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証,是一種反復發作性痰鳴氣喘疾病,尤以寒冷季節和氣候急劇變化時較多發,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哮」指胸喉中有哮鳴聲,「喘」指氣息,發作時呼息急促,由於哮必兼喘,故通稱「哮喘」。
【病因病機】
哮証的病理因素以「痰」為主,宿痰伏肺,加上外感,飲食、情志失調、緊張壓力大、勞倦誘發因素,致使痰阻氣道、肺氣上逆所致。本病發作期可見氣鬱痰壅,阻塞氣道,表現為邪實;如反復發作,必致肺氣耗損,久則累及脾腎,多在平時表現為虛証。
現代醫學把本病的原因歸納為外因性及內因性。外因性可因氣候改變、呼吸感染等引發,其中,接觸過敏原為常見因素;內因性則原因不明。兩者皆會造成呼吸道發炎、呼吸道的平滑肌痙孿,粘膜水腫,粘液分泌過多,以致呼吸道管徑變窄,產生咳嗽、喘鳴及呼吸困難等症狀。
【臨床症狀】
1. 部分患者有過敏史或季節性發作史。
2. 輕度咳嗽,胸部緊悶感,常突然發作,鼻癢、流涕,繼而乾咳、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和哮鳴,甚至唇甲青紫,汗出,發作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若能將大量痰咯出,則症狀緩解。
3. 哮喘發作持續24小時以上並且嚴重,經一般平喘藥物、吸氣、祛痰以及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無效時稱為「哮喘持續狀態」,可導致呼吸衰歇。
4. 若病程日久,反復發作,致身體虛弱,常有輕度哮喘症狀,病情嚴重者,可併發阻塞性肺氣腫、肺不張或氣胸;大發作時持續難平,有生命危險。
【常見証型】
1/發作期:
1. 寒哮証:喘息哮鳴,胸膈滿悶,受寒易發,痰白黏或稀薄多沫,口不渴或渴洗熱飲,惡寒無汗或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浮緊。
2. 熱哮証:喘促哮鳴,胸悶氣粗,咳嗽痰黃黏稠難出,煩渴喜飲,汗出面赤,發熱微惡風,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緩解期:
1. 肺虛証:自汗,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哮喘,發前打嚏,痰白清稀,氣短聲低,或喉中有輕度哮鳴,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
2. 脾虛証:平素腹脹納呆,便溏,每因飲食不當而誘發,食油膩易於腹瀉,倦怠氣短,舌淡白膩或白滑,脈細弱無力。
3. 腎虛証:平素短息促,動則為甚,腰膝痠軟,耳鳴耳聾,勞累後哮喘易發。偏陽虛者畏寒肢冷,神疲,舌胖嫩苔白,脈沉細;偏因虛者顴紅,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對本病頗有效果,而且副作用少。尤其緩解期時,更應積極尋求中醫治療,以調整體質,預防或減低哪發作機會。
1﹒中藥治療:
「急則治標, 緩則治本」,發作時當攻邪治標,以宣肺豁痰為要;病久發時,虛實夾雜者,又當兼顧;平時以正虛為主,當扶正治本為要。若是時發時止、久不愈者,必須利用緩解期時好好調理身體,宜從脾、腎調理。
2﹒針灸治療:
1) 實証:祛邪肅肺,止哮平喘為主。
主穴:肺俞、膻中、天突、尺澤。
配穴:風寒加風門,風熱加大椎、曲池,肝鬱加太冲,痰盛加豐隆,喘甚加定喘。
2) 虛証:以補益肺腎,止哮平喘為主。
主穴:肺俞、腎俞。
配穴:肺氣虛加氣海,腎氣虛加太溪,盜汗加陰郄,喘甚加定喘、天突。
3﹒天灸治療:對於哮喘患者有頗顯著的療效。於夏季的「三伏天」及冬季的「三九天」,在特定穴位敷貼特製的、具有溫熱力的中藥,連續3年為一個療程;對於肺氣虛寒、脾腎氣虛的哮喘患者,療效顯著,能達至減少及預防發作、具有治病防病之效。
4﹒結構治療:
若為胸廓歪斜或頸部結構失衡引致之哮喘,宜以手法整理,使結構恢復平衡,期間可配合中藥或針灸治療,加強效果。
【日常護理】
1. 避免接觸致敏原:屬於過敏體質者,須避免接觸致敏原和進食容易致敏食物;注意環境衛生,避免久留於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
2. 防治感冒:外感咳嗽若經月不癒,容易轉為成慢性支氣管炎,故此感冒咳嗽不可輕忽,必須徹底治療。平時防治感冒對阻止病情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哮喘患者在氣候轉變時應注意保暖(特別是頸背部分),盡量不接觸感冒病患者;一旦外感,必需及時治療,盡量迅速控制病情。
3. 增強體質:平日作適度的體育鍛鍊,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對減少發作有效。
4. 注意飲食:平日注意營養,少進食生冷、煎炸、辛辣刺激及甜膩食物,戒除煙酒習慣。
5. 及早發現發作先兆:如咽癢、胸悶、乾咳、煩躁時,應迅速就診,按醫囑服藥治理。
▲相關病案: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