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膝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指由於關節軟骨退化所致的以關節疼痛、積液腫脹,功能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關節炎,又稱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相當於中醫的「痹症」、「萎症」等病。

 

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大的關節,是人體在站立活動時,最主要的承重關節。其活動量高,受力大,故此成為人體中最容易退化的關節之一。

正常的膝關節骨頭接觸面覆有一層堅硬光滑的關節軟骨,以避免關節產生磨擦。當這層軟骨因外傷或老化而被破壞,出現退化性改變,伴有軟骨下骨質增生,使關節逐漸被破壞及產生畸形,便會使關節活動產生不正常磨擦及疼痛及活動功能受限。

【病因病機】
隨年齡增長,關節軟骨成分發生改變、彈性下降,容易受傷害,加上軟骨磨損積累增加,造成關節的退行性改變,故本病好發於中老年人,也常見於過度運動或從事粗重工作人士。此外,膝關節勞損如外傷或過度運動、勞動;肥胖或體型粗壯者,膝關節負擔加重;久居潮濕或寒冷的環境、血液循環不良等,也會較容易誘發本病。經常的膝部損傷或受傷後處理不當,關節結構長期錯位,受力失衡,也會加速膝關節退化。

中醫認為,本病乃由於患者正氣不足,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閉,氣血痹阻而發病。本病屬於筋骨的退化,存在肝腎不足及絡脈瘀阻的主要病機;在急性發作時,可能因勞損或併有風寒濕邪侵襲所誘發。

 

【臨床症狀】
本病的主要臨床症狀為膝關節疼痛及活動障礙。
疼痛常會因天氣改變及活動後誘發。膝痛於休息後減輕,休息後再次活動時,患膝感覺僵硬疼痛,稍事活動後症狀消失,但活動過度時症狀又會出現並且加重。

活動障礙包括關節僵硬,步態不穩,關節屈伸範圍受限及步行能力下降,上下樓梯及蹲起能力明顯降低。

患者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症狀在早期為發作性,以後逐漸發展成持續性,晚期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畸形,肌肉萎縮等。

 

【檢查】
膝關節腫脹,周圍壓痛,功能障礙,急性期皮溫可略高,浮髕試驗陽性,髕骨研磨試驗陽性。膝關節早期過伸過屈時疼痛,逐漸出現活動範圍減少,伸直明顯受限,嚴重者最後固定在半屈曲狀態。

 

【常見証型】
1. 肝腎不足:膝部酸痛反復發作,膝關節變形,伴有頭暈耳鳴,腰酸等,脈弦細。
2. 氣血虛寒:膝關節腫痛,遇寒則發,勞累加劇,得溫減輕,面色蒼白,畏寒喜暖,脈沉細。
3. 濕熱下注:膝痛,紅腫,覺熱感,得冷則舒,伴小便黃赤等,脈滑數。
4. 風寒濕痺:膝部腫脹、酸痛沉重,活動不利,陰雨寒濕天氣時加重,脈沉。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辨証施治,或祛寒濕,或補肝腎,或通氣血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急性疼痛發作時則以行氣止痛為主,緩解期則以培補肝腎以治本,強化組織,減慢退化之病程發展。除內服藥物外,亦可配合外洗藥物,減輕關節疼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關節功能的恢復。

2﹒針灸治療:
針灸對本病效果顯著,能通經活絡,迅速止痛。
主穴:血海,足三里,陽陵泉,太冲。
隔天1次,10次為一療程。

3﹒推拿整筋治療:
有效放鬆肌肉,通利關節,振奮陽氣,活血止痛,效果顯著。
點穴:風市、血海、伏兔、三陰交、昆侖、太溪等。
撥筋:按摩骼脛束,特別是其痙孿變硬的部位。

4﹒結構治療:
若為身體結構錯位、歪斜引發本病者 (例如股骨頭角度偏差,或骶髂關節、腰椎關節的微小錯位,造成膝關節面受力不平衡等),須以手法整理,解除病根。一般而言,輕度患者經手法矯正後很快即可痊癒;中重度患者,經手法整理後,可以明顯減輕關節疼痛,改善膝關節的活動功能。

5﹒運動治療:在經驗醫師指導下,進行適當運動,伸展肌肉,鍛鍊相關肌肉,加強負重及對關節的保護能力。

 

【日常護理】
1. 勞逸結合,功能鍛鍊:勿長時間站立行走,但平常仍須散步,以維持膝關節正常機能;或可進行水中運動。以運動後妻關節不腫,休息後膝關節症狀無加重為度。急性發作時須適當休息。
2. 環境調理:避免冷氣寒風直接吹襲,居處避免潮濕,膝部注意保暖。
3. 飲食適宜:勿過食生冷食物,如瓜果等;忌辛辣油膩飲食,如煙酒、甜食、奶類、燒烤食品等。平日可多吃富含膠質、軟骨素,有利於關節軟骨修復的食品,如豬耳、蹄筋、貝類、木耳、海帶等食品。
4. 體重控制:防止肥胖,適量的飲食與運動,有助於減緩膝蓋的負擔。
5﹒平日若有跌仆損傷,立刻找經驗醫師處理,以免筋骨結構失衡日久失治而造成關節勞損的後遺症。

▲相關病案:

【針灸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