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神經麻痺 (面癱)

周圍性面神經麻痺」亦稱「面癱」,面神經炎,為下運動神經元損傷所致,病變在面神經或核下周圍神經。面神經分布在腦部、額、眼瞼、嘴、舌等周圍肌肉裡,由于它是混合神經,受損后除影響顏面表情動作外,還會作為咀嚼運動、言語功能、味覺、視覺等功能障礙。
中醫稱「口眼喎斜」,屬中醫「喎僻」、「吊線風」等範疇。
 
【病因病機】
目前本病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可能因局部營養面神經的血管受風寒而引發痙攣,導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而致病。或因濾過性病毒感染、風濕病、多發性神經炎、髓膜炎、中耳炎、腦底部腫瘤等病變而引起的顏面末梢神經發炎。

中醫認為,周圍性面癱是由於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而入中經絡,侵襲太陽經,殃及少陽、陽明經。風為陽邪,其性喜上,經氣阻滯,氣不上達,致面部三陽經絡氣血痹阻,失於濡養,肌肉縱緩不收。

 

【臨床症狀】
1﹒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性(20~50歲)略多,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尤易發生。
2﹒急性起病,數小時或1-2天內達高峰。
3﹒病變部位絕大多數為一側性。部分病人病初或病發前可有同側耳後、下頷角或乳突區疼痛。
4﹒患側上、下部面肌癱瘓:前額額紋消失或變淺,眼裂擴大;閉目時患側眼球轉向上外方而露出角膜下緣的鞏膜,稱貝耳現象(Bell`s徵);面頰動作不靈,口角歪斜,示齒時口角歪向健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該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于病側的齒頰間隙內,該側常有口涎淌下。由于淚點隨下瞼內翻,使淚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5﹒面神經受損在莖乳突以上而影響鼓索神經時,尚有病側舌前2/3味覺障礙。
6﹒若再發出鐙骨肌分支以上受損,則尚有味覺損害和聽覺過敏。
7﹒膝狀神經節受累則除面神經麻痺、聽覺過敏和舌前2/3味覺障外,尚有病側乳突部疼痛,耳廓及外耳道感覺遲鈍,外耳道或骨膜出現疱疹,稱Hunt綜合徵。
8﹒面神經麻痺不恢復或不完全恢復時,常後遺同側面肌痙攣。
*注意:本病診斷時應與中樞性面癱鑑別,並排除其他原因(如手術損傷、腮腺病變、中耳炎等)所致的周圍性面癱,久病(6个月以上)不愈者,注意排除腫瘤。

 

【常見証型】
1﹒風寒阻絡証:突然口眼歪斜,患側眼瞼閉合不全,伴有惡風寒、肢體拘緊、關節痠痛,脈浮緊。
2﹒風熱阻絡証:突然口眼歪斜,患側眼瞼閉合不全,伴有口苦、咽乾渴之體肌肉酸楚,苔黃,脈浮數。
3﹒風痰阻絡証:突然口眼歪斜,患側眼瞼閉合不全,伴有頭重胸悶、嘔吐痰涎,脈弦滑。
4﹒瘀血阻絡証:口眼歪斜,患側眼瞼縮小,面肌時有抽搐,日久不愈,舌紫暗或瘀斑,脈弦澀。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中藥治療可收活血通絡,祛風化痰,扶正祛邪之效,辯証用藥,可改善面部微循環,有利受損神經的恢復;配合中藥外敷,可加強療效。
2﹒針灸治療:針灸治療對本病具有頗佳效果。
本病發病初期(1周內),炎症仍處於發展階段,面部取穴宜取穴少,輕刺激,治療以遠端取穴為主,待1周後才開始加用面部穴位。
主穴:頰車、地倉、四白、聽會、太陽、風池、下關、牽正。
配穴:合谷、曲池、足三里、豐隆。
一般只淺刺,瀉法或平補平瀉,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10-14天一療程。
3﹒耳針治療
取穴:面頰、眼等,丸壓法。

 

【日常護理】
1﹒早期診斷,及時的治療:面癱的症狀通常是暫時性,大多數患者在十天至數個月內逐漸康復。本病的黃金治療期為3個月內;若超過6個月仍未見好轉者,則難以完全康復;久病不愈者可出現面部麻木,面肌抽搐。所以發病後,宜迅速診治,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2﹒護眼:由于眼瞼閉合不全,角膜長期外露,易造成感染,此時應盡量減少用眼,減少電視、電腦,紫外線等光源刺激;外出時戴墨鏡,有需要時可滴眼藥水;睡覺時可戴眼罩或蓋紗塊。
3﹒局部熱敷按摩:以生姜末局部敷於患側,每日半小時;並早晚自行按摩患側;若患側面肌能運動就可自行對鏡做皺額、閉眼、吹口哨、示齒等面部運動,每次5至10分鐘,每天2至3次,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加速康復以及防止麻痹肌肉萎縮。
4﹒患者不能直接吹風或用冷水洗臉或,應注意天氣變化,防止感冒;平日忌食生冷、油膩、煎炸、刺激或不易消化食物,如煙酒,羊肉,辣椒等;不可亂投熱性補藥。
5﹒預防:本病好發於寒冬,高危人士在冬天時應特別留意頭、臉部的保暖工作,平日加強身體鍛鍊,注意休息,提高抗病力;另外,可不時按摩面部,作為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