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筋傷

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

 

肱骨外上髁炎,是手肘外側的軟組織發炎所引起的疾患之一,俗稱「網球肘」。本病常因過度或不當地使用手肘而引發,其疼痛的位置多在肘關節的外側,痛感可影響手肘活動能力。

 

【病因病機】
最常見原因是過度使用肘部或持續固定姿式,引致伸腕肌腱肌力過度負荷、附在肱骨外上髁的軟組織輕度撕裂和發炎,嚴重者會產生附近肌肉粘連、神經受壓而疼痛。
本病常見於以手工作業的工人或運動員;手肘挫傷或創傷或傷後治療不當也可以造成本病。中老年人由於肌腱纖維退化,損傷後恢復較緩慢,故發病率較高。
中醫認為,本病基於肝腎虧虛的本虛因素上,加上風寒濕熱入侵、氣滯血凝、氣凝筋阻、血虛不榮筋、不榮不通則痛。

 

【臨床症狀】
1. 本病多數發病緩慢,初起時前臂休息時多無症狀,在勞累後偶感肘外側疼痛,情況持續。
2. 前臂的活動因而受限,作握、拉、推及提重物、擰毛巾等動作時,局部疼痛加劇,甚至可向上臂及前臂擴散,並感到乏力。患處有些腫脹,可摸到骨質的增生隆起,壓痛明顯;若持續惡化,可使手肘活動受限,甚至在休息時也會感到疼痛。

 

【檢查】
1. 患者常有重復性動作的勞作或運動史,或有手肘部挫傷史。
2. 通常有肘關節外側疼痛,有時可牽涉至前臂,握拳、屈腕及擰毛巾等動作時疼痛加劇,持物有時可失落。
3. 肘關節伸屈功旋轉功能一般正常,但作抗阻力的腕關節背伸及前臂旋後動作時疼痛,Mill’s 癥陽性,顯示伸腕肌的起點出現病變。
4. 肱骨外上髁可有輕度腫脹,或局部壓痛。

 

【常見証型】
1. 寒濕外侵証:肘部漫痛,得溫痛減,遇勞或遇寒則加重,不能旋臂,提物困難;苔薄白,脈浮緩。
2. 氣血瘀阻証:有驟然揮臂或絞擰衣物史,肘痛如錐刺,向前臂及腕部放射,持物困難或握物無力;苔薄白,脈弦緊。
3. 肝腎兩虧証:肘痛晝輕夜重,持物無力,伴頭暈目眩,耳鳴,腰酸膝軟;舌紅少苔,脈細弱。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急性期有紅腫痛者,宜清熱利濕、或涼血活血。扭挫傷者,宜行氣散滯、利氣止痛。緩解期酸軟無力者,宜袪風散寒燥濕、温經通絡,並根據病情及個別體質,或以益氣健脾,或以滋養肝腎、或以養血榮筋,加以調理。
2﹒針灸治療:
主穴:曲池,手三里,阿氏穴。
配穴:風寒濕重加大椎,肝腎不足加太溪,氣滯血瘀加膈俞、陽陵泉、太冲。
隔天1次,10次為一療程。期間可配和耳針或手法整筋。
3﹒耳針治療:
取肘、腎上腺、神門,丸壓法。
4﹒整筋治療:「網球肘」患者除了肘部外,多在頸、胸椎、肩胛、腕關節多個部位有錯位或肌肉失衡情況,可以分筋方法,解除黏連,放鬆緊繃的肌肉、筋膜,活血祛瘀,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5﹒伸展運動:
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作適當的伸展運動,加強療效。

 

【日常護理】
1. 發作期應作充足的休息,避免手臂過度勞動,加重勞損。
2. 進行打球運動前後,必須作適度的伸展運動。
3. 經常從事球類運動者,務求姿勢正確,注意練習次數及時數,勿使手肘過勞。
4. 注意工作姿勢與習慣:平日注意勿慣用一手負重,應輪流交替使用,以免負荷過度;主婦買菜時,盡量使用推車;以手提重物時注意手腕姿勢,不可背屈。
5. 避免肘部吹風、著涼,過勞。
6. 切勿因症狀稍有緩解而疏於治療,以免病情反復、惡化。若產生類似網球肘的情形時,應盡快就醫,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

▲相關病案:

【肱骨外上髁炎 】

 

急性腰扭傷

 

急性腰扭傷是指腰部軟組織因外力作用發生突然的超負荷運動,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臨床上根據不同的損傷部位,可分別診斷為棘上韌帶損傷、腰骶關節扭傷、骶髂關節扭傷、小關節紊亂、腰肌扭傷等。
本病屬於中醫「閃腰」、「瘀血腰痛」的範疇,多因跌仆閃挫造成腰部筋脈關節損傷,血脈破損,血瘀阻滯,氣機不通所致。
急性扭傷與慢性勞損二者可以互相轉化。慢性勞損可稍受外力而轉化為急性發作,反之,急性扭傷也可因治療不當,轉化為慢性勞損。

 

【病因病機】
1. 用力失當:搬動重物時,姿勢不正確或物件過重,使腰部負荷過大,造成肌肉、韌帶及小關節損傷。
2. 扭傷:在彎腰、咳嗽、噴嚏或滑倒時,因思想毫無準備而使腰部受損。
3. 腰部結構上的異常:因先天發育異常或其他病變造成腰椎的不穩定,導致局部對抗外力的能力下降,容易引起扭傷。

 

【臨床表現】
本症都是由於稍一扭挫而腰部一側或兩側驟然發生刻痛,受傷時病人可感到腰部有一響聲或有撕裂感,隨後腰部疼痛,活動受限;疼痛為持續性,活動時加重,休息後也不能消除腰肌常有痙攣,嚴重者起床困難,深呼吸和咳嗽時加重,為減輕疼痛病人在活動時常用兩手支撐腰部。

本病因急性扭、挫傷,局部腫脹,肌肉出現觸痛,甚至腰肌呈索條狀強直。壓痛點固定的多屬瘀血凝聚,不通則痛,以傷血為主;如扭傷後外無顯著腫脹,壓痛點不明確,有「痛無定處」竄動的感覺,多屬傷氣;但氣血相關,所以一般臨床多見氣滯血瘀型,即氣血兩傷的症候。

 

【檢查】
1. 腰椎生理弧度改變:因疼痛和肌肉痙攣可使腰椎的生理弧度變小、消失或側彎等。
2. 腰部功能明顯受限:前屈受限往往提是腰肌和棘上、棘間韌帶損傷;後伸受限往往提是小關節受傷和滑膜嵌頓。
3. 腰部可觸及明確的壓痛點和筋膜。
4.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陰性。皮膚感覺異常。肌力正常。
5. 一般無下肢放射痛,部份患者有下肢牽涉性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加強試驗則為陰性。

 

【治療方法】
1. 中藥治療:
以行氣活血、袪瘀通絡為治則。有需要時可配合外敷藥物,加強療效。
2. 針灸治療:
以局部阿是穴為主,配以循經取穴;常用穴位有:水溝、環跳、委中、陽陵泉、承山等。隔天1次。新傷 (無舊患史而扭傷在3天以內者) 多在1-3次內可痊癒。可配和耳針取腰骶區,丸壓法。
3. 拔罐治療:
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各留罐或走罐,以活血化瘀止痛。
4. 手法整筋:
透過揉按壓痛點及分筋手法,以行氣活血、舒筋活絡、化瘀止痛之效,可緩解肌肉血管的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促進組織的修復,恢復肌肉韌帶組織的正常彈性。
5. 結構治療:
若向有身體結構歪斜、肌肉失衡而引發本病者,當以整復結構為目的,以作根治。

【日常護理】
1﹒本病損傷初期病理反應較重,當損傷組織逐漸修復,病理反應會大為減輕。因此在初期應臥硬皮厚墊床休息,避免加重損傷及痛楚;但活動能調和氣血,疏通經脈,增強組織代謝,加速損傷的修復,所以在經過適當的休息後就應該逐漸增加活動,注意保暖。症狀減輕後注意進行腰背肌鍛鍊,以利恢復。
2﹒平日採用正確的彎腰姿勢,即屈膝屈髖彎腰姿勢進行勞動,以避免腰肌勞損。
3﹒從事勞動工作前,積極推行伸展運動,使腰肌處於良好的適應狀態,為勞動作好準備;在工作中間進行,伸展運動可促使肌肉恢復疲勞。從事長時間彎腰工作的人員,在工作間隙應適當活動腰部。
4﹒有慢性損傷者,平時應加強腰部功能活動,積極參加適當的體育鍛鍊和工作,並進行自我推拿,雙掌擦腰,早晚各作50次,能有效預防慢性腰痛復發。
5﹒一旦扭傷腰部,必須立刻尋求治療,若拖延診治,可造成進一步傷害,或形成更嚴重的後遺症、造成日後治理困難。

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因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退行變和慢性非特異性炎症,形成關節內外黏連,阻礙關節活動。本病相當於中醫的「漏肩風」、「肩凝症」、「凍結肩」,因多發於50歲以上,又稱「五十肩」,屬於「痹証」範疇。

臨床上根據不同病因可分為:1)原發型:幾乎找不到原因,以老年人多見;2)繼發型:繼發於肩部的外傷、著涼、手術或疾病後;3)醫源型:不恰當把上肢固定於體側時間過久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年老體弱,肝腎虧損,氣血不足,筋失濡養,關節失於滑利,或風寒濕邪乘虛侵入,邪積久凝筋膜;或外傷閃挫,局部瘀血,經絡閉阻,筋脈關節失榮等所致。
根據現代醫學,本病與下列因素有關:
1﹒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慢性磨損或創傷,特別是在已發生肩關節退行變的情況下。
2﹒肩關節的創傷引起肩關節渗出、出血、疼痛及肌肉痙攣。
3﹒肩關節活動減少及過久的不恰當的制動等引起的退變。
4﹒肩外因素,如頸椎病、冠心病、體內感染、內分泌紊亂等,引起肩部疼痛和肌肉痙攣,導致肩部活動減少。
5﹒其他因素,如精神心理因素,肩部受傷等。

 

【臨床表現】
主要是肩部疼痛和功能受限。
1﹒初期 (凍結進行期):肩部持續性疼痛,可影響日常生活的操作,如穿衣、梳頭或提重物等活動;觸壓二頭肌腱溝時加重,痛感可放射至枕、腕、手指,或後背,甚至出現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小。本期可由輕微外傷或肩部受寒而誘發,但大多數患者無明確誘因。
2﹒中期 (凍結期):疼痛減輕,但肩關節活動範圍進一部減少,最後肩關節的功能可基本消失,甚至出現上肢肌肉萎縮情況。
3﹒末期 (解凍期):肩痛明顯緩解,肩關節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部分患者可恢復正常,多數患者留有肩關節功能障礙。

 

【治療方法】
肩周炎初期,以化瘀散寒,消腫止痛為主,中後期以舒筋活絡,恢復功能為主。

1﹒中藥治療:辨証施治,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
2﹒針灸治療:
主穴:大椎、肩三針、天宗、阿是穴、陽陵泉、條口等。
留針20分鐘,每週2-3次,10次為一療程。
可配合「拔罐」或「刮痧」治療,通經活絡定痛效果更顯著。
3﹒穴位按摩:
點穴:肩井、肩貞、天宗、阿是穴等,解除肌肉痙攣,鬆解黏連,活血止痛。
分筋、撥筋:施於局部筋結以振奮陽氣,進一步解痙止痛。
4﹒運動治療:屬於功能鍛煉,在醫師的專業指導下,進行恰當的肩關節運動,以鞏固療效。

 

【日常護理】
1﹒病發期內,盡量減少用患肢提舉重物;疼痛時可熱敷10-15分鐘,增加局部血液循環,紓緩痛楚。
2﹒平日避免側睡在痛手一邊;工作時避免集中或重複使用同一肩關節,應輪流交替使用。
3﹒注意保暖,避免寒濕環境。
4﹒發作期內,不宜進辛辣刺激燥熱的食物;久病脾胃虛寒者, 應少食生冷瓜果及蝦、蟹、奶製品及甜食之類。一旦病情穩定, 忌口即可放寬。
5﹒功能鍛鍊:患者可做輕量的肩部運動,如「鐘擺運動」或「爬牆運動」等,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放鬆肌肉以及減少痛楚。但有關的伸展運動,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以免運動不確,再度受傷。

退化性膝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指由於關節軟骨退化所致的以關節疼痛、積液腫脹,功能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關節炎,又稱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相當於中醫的「痹症」、「萎症」等病。

 

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大的關節,是人體在站立活動時,最主要的承重關節。其活動量高,受力大,故此成為人體中最容易退化的關節之一。

正常的膝關節骨頭接觸面覆有一層堅硬光滑的關節軟骨,以避免關節產生磨擦。當這層軟骨因外傷或老化而被破壞,出現退化性改變,伴有軟骨下骨質增生,使關節逐漸被破壞及產生畸形,便會使關節活動產生不正常磨擦及疼痛及活動功能受限。

【病因病機】
隨年齡增長,關節軟骨成分發生改變、彈性下降,容易受傷害,加上軟骨磨損積累增加,造成關節的退行性改變,故本病好發於中老年人,也常見於過度運動或從事粗重工作人士。此外,膝關節勞損如外傷或過度運動、勞動;肥胖或體型粗壯者,膝關節負擔加重;久居潮濕或寒冷的環境、血液循環不良等,也會較容易誘發本病。經常的膝部損傷或受傷後處理不當,關節結構長期錯位,受力失衡,也會加速膝關節退化。

中醫認為,本病乃由於患者正氣不足,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閉,氣血痹阻而發病。本病屬於筋骨的退化,存在肝腎不足及絡脈瘀阻的主要病機;在急性發作時,可能因勞損或併有風寒濕邪侵襲所誘發。

 

【臨床症狀】
本病的主要臨床症狀為膝關節疼痛及活動障礙。
疼痛常會因天氣改變及活動後誘發。膝痛於休息後減輕,休息後再次活動時,患膝感覺僵硬疼痛,稍事活動後症狀消失,但活動過度時症狀又會出現並且加重。

活動障礙包括關節僵硬,步態不穩,關節屈伸範圍受限及步行能力下降,上下樓梯及蹲起能力明顯降低。

患者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症狀在早期為發作性,以後逐漸發展成持續性,晚期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畸形,肌肉萎縮等。

 

【檢查】
膝關節腫脹,周圍壓痛,功能障礙,急性期皮溫可略高,浮髕試驗陽性,髕骨研磨試驗陽性。膝關節早期過伸過屈時疼痛,逐漸出現活動範圍減少,伸直明顯受限,嚴重者最後固定在半屈曲狀態。

 

【常見証型】
1. 肝腎不足:膝部酸痛反復發作,膝關節變形,伴有頭暈耳鳴,腰酸等,脈弦細。
2. 氣血虛寒:膝關節腫痛,遇寒則發,勞累加劇,得溫減輕,面色蒼白,畏寒喜暖,脈沉細。
3. 濕熱下注:膝痛,紅腫,覺熱感,得冷則舒,伴小便黃赤等,脈滑數。
4. 風寒濕痺:膝部腫脹、酸痛沉重,活動不利,陰雨寒濕天氣時加重,脈沉。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辨証施治,或祛寒濕,或補肝腎,或通氣血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急性疼痛發作時則以行氣止痛為主,緩解期則以培補肝腎以治本,強化組織,減慢退化之病程發展。除內服藥物外,亦可配合外洗藥物,減輕關節疼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關節功能的恢復。

2﹒針灸治療:
針灸對本病效果顯著,能通經活絡,迅速止痛。
主穴:血海,足三里,陽陵泉,太冲。
隔天1次,10次為一療程。

3﹒推拿整筋治療:
有效放鬆肌肉,通利關節,振奮陽氣,活血止痛,效果顯著。
點穴:風市、血海、伏兔、三陰交、昆侖、太溪等。
撥筋:按摩骼脛束,特別是其痙孿變硬的部位。

4﹒結構治療:
若為身體結構錯位、歪斜引發本病者 (例如股骨頭角度偏差,或骶髂關節、腰椎關節的微小錯位,造成膝關節面受力不平衡等),須以手法整理,解除病根。一般而言,輕度患者經手法矯正後很快即可痊癒;中重度患者,經手法整理後,可以明顯減輕關節疼痛,改善膝關節的活動功能。

5﹒運動治療:在經驗醫師指導下,進行適當運動,伸展肌肉,鍛鍊相關肌肉,加強負重及對關節的保護能力。

 

【日常護理】
1. 勞逸結合,功能鍛鍊:勿長時間站立行走,但平常仍須散步,以維持膝關節正常機能;或可進行水中運動。以運動後妻關節不腫,休息後膝關節症狀無加重為度。急性發作時須適當休息。
2. 環境調理:避免冷氣寒風直接吹襲,居處避免潮濕,膝部注意保暖。
3. 飲食適宜:勿過食生冷食物,如瓜果等;忌辛辣油膩飲食,如煙酒、甜食、奶類、燒烤食品等。平日可多吃富含膠質、軟骨素,有利於關節軟骨修復的食品,如豬耳、蹄筋、貝類、木耳、海帶等食品。
4. 體重控制:防止肥胖,適量的飲食與運動,有助於減緩膝蓋的負擔。
5﹒平日若有跌仆損傷,立刻找經驗醫師處理,以免筋骨結構失衡日久失治而造成關節勞損的後遺症。

▲相關病案:

【針灸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