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姐(化名),於5月18日由舊病號介紹來診,訴說病情:「我的第二至第四手指麻痺,有7、8年時間了。」我替她做一個試驗,雙手舉起約40秒拇指開始麻痺,之後是中指、無名指。
「說是腕管綜合癥,每天手指都麻痺,根據職業治療師建議,每晚需要戴治療手套,限制手腕活動以防麻痺,但半夜仍會痹醒,需要活動手部一小時才能再次入睡。」她又伸出手掌給我看魚際的部位,說擔心會出現肌肉萎縮。
這樣嚴重的情況,不會單純是腕管的問題。我看她的肩頸形態有異常,背部是弓著的,看來是長期肌肉緊張,結構失衡,手臂的肌肉當然也會出問題。
「你的肩頸腰背有無不舒服?」
「有,尾龍骨痛了20多年,其實腰背頸肩都不舒服。照過片,C5至C7都有骨刺。左踝曾經『拗柴』,看了幾次跌打,好了,但近兩三年又發作。我以前穿高跟鞋,又常常拿重物,現在上樓梯膝蓋會痛。」由於手部肌肉緊張,她也有網球肘,名符其實周身骨痛。
「平日刷牙也會手指麻痺,塗面霜、拿筷子如是,好困擾。最慘係晚上痺醒,睡眠質素好差。」
手指麻痺最困擾她,所以先處理。她的手腕問題不單純是腕管狹窄的問題,頸胸椎問題都會影響到她的前臂肌肉收緊,引發腕管問題。因為症狀比較嚴重,我建議她做針灸外要加上整筋,她同意。
「因為要拆開粘連、結節條索等,整筋時會很疼痛,但你過程中不要閉氣,緊記!」
第一次治療,取頸背肩穴位及「手三針」、「手智針」等,整筋由頸部推鬆肌肉,然後是斜方肌及肩胛附近肌肉,然後拉筋復位。
「你頸肩背腰肌肉非常繃硬。要慢慢處理。」
「為何會繃硬呢?」
「平日情緒是否很緊張?」
「是。」
「情緒緊張的人,肌肉容易拉緊。情緒跟肌肉是相互影響的。當然還有日常姿勢習慣等其他因素影響。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提醒自己盡量放鬆!」
「我也知道自己情緒方面的問題,在改進中,其實現在已經比以前有很大進步。」治療後我教她幾個簡單的伸展動作,著她在家中自行練習,以配合治療。
第二次來診,訴說第一次治療後感覺非常疲倦,肩頸痠痛,但手指麻痺情況未有改善。繼續治療,大致如前。
第三次來診,訴說手麻減輕,仍然疲倦。
如是者,至第六診後,「早上手麻情況好像加重了,但晚上手麻減輕。仍覺疲倦。」
第七診訴說整筋太痛,希望只做針灸。之前整筋需要較多時間去恢復,所以每星期只治療一次;現在轉為針灸,可以加大治療量,「最好每星期針灸2至3次。」
第八診,針灸前訴說戴治療手套睡覺時已不感覺麻痺。我認為這是之前針灸加上整筋的治療累積而來的效果,雖然之前六診看似效果不彰,但治療量不斷累積之下,在某次診症時可能會出現突發性進展。
第九診,訴說不用戴手套睡覺,「近兩天早上手指麻痺情況減輕。但無名指有彈響指情況(求診以前曾出現過)。」
第十二診,「刷牙時候沒有手指麻痺了。晚上也不用戴手套已經是很大進步。無名指情況稍稍舒緩。」
第十四診,「手指麻痺情況減輕很多,現在只是早上六點鐘醒來時會出現症狀。」
第十七診,「已沒有因手指麻痺而醒來了。」腕管情況算是穩定下來了。
她當初來診時手指麻痺的症狀頗為嚴重,能在短短兩個多月內取得這樣的進展,全靠她的堅持。張小姐手指麻痺的問題初步解決了,她知道自己胸廓變形積習已久,背部肌肉仍然拉緊,加上多年來身體勞損,除了腕管綜合癥外,還有其他問題要處理,她表示希望堅持每星期針灸2至3次,逐步處理身體其他問題。
近來筋骨痛症有年輕化趨勢,但許多痛症病人是疼痛才去求診,治療幾次不痛了,就不再堅持治療。其實,就算是急性扭挫傷,也極有可能會帶來後遺症 (參考文章:骶髂關節錯位變長短腳 「拗柴」可致多種長期炎症) ,假若是勞損性的疼痛,必定是日積月累的肌肉緊張、結構失衡而來,無論是服藥、外敷、針灸或推筋,暫時止痛了不代表「痊癒」,如果這時候停止治療,肌肉仍未徹底放鬆及達至平衡,就會繼續在失衡下加速勞損,久而久之,令問題加劇,直至失去代嘗力而再次爆發疼痛或其他症狀,下次治療時帶來更多的問題,造成治療困難。所以,預防勝於治療、病向淺中醫、徹底根治,才是健康之道。
和生中醫藥坊 王冰瑩 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