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失衡使痛症「年輕化」?
現代人缺乏正確運動,加上各種不良姿勢習慣,使肌肉繃緊僵硬,拉動關節錯位、神經受卡壓、血流不暢、廢物阻塞,引發痛症,並有日漸年輕化的趨勢。舉個最簡單例子:以往所謂的「五十肩」(肩周炎) 已經不是50歲中年人的專利,20歲的年輕患者比比皆是。
體型影響情緒?
當然!人體的內 ( 心理 )、外 ( 結構 ) 是絕對相互影響的。情緒低落的人哪會昂首闊步?只要你稍加留意,就察覺到情緒病患者往往有一定的體型:含胸寒背、頸部前突、頸肌崩緊等。體型改變,不單會影響心、肺功能,更會影響大腦及內分泌 ( 主要是快樂賀爾蒙 ),產生情緒病。反過來說,一個人的情緒也同樣會影響身體結構,長期情緒低落的人,會塑造出一些「特定」的體型。
肌肉繃緊、結構失衡怎樣影響你的健康?
1﹒形成病痛:肌肉繃緊,使人體結構失衡、血流不暢、營養就不能充分輸送,廢物不能帶走,日漸堆積,引發疼痛、感覺異常等症狀;嚴重者更會引致到內分泌及各臟腑功能失調,產生各種疾病,使人提早衰退。例如,頸椎病患者往往容易受頭暈、頭痛、血壓異常、甚至失眠等問題困擾,因為有許多血管、神經,是經過頸部,通往大腦的;頸部出問題,怎會不形成嚴重「交通阻塞」?又例如,肩膀扭傷若不加理會,可引致肩周炎、嚴重者可使心肺功能受損,引發哮喘、氣管敏感、經常感冒或感冒久治不瘉等情況。
2﹒意外受傷風險提高:你總是比別人容易受傷嗎?那就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那可能是肌肉繃緊、結構失衡的警號!人體結構若是正常均衡、肌力均衡,氣血流通,就像不倒翁,能夠維持很好的平衡力,怎樣撞擊,也不容易倒下來;反之,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落枕,或扭傷、仆跌等意外。
3﹒外觀改變:人體結構平衡均稱,就合乎黃金比例,產生所謂美感;氣血流暢,榮養各組織,臟腑功能就發揮正常,就會容光煥發。相反,長期姿勢不正確,關節被拉歪,便會出現寒背、高低肩、腹部脂肪堆積等情況;而脊骨歪斜,亦會影響面部五官歪斜,影響外觀。而氣血流通不暢,日久會影響臟腑功能、內分泌,使人提早衰老。
「徒手結構整復療法」有甚麼優點?
「徒手結構整復法」(簡稱「手療法」),是本人參詳中醫傳統筋傷點穴推拿正骨等手法,並且揉合多種現代結構治療手法,而形成的一套獨特結構整復手法。因為在過往治療過程中,我發現傳統中國正骨法,往往透過快速正骨法,如LOCK頸、扳腰等,強迫錯位的關節組織復位,其好處是立時復位,缺點是危險性較高,而且往往只能治標,由於復位的只是關節,而問題源頭--肌肉繃緊並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容易復發,效果往往不能持久;很簡單,關節之所以錯位,一般先由於姿勢不良,使肌肉拉緊所致,只有放鬆肌肉組織到一個程度,關節才能真正復位!而手療法,正是透過推按穴位、經絡、肌肉、肌腱等,鬆解組織,使錯位結構自然復位,調理全身機能及臟腑,並且輔以指導正確姿勢及日常鍛鍊,幫助失衡的結構重整,手法安全而療效更持久穩定。
我應選擇哪種治療法?
使用哪種療法,要經過醫師診斷後決定。一般而言,輕微症狀可先服用中藥。針灸對痛症效果很好,不怕針的如能以針灸配合服藥,療效會更顯著;怕針的可用手療法。頑固、嚴重痛症,則以綜合針、藥、手療的效果為佳,對於瘀滯嚴重的,需配合拔罐、推罐治療。若然屬於矯正形體的,如寒背、扁平足等,則針灸、服藥效果不顯著,必須要用手療法才可。
手療法可以治療哪些病?
1﹒痛症:肩周炎、腕管綜合癥、扭錯傷、彈響指、坐骨神經痛、腰膝痛、足跟痛等。
2﹒其他:頭暈、頭痛、失眠、中風後遺症、婦科病如不孕、月經不調、痛經等。
3﹒結構失衡:扁平足、寒背、椎曲異常等。
4﹒淋巴阻塞不通或容易水腫。
進行「手療法」要注意甚麼?
1﹒醫師進行手療時,因為按壓已經繃緊的肌肉及附近阻塞的組織,病人會產生脹痛、刺痛、酸痛或麻痺等感覺,這是正常反應,而不同的疼痛,往往顯示不同的病情,治療時病人必須跟醫師仔細溝通。
2﹒當治療進行而出現疼痛反應時,病人必須保持自然呼吸,不能閉氣。
3﹒治療中,若有出現嘔心、頭暈、冷汗等情況,必須告知醫師。
4﹒治療後喝1至2杯暖水,有助排走因治療而走出的大量堆積的酸性物質。
5﹒治療當天應適當休息,以助組織修復。
6﹒治療後排出的大量酸性物質,由於排走需時,治療部位當有1至3天像是劇烈運動後的酸痛感,此屬正常現象,為組織修復的必經過程。若治療部位出現淤腫,可於治療24小時後,在家中自行熱敷。
7﹒病人必須按照醫師指示,在家中進行復健運動鍛鍊,並注意日常姿勢,以加快及鞏固療效。
主治及資料提供:王冰瑩醫師(2012年6月)
▲相關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