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 (面游風)

 

「脂溢性皮炎」是發生於皮脂溢出部位的炎正性皮膚病,多自頭部開始向下蔓延至其他脂溢部位如前額、耳後、鼻唇溝、前胸、後背等處;臨床上以皮膚潮紅、瘙癢起白屑為特點;以青壯年和新生兒多見。中醫的「白屑風」、「面游風」、「鈕扣風」均屬本病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發病多因肌熱當風,風熱蘊阻肌膚,郁久化燥,血虛生風,肌膚失養;或過食肥甘厚味,脾胃積濕生熱,濕熱蘊阻肌膚所致。

根據現代醫學,本病病因不明,可能與感染、免疫、遺傳、激素、消化、神經、內分泌、環境(如物理、化學性刺激) 因素有關;過食糖類、脂肪食品及飲酒等,也能促進本病的發生。近來認為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礎上,在某些因素影響下,使皮膚表面化學成分發生改變,造成原存在於皮膚上的正常菌群失調,使存在於皮膚上的正常菌群,如卵圓形糠秕孢子菌等大量繁殖、侵犯皮膚所致。

 

【臨床表現】

  1. 本病好發於頭皮、前額、眉弓、鼻唇溝、耳後、頸、前胸及後背上、腋窩、腹股溝、臍窩等皮脂溢出部位;病程長,常反覆發作癒。由於發病部位不同,症狀也有區別。
  2. 乾性損害表現為淡紅色斑片上有灰白色糠秕狀鱗屑。濕性損害表現為黃紅色斑片上覆有淡黃色油膩鱗屑,嚴重者可有靡爛、滲出,結痂。
  3. 自覺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4. 患者可因搔抓而出現繼發感染、毛囊炎、癤腫、淋巴結炎等;嚴重的細菌感染就會導致毛囊被破壞,從而使毛髮不生,甚至導致斑禿或者脫髮,稱「脂溢性脫髮」。

 

【常見証型】

  1. 風熱血燥証:以乾性脂溢性皮炎為主,特點是淡紅色的斑片上覆有乾燥鱗屑。多發於頭面部,受風加重;毛髮乾枯脫落,口乾渴,舌紅,苔薄白,脈細數。
  2. 脾胃濕熱証:多屬濕性脂溢性皮炎,特點是紅黃色的斑片上覆有油膩性黃色痂屑,常伴有糜爛、滲出;瘙癢較重,口苦口黏,脘腹痞滿,尿赤,大便臭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中醫從整體辨証,對潮紅、滲液、油性和乾性結皮炎可以清熱、涼血、解毒、利尿為治則;僅有癢而無滲出時,以養血、潤燥、祛風、清熱為主。

另可配合外治法,皮損潮紅者以三黃洗劑或顛倒散外塗,每日2次;皮損有糜爛滲出者,以馬齒莧、苦參、黃柏、地榆煎湯,放涼後外洗或濕敷患處,每次20-30分鐘,每日2次。濕敷間歇期外塗甘草油。

2﹒體針治療:

主穴:風池、承山,配肝俞、膽俞、脾俞。

血熱風燥加太溪、血海;脾胃濕熱加曲池。

平補平瀉,留針2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耳針治療:

取腎上腺,內分泌,神門、皮質下、脾、肺等;丸壓法。

 

【日常調護】

  1. 注意飲食:飲食清淡,多進食蔬果;忌辛辣刺激油膩或太甜的食物,如酒類、咖啡、辣椒、巧克力等,以免助熱助濕,加重病情。
  2. 適當護膚:一旦發病,應使用刺激性較低的洗面奶和低敏度的乳霜保護,盡快形成良好的皮脂膜;切勿過度使用去油、去角質產品,或卸妝液,或對皮膚清潔過度,或經常用力搔抓,從而刺激皮膚,造成進一步的傷害。不可用熱水燙洗止癢,因為皮脂溢出主要是皮脂腺功能亢進,常用熱水、肥皂洗去皮脂,反會刺激皮脂腺更為活躍,加重病情。
  3. 身心放輕鬆:壓力可引發本病,或使病情加重,所以應該放鬆心情,避免思慮或情緒起伏過度。
  4. 患者必須耐心堅持用中藥治療,不可濫用藥物,特別是激素類藥物,以免造成日後治療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