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指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若長在卵巢內,日久可形成卵巢腫瘤,即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而長在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激素倚賴性疾病,異位的子宮內膜受卵巢激素的影響,發生增生、分泌等周期性變化,從而使病灶發生充血、出血及剝脫,產生痛經、月經不調、不孕、盆腔胞塊或結節等一系列病理變化。本病好發於育齡期婦女,妊娠期病灶萎縮,退化;絕經期後症狀消失。好發部位為卵巢及盆腔腹膜,也可見於宮頸、陰道直腸膈等處,肺、乳腺等遠離部位極為罕見。根據不同主症,中醫分別將其歸入在「痛經」、「癥瘕」、「不孕」、「月經不調」等範疇。

 

【臨床表現】

1﹒痛經:本病是造成慢性盆腔疼痛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繼發性痛經,漸進性加重,多於經前數天開始,持續於整個經期,也有不與月經同步而出現於經後,或持續性下腹痛者。

2﹒月經失調:患者常見月經失調,經量多、經期延長;

3﹒不孕:由於瘀血留在體內,促使身體產生自身免疫反應,抑制排卵,故此大有機會干擾受精卵著床;三份一患者可出現不孕;子宮內膜異位常常會合併嚴重的骨盆腔粘黏,造成受孕能力下降,甚至是增加子宮外孕的機會。

4﹒急腹痛:見於卵巢巧克力囊腫患者,囊腫中的異位內膜周期性脫落出血,體積驟增,可引起脹痛;若囊腫破裂,巧克力樣物質溢入盆腔,可引起劇烈腹痛。

5﹒其他:因病變部位不同,可出現排便、排尿疼痛,甚至週期性血便、血尿、咯血、胸痛;經期或經前後低熱等。

 

【病因病機】

痛經屬中醫血瘀証;多因氣滯、寒凝、濕阻、腎虛肝郁等,導致氣血不和,血液離經,瘀血形成,留結於下腹,瘀阻冲任、胞宮、胞脈、胞絡,以致不通則痛;積瘀日久,積聚而形成癥瘕;阻礙兩精相合,難以受孕;瘀血不去,新血不歸,致經量增多,經期延長。

 

【常見証型】

1﹒氣滯血瘀証:下腹結塊,或婚久不孕,經前或經期少腹脹痛拒按,經期延長或經行不暢,經血量少、色紫暗、有血塊,血塊下後則痛減,平日煩躁易怒,經前乳房脹痛,舌紫暗,邊尖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或弦澀。

2﹒寒凝血瘀証:下腹結塊,或婚久不孕,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溫則減,面色青白,四肢厥冷,月經不暢或經期延長,舌紫暗,邊尖有瘀斑,脈沉緊或沉澀。

3﹒陽虛血瘀証:下腹結塊,或婚久不孕,經期或經後小腹、腰骶冷痛,喜溫拒按,月經量少,黯淡質稀;平日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夜尿頻,帶下量多清冷,舌淡暗,或有瘀斑,脈沉遲無力。

4﹒腎虛血瘀証:下腹結塊,或婚久不孕,經期或經後小腹、腰骶或肛門墬脹作痛,拒按,月經量少,平日腰酸頭暈,煩躁,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中醫根據不同病機,辨証施治,以溫經散寒,益氣補血,化痰消瘀,軟堅散結等法,佐以扶本培正,調節臟腑功能,有抗炎、抗腫瘤等作用,阻斷瘤體供血,使之缺氧而萎縮。服藥期間月經正常來潮,同時有促進卵泡生長及促排卵作用,故可受孕,受孕後對胚胎無任何不良影響,而受孕又是治療該病的最佳方法之一。

2﹒針灸治療:

主穴:腎俞、天樞、氣海、關元、大赫、血海、足三里、豐隆等。隔天1次,15次為一療程。

3﹒結構治療:若本病為人體結構歪斜而引發者,當以手法整理,使結構恢復正常;並可配合中藥、針灸,達至最佳治療效果。

 

【日常調護】

1﹒注意飲食:飲食宜以清淡、營養為主,不宜過度進補,如服用人參、黃耆、紫河車、當歸等,反而促使異位的內膜組織充血增生及局部炎症反應。

2﹒調情志:心境宜心平氣和,避免過度情緒化或恐懼憂慮。

3﹒避免過度勞累、緊張或大量消耗體力的工作及劇烈運動。

4﹒不論年齡大小,已婚未婚,當有持續性經痛時,盡快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