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慢性消化性系統疾病,由於其中98%見於胃和十二指腸,又稱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急性潰瘍只限特殊人士或情況,本病以慢性多見,常反復發作。本病嚴重者,可以導致胃腸出血,併發胃或十二指腸穿孔、幽門梗阻、上消化道出血及胃潰瘍癌變。十二指腸潰瘍甚少引致癌變,但慢性胃潰瘍癌變率約為55%。本病屬中醫「胃痛」、「吞酸」、「嘈雜」等範疇。
【病因病機】
消化性潰瘍可由情緒緊張、抑鬱、不良飲食習慣、濫用消炎止痛藥或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因素,長期造成胃腸黏膜損傷而發病。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轉是腸胃道的保護因子(黏液與重碳酸鹽)與攻擊因子(胃酸或胃蛋白脢)失衡,使消化道黏膜遭受破壞而發炎潰瘍。
中醫學認為,情緒失調可影響肝臟對氣機的疏導功能,導致脾胃氣血壅滯,引致胃脘痛。本病亦可因飲食所傷導致,飢飽不定時或暴飲暴食,均會損傷脾胃功能,引發胃脘痛。此外,先天稟賦不足,脾胃素來虛弱,或因長期身心勞累,亦會損傷脾胃,導致本病。
【臨床表現】
消化性潰瘍的典型症狀是慢性、周期性和節律性中上腹疼痛,疼痛可呈不同形式,如隱痛、脹痛、灼痛、飢餓痛、劇痛等;可伴有噯氣、泛酸、流涎、噁心、嘔吐等症狀。
胃潰瘍者,疼痛廣泛分佈在上腹頂部正中或稍偏左位置,胃脘痛的症狀常由進食誘發或加重,通常發作於進食後2小時內。
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典型表現是中上腹部正中或偏右位置有尖銳疼痛及灼熱,表現為飢餓痛,疼痛症狀可因進食而緩解。在晚間胃酸分泌高峰期時,患者因大量胃酸分泌刺激而在睡覺時痛醒。
消化道潰瘍患者若有體重下降、嘔吐、背痛、嘔吐物如咖啡樣,或黑色、或柏油性質等狀況時,必須警惕,病情可能已出現嚴重併發症,如出血或癌症等。
【常見証型】
1﹒肝鬱氣滯証:胃脘脹痛,不喜溫按,進食不能緩解,或得食反著,疼痛可隨情緒起伏加重,伴納呆食少,噯氣泛酸,舌淡黯,脈弦。
2﹒胃熱熾盛証:平日喜食辛辣刺激或有煙酒習慣,發作時上腹部胃脘灼熱疼痛,進食無明顯緩解,或可見加重,口苦咽乾,可伴喜食冷飲、吞酸,胃部嘈雜聲,煩躁易怒,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或數。
3﹒脾胃氣虛証:胃脘疼痛,得食減輕,伴脘脹納呆,神疲乏力,或胃脘脹悶,噯氣泛酸,舌淡,胎厚膩,脈弦或細。
4﹒脾胃虛寒証:平日喜吃生冷,發作時胃脘疼痛,飢餓加重,得食緩解,喜得溫按,可伴噯氣泛酸,胃脘輕脹,舌淡胖,苔薄白,脈弦細或弦緊。
5﹒胃陰虧虛証:上腹胃脘部隱隱灼痛,空腹加重,飢不欲食,口乾,納差,噁心,消瘦,大便乾結,手掌足心發熱。舌紅少苔,中心有裂紋,或剝苔,脈細數。
6﹒瘀阻胃絡証:多見於病情較久者,發作時上腹胃脘部尖銳刺痛,痛處固定不移,甚者可延伸至胸背,甚者可嘔血或排出黑便。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治療方法】
1﹒內服中藥:
辨証治理,一般說來,發病初期和活動期以氣滯証、郁熱証多見,屬實証,以理氣、泄熱等為治;病程後期以氣陰虛証、虛寒証多見,屬虛証,以滋養、溫中為要;而瘀血証則可見於任何階段,尤其病情較久者,應斟酌情況,參以活血祛瘀藥物。
2. 針灸療法 :
針灸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主穴:中脘、內關、足三里。
肝鬱加太衝、陽陵泉;胃熱加內庭;血瘀加血海;氣虛或虛寒加氣海、關元;胃陰虛加三陰交、太溪。
隔天1次,10次為一療程。
3﹒推拿按摩法:
推按相關穴位,具有強健脾胃,調暢氣血,通經活絡止痛之效。
【日常調護】
1﹒平日注意精神與飲食的調攝,保持情緒穩定,心情暢快,飲食有規律,以清淡為宜,避免過飢過飽和過於粗糙,以及過冷過熱和刺激性食物。注意勞逸結合,作息有時,適當的運動,可助氣血暢通,加強脾胃功能。
2﹒潰瘍活動期,宜少吃多餐,細嚼慢咽,有需要時可進食流質或半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