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面部會容易岀痤瘡?
面上出「青春痘」是青春期常見的一種毛囊、皮脂腺的炎症。但是青春痘絕對不是青春期的專利,隨著生活結構改變,現代人生活節奏緊張,壓力爆燈,飲食不節,長期熬夜等種種原因引致「內分泌失調」,很多「過期」男女都會有痘痘的煩惱,使「青春痘」有趨向中壯年化的趨勢──青春痘并非青春期的煩惱!
青春痘多在面部、背部肆虐,那是由於面、背皮膚皮脂分泌較為旺盛所致。痤瘡之產生主要成因是因為內分泌改變,雄性激素分泌量相對增多,至使皮脂腺分泌過多,阻塞毛孔,加上細菌堆積繁殖,而引起局部炎性反應。中醫則認為,頭面部為諸陽之會,督脈及三陽經經脈皆上于頭面,為臟腑氣血聚集之所,所以面部較為容易出粉刺。
中醫稱痤瘡為「肺风粉刺」。因為肺主皮毛,而肺跟大腸相表裡;胃腸不調自然影響皮膚狀況。有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主血脈,其華在面」。可以說,痤瘡的發生,與心火亢盛,肺热血瘀有關。
痤瘡跟遺傳、個人體質、飲食習慣、環境因素、化粧品及精神狀況等亦有關。 一向體質陽熱過盛,營血偏熱的人容易因熱氣郁滯於肌膚而發病。而過食肥膩、辛辣刺激,肺胃積熱,循經上侵頭面或胸背。
所謂「有諸內,形諸外」。痤瘡不單是「皮膚病」,而更是內在情況的外部反映。總的來說,它是火、熱、濕、毒的表現。
那麼,中醫如何治療痤瘡?
中醫治理疾病,講求辨証施治,治療痤瘡也一樣,須辨明實熱、虛熱,有無痰瘀、氣滯等因素才能作出針對性治療。
除用藥外,若能配合針灸治療,調整整體體質,或按個別情況在耳背、耳尖或委中等部位,採用點刺放血等方法配合治療,療效會更為顯著。
有些人以為,生暗瘡既然是「上火」所致,往往長出痘子時就飲涼茶或吃龜苓膏,借助「清熱瀉火解毒」藥物來清瘡。但這樣的做法,其實醫者並不鼓勵。要注意的是,在對自己體質一知半解下,自行服用寒涼清瘡的做法可能會收一時之效,但一味過用苦寒藥物,長期來說,會傷及脾胃,不可不慎。尤其有熬夜習慣的人,根源是陰虛之火,若單用寒涼救火,情況就如火上加油。而少部分體質屬於陽氣虛者,也會有容易上火的表現,如果誤用苦寒瀉火,折傷陽氣,就導致寒上加寒,搞垮體質,並且引發其他問題,需要更長時間去根治。總之,但求降火,不分虛、實、氣、血,終究難有實際和徹底的療效。
也有一些人認為長痤瘡是青年人常見的情況,不須特別治理,可以「自行」復原。的確,輕度的暗瘡粉刺,或可自行復元,但嚴重或久病者,若不認真處理,難免延誤病情,氣血郁滯,或化濕生痰,痰瘀互結,可能會出現局部結節、囊腫,甚至瘢痕,甚至成橘皮面,使治療更加困難。所以,面部長痤瘡還是應該及早治理為妙。
▲相關文章:
▲相關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