺激性的食物,以免損害脾胃。中醫認為脾主肌肉,經常吃生冷甜食,易聚濕損脾外,更會使腹部筋膜緊張,影響頸部氣血運行;脖子需長時間保持着一定位置的人士宜每30-40分鐘做頸部伸展運動,以免頸肌慢性勞損。

 

最後,只要平時加強頸部肌肉力量及做適當頸肩伸展運動,除了能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更有助預防落枕及頸椎病。

 

別輕看「 瞓戾頸」

 

事實上,患「瞓戾頸」的病人透過休息、按摩及做些舒展運動,一般於數天內可以自行復原。如果超過一星期還未痊癒且沒有明顯的緩解迹象,甚至手部長時間出現發麻、乏力,活動不靈活等現象,便要找醫生作檢查,看看頸項是否有本身結構性的問題。

 

王冰瑩醫師補充,若反覆出現「瞓戾頸」有機會是頸椎病的一種先兆,代表頸椎周圍的韌帶已鬆弛,失去了維護頸椎關節穩定性的功能。這是頸椎發生病變的一個前期信號,表示頸部累積勞損,若不加理會或處理,可以引發更嚴重的頸椎病。故頸部剛受傷的人士、落枕症狀延續數天,沒有顯著緩解迹象的人士及經常性反覆發生落枕的人士都應該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導致「瞓戾頸」常見成因

 

喝醉酒或極度勞累下熟睡:睡姿變化次數減低,以致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容易造成落枕。長期睡姿不正確,使用不合適枕頭:導致頸項肌肉長期處於拉扯狀態,缺乏良好血液循環下,容易落枕。開空調睡覺:頸部受風寒侵襲,局部肌肉收縮,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引起肌肉痙攣。頸部外傷:本身頸部肌肉已經有失衡,甚至關節扭錯,發生落枕的機會較大。工作壓力大:情緒緊張容易引起頸部及肩背部的肌肉處於緊繃的狀態。頸部勞損:頸椎及頸部肌肉需要負載頭部的重量,又要維持一定靈活性及穩定性,本來就容易勞損。所以,長期伏案低頭的工作者、電腦族因頸部前伸,加上平日姿勢不良如歪頭等,更容易導致頸肌長期緊張、失衡。

 

延伸閱讀

 

頸椎病 知多些

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尤其頸椎長時間處於某些特定體位,不僅使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也使頸部肌肉長期處於緊張、受力狀態,韌帶易受牽拉勞損。

頸椎病早期症狀多表現為反覆落枕、頸背酸痛、四肢乏力,或手指麻木等,常被忽視。而臨床症狀則較為複雜,包括:頸肩沉重酸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頭暈、噁心、嘔吐,視物模糊、心悸、血壓異常、吞咽困難、頑固性失眠、神經衰弱、雙下肢活動受影響等,嚴重者甚至中風。

 

預防落枕湯方

 

材料: 葛根一兩,黨參5錢  杜仲4錢  杞子3錢  陳皮半個, 豬脊骨隨量。

 

做法:洗淨材料。

製法:

葛根刨皮,切成小塊,待用。豬骨過滾水三分鐘,撈起。

所有材料洗淨後加適量的水熬成湯,收火前加少許食鹽即成。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保健骨質,紓緩頸椎病。

 

頸部肌肉鍛煉

動作:背靠牆站立,腳同肩寬,略屈膝,像坐無影凳般整條脊骨貼牆,以頭枕部向後頂牆,收緊下巴,腹部用力,使腰部亦貼牆,再自然呼吸,保持3分鐘。

要點:整條脊骨、後頸部及腰部都要盡量貼牆,膝蓋和肩部則放鬆(不可聳肩)。

效果:調整脊椎及肌肉,矯正不正確的姿勢如寒背、頸

 

 

▲相關病案: 

【落枕】

【頸源性頭痛及高血壓 (頸椎病)】

 

▲    相關文章:

【落枕 (俗稱「瞓捩頸」) 的自我推拿防治】

【頸椎病 ( 頸肩綜合癥,  頸椎綜合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