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疹癢

濕疹 (濕瘡)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其特點為多形性皮疹,傾向濕潤,對稱分布,易於復發和慢性化,自覺瘙癢。中醫根據部位不同有「浸淫瘡」、「旋耳瘡」、「腎囊風」、「乳頭風」、「臍瘡」、「濕瘡」等不同病名。

 

【病因病機】
濕疹的確切成因未明,但大部份患者個人或家族成員有過敏史,如鼻敏感、哮喘等。部份患者的免疫系統呈現異常的敏感,對四周的環境或食物中的某些物質(「致敏原」)過敏。此外,環境濕熱、溫度變化及情緒壓力,都可以令本病惡化。
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於稟性不耐,復感風濕熱邪,或恣食魚腥海味,辛辣肥厚之品,脾失健運,生濕化熱,內外之濕熱相搏,淫於肌膚所致。

 

【臨床症狀】
本病皮疹常呈多形性及對稱性分佈,劇烈瘙癢,常反復發作,纏綿難癒。按皮膚表現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
1. 急性濕疹:起病急,皮損常對稱性分佈,損害為粟粒大小的紅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糜爛、滲液、結痂、境界不清,合併感染時可出現膿疱、膿液或膿痂。
2. 亞急性濕疹:常由急性期演變而來,皮損以丘疹、斑丘疹、結痂、鱗屑為主,可有輕糜爛滲出及少量丘疱疹,色較暗。
3. 慢性濕疹:多由急性或亞急性濕疹反復不癒演變而來,皮損色暗紅或褐紅色,融合增厚呈苔蘚樣變,表面有脫屑、抓痕、血痂,在一定誘因下可急性發作。

 

【常見証型】
1. 濕熱進銀証:發病急,皮損潮紅灼熱,瘙癢劇烈,滲液流滋,伴身熱,心煩口渴,便乾溲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2. 脾虛濕盛証:發病較慢,皮損潮紅,瘙癢,抓後靡爛滲出,可見鱗屑,伴有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膩,脈濡緩。
3. 血虛風燥証:患病日久,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或粗糙肥厚,瘙癢劇烈。伴口乾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薄白或淨,脈弦細。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急性期以清熱除濕,涼血解毒為主,慢性期以健脾除濕,養血潤燥為主。
可配合外敷中藥:急性期糜爛滲液較多可用黃柏、生地榆煎水外洗;雅及性濕疹用三黃洗劑外塗;慢性濕疹皮膚角化者,可用當歸、桃仁、紅花、皂角刺,苦參等煎藥外洗。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鐘。
2﹒針灸治療:
主穴:曲池、大椎、肺俞、腎俞。
配穴:上肢配合谷、內關;下肢配足三里、三陰交。
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慢性局限性皮損可配合艾灸。

 

【日常護理】
1﹒遠離致敏源:必須先找出致敏原,對可疑致敏源應盡量避免。其中海鮮、辛辣食品、酒、花粉、塵螨、寒冷天氣、化學物品、肥皂、洗滌劑等都是濕疹最常見的誘因。
2﹒日常生活習慣:使用保濕潤膚膏保持皮膚表面濕潤。盡量避免用手搔抓疹癢處,避免有剌激性的物質接觸皮膚。不要用堿性肥皂洗患處,也不要用過燙的水洗患處,勿涂化妝品或任何油脂;更不能隨便應用激素類藥物在局部涂抹,以免病情惡化。平日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以棉織品為佳。注意室溫不宜過高,以免癢感加重。避免熬夜,作息要有規律,充足睡眠有助加強身體自癒能力。
3﹒節制飲食:急性發作期間尤其要注意,盡量少吃生冷、濕熱、辛辣、甜膩食物,例如牛奶、巧克力、咖啡、蝦蟹、酒、蔥、濃茶等。

蕁麻疹(風疹/癮疹)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中醫稱為「癮疹」、「風疹塊」;指皮膚上的局限性隆起,忽起忽退,不留痕跡。

 

【病因病機】
蕁麻疹急起者主要病機為稟賦不耐,外受風寒、風熱之邪侵襲,或因飲食不當,腥發辛辣之物化熱生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發透發,郁於腠理所發。慢性蕁麻疹多由情志煩擾,致心肝火旺,蘊於血分而發。此外,產後受風,體虛或久病不癒,氣血不足,營衛失和,風邪乘虛侵入亦可致病。
現代醫學認為,蕁麻疹病因複雜。外來的過敏因素 (病毒或細菌感染、食物或食品添加物、藥物、疫苗、油漆、花粉、冷、熱、日光等) 與內在的過敏因素(體內病灶、補體缺陷、情緒壓力、內分泌紊亂、胃腸功能障礙、自體免疫性疾病等)均可引發,由於過敏因子刺激肥胖細胞,釋放出組織胺,產生蕁麻疹反應。

 

【臨床表現】
1. 此病常驟然發生,皮膚出現紅色或白色隆起,大小不一,可能融合成片,發無定處,瘙癢不堪,在幾小時後迅速消退,不留痕跡;但之後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又發,每日可發疹一至數批。
2. 皮損為大小不等的鮮紅色或瓷白色風團。黏膜也可能受累,發生於胃腸道可伴有腹痛或腹瀉;發生於喉頭黏膜,可出現氣悶、呼吸困難,甚至引起窒息。
3. 皮膚劃痕試驗陽性。
4. 皮疹經3個月以上不癒,或反復間斷發作者為慢性蕁麻疹。

 

【常見証型】
1. 風熱犯表証:風團鮮紅,灼熱劇癢,伴有發燒、惡寒、咽喉腫痛,遇熱則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2. 風寒束表証:風團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則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浮緊。
3. 胃腸濕熱証:風團片大,色紅,瘙癢劇烈,發疹的同時伴脘腹疼痛,惡心嘔吐,神疲納呆,便秘或泄瀉。
4. 氣血兩虛証:疹塊色淡或與膚色相同,反復發作,瘙癢不甚,可遷延數月或更久,或勞累後加重,伴頭暈失眠、神疲乏力、心悸氣短、納食不香,舌淡苔薄,脈沉細。

 

【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
1. 辨証施治,依據寒熱虛實用藥。急性多為風邪引起,以祛風為主;慢性多為內在臟腑失調,以調理臟腑為主。由於此病多半為內在臟腑失調加上風邪入侵,所以需內外兼治。若為一時性外來風邪引起,祛風後就能痊癒;但如果有內在臟腑失調情況,即使蕁麻疹已經消退,仍然要將體質調理好,以免再復發。慢性蕁麻疹者,可配合外洗劑,以晚蠶砂30-60g,煎湯熏洗。
2. 體針治療:
主穴:風府、曲池、血海、合谷、足三里、大椎、膈俞等。
配穴:脾胃不合加脾俞、大腸。
每次留針20-3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 耳針治療:
取肺、神門、腎上腺、內分泌、皮質下、蕁麻點等穴。雙耳交替,丸壓法。
4. 拔罐治療:
選大椎、肺俞、神闕,留罐10分鐘,隔日1次,6次為一療程。
5. 結構治療:
若為身體結構歪斜、尤其胸廓異常而引發免疫系統紊亂而發病者,應進行結構整復,期間可配合針灸或中藥治療。

 

【日常護理】
1﹒遠離致敏源:引發蕁麻疹的原因很多,必須先找出過敏原,對可疑致敏源應盡量避免。例如,對花粉或化學物質過敏者,不應在室內放花卉及噴灑殺蟲劑,以免致敏。
2﹒飲食方面:飲食宜清淡,避免刺激、甜膩及易致敏食物。如有殼海鮮、魚蝦蟹、防腐劑添加物、醃漬薰製食品、燒烤煎炸、鵝肉、牛肉、芒果、香菇、筍子、牛奶、蛋、煙酒等有過敏例子,過敏體質者對較易引起過敏的物質應少食用。平日保持大便通暢,多喝開水加速新陳代謝,以排除體內毒素。
3﹒慢性蕁麻疹治療較棘手,病程會長達數月甚至數年,反復發作,相對來說,療程也較長,需較長時間的服用藥或針灸來減緩過敏反應,治療過程中需要有一定心理準備,必須保持耐心,積極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