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因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退行變和慢性非特異性炎症,形成關節內外黏連,阻礙關節活動。本病相當於中醫的「漏肩風」、「肩凝症」、「凍結肩」,因多發於50歲以上,又稱「五十肩」,屬於「痹証」範疇。

臨床上根據不同病因可分為:1)原發型:幾乎找不到原因,以老年人多見;2)繼發型:繼發於肩部的外傷、著涼、手術或疾病後;3)醫源型:不恰當把上肢固定於體側時間過久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年老體弱,肝腎虧損,氣血不足,筋失濡養,關節失於滑利,或風寒濕邪乘虛侵入,邪積久凝筋膜;或外傷閃挫,局部瘀血,經絡閉阻,筋脈關節失榮等所致。
根據現代醫學,本病與下列因素有關:
1﹒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慢性磨損或創傷,特別是在已發生肩關節退行變的情況下。
2﹒肩關節的創傷引起肩關節渗出、出血、疼痛及肌肉痙攣。
3﹒肩關節活動減少及過久的不恰當的制動等引起的退變。
4﹒肩外因素,如頸椎病、冠心病、體內感染、內分泌紊亂等,引起肩部疼痛和肌肉痙攣,導致肩部活動減少。
5﹒其他因素,如精神心理因素,肩部受傷等。

 

【臨床表現】
主要是肩部疼痛和功能受限。
1﹒初期 (凍結進行期):肩部持續性疼痛,可影響日常生活的操作,如穿衣、梳頭或提重物等活動;觸壓二頭肌腱溝時加重,痛感可放射至枕、腕、手指,或後背,甚至出現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小。本期可由輕微外傷或肩部受寒而誘發,但大多數患者無明確誘因。
2﹒中期 (凍結期):疼痛減輕,但肩關節活動範圍進一部減少,最後肩關節的功能可基本消失,甚至出現上肢肌肉萎縮情況。
3﹒末期 (解凍期):肩痛明顯緩解,肩關節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部分患者可恢復正常,多數患者留有肩關節功能障礙。

 

【治療方法】
肩周炎初期,以化瘀散寒,消腫止痛為主,中後期以舒筋活絡,恢復功能為主。

1﹒中藥治療:辨証施治,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
2﹒針灸治療:
主穴:大椎、肩三針、天宗、阿是穴、陽陵泉、條口等。
留針20分鐘,每週2-3次,10次為一療程。
可配合「拔罐」或「刮痧」治療,通經活絡定痛效果更顯著。
3﹒穴位按摩:
點穴:肩井、肩貞、天宗、阿是穴等,解除肌肉痙攣,鬆解黏連,活血止痛。
分筋、撥筋:施於局部筋結以振奮陽氣,進一步解痙止痛。
4﹒運動治療:屬於功能鍛煉,在醫師的專業指導下,進行恰當的肩關節運動,以鞏固療效。

 

【日常護理】
1﹒病發期內,盡量減少用患肢提舉重物;疼痛時可熱敷10-15分鐘,增加局部血液循環,紓緩痛楚。
2﹒平日避免側睡在痛手一邊;工作時避免集中或重複使用同一肩關節,應輪流交替使用。
3﹒注意保暖,避免寒濕環境。
4﹒發作期內,不宜進辛辣刺激燥熱的食物;久病脾胃虛寒者, 應少食生冷瓜果及蝦、蟹、奶製品及甜食之類。一旦病情穩定, 忌口即可放寬。
5﹒功能鍛鍊:患者可做輕量的肩部運動,如「鐘擺運動」或「爬牆運動」等,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放鬆肌肉以及減少痛楚。但有關的伸展運動,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以免運動不確,再度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