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經

 

發育正常女子年齡超過18歲仍不見月經來潮;或已形成月經週期,但又連續中斷3個周期或中斷

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者;現代醫學把前者稱為「原發性閉經」,後者稱為「繼發性閉經」。至於

妊娠期、哺乳期和絕經期以後的停經則屬正常生理現象,不屬閉經範疇。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稟賦不足,腎氣未充或多產墮胎,耗傷精血,或飲食勞倦,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之源不

足等,導致血海空虛而發病;另外,情志過極,肝鬱氣結,氣滯血瘀;或飲冷受寒,血為寒凝

等,均能使冲任阻滯,胞脈受阻而致病。

現代醫學認為,正常月經有賴大腦皮層、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等功能的協調,任何這些環

節發生病變,即可導致經閉;如子宮發育不良、卵巢功能失調,腦垂體腫瘤、嚴重營養不良、口

服避孕藥影響下丘腦功能,其他如甲狀腺、腎上腺皮質功能障礙,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或某些

精神因素、寒冷、放射線等也能引起經閉。

 

【常見証型】

1﹒氣滯血瘀証:經閉不行,情志鬱躁,胸脅脹滿,小腹脹痛拒按,舌暗或有瘀點,脈沉弦。

2﹒寒凝血滯証:經閉而小腹冷痛,形寒肢冷,喜得溫暖,苔白,脈沉遲。

3﹒痰濕阻滯証:經量漸少,經期延後而至停閉,帶下量多白稠,神疲,體胖,脘悶食痰多,

      舌淡苔白膩,脈滑。

4﹒腎氣不足証:原發性閉經為多,或初潮晚,經行錯後而漸閉,經色淡黯,質稀,帶下甚少,

      伴頭暈耳鳴,腰酸,夜尿,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

5﹒肝腎不足証:墮胎、久病或流產之後,經量漸減,經行延後漸至經閉,帶下少,兼見頭暈,

       耳鳴,腰膝痠軟,形瘦髮落,舌淡苔薄白或薄黃,脈沉細無力。

6﹒陰虛血燥証:月經週期漸長,經量漸少,繼而停閉,多見形瘦,口乾煩熱盜汗,舌質紅,

       有裂紋,苔少或無苔,脈弦細。

7﹒氣血虛弱証:多為漸發、月經停閉,兼見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神疲肢倦,納呆,舌淡,

       苔薄白,脈沉緩。

 

【治療方法】

原發性閉經中因先天性生殖器官發育異常或後天性器官損傷而無月經、屬於絕對性閉經者,

中醫治療並無效果。其餘情況的閉經,可透過辨証,以中藥配合針灸或耳針等進行治療。

1﹒中藥治療:

   原則是虛者補而通之,實者則瀉而通之。因腎陰是月經的主要化源,血是月經的物質基礎,

  故虛証以滋腎、益陰、養血乃調治為要著。虛實兼夾者,按情況攻補兼施。若因他病而致經閉

  者,又當先治他病,病愈則經可調。

2﹒體針療法︰

  主穴:關元、腎俞、三陰交、血海為主穴。

  肝腎不足配肝俞;氣血虛弱配足三里、三陰交;氣滯血瘀配肝俞;痰濕阻滯配豐隆;

  留針2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3﹒耳針治療:

  耳穴:子宮、卵巢、內分泌、腦點、肝俞、腎俞;丸壓法。

4﹒結構治療:針對骨盆歪斜引發的閉經,需透過整理人體結構方法,使盆骨恢復正位。

  期間亦可配合中藥及針灸或耳針作治理,以加強療效。

 

【預防及調護】

1﹒做好計劃生育,盡量減少宮腔手術,能有效預防閉經。

2﹒正確處理產程,防止產時、產後大出血。

3﹒平日宜調暢情志,避免情緒過度起伏。

4﹒平日飲食有節,適當運動,生活規律,調整心情,是驅使經期正常的重要因素。

 

【常用食療】可根據個人體質選擇以下材料作藥膳:

補虛:合桃、紅棗、萍果、葡萄 櫻桃、海參、枸杞子、栗子、甲魚、桑椹等;

活血:益母草、丹參、玫瑰花、川芎等;

袪濕:茯苓、薏苡仁、炒扁豆、陳皮等;

散寒:老薑、薑黃、羊肉等。

(以上食療僅供參考,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各有不同,在選擇食材前應先查詢註冊中醫)

崩漏

 

     崩漏是婦女非週期性子宮出血。主要表現為月經週期紊亂、經期及經量異常。失血過多者常伴貧血証。發病急驟,大量出血者為「崩」;發病勢緩,出血量少,淋漓不絕者為「漏」;由於兩者的發病機理相似,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常有互相轉化;長期血崩,使氣血耗損,變成經漏;經漏不止,病勢加重,可能發展為崩,故臨床上兩者並稱。

 

【病因病機】

     崩漏的發生乃因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冲任損傷,不能固攝經血,以致經血從胞宮非時妄行所致。本病可突然發作,亦可由月經失調發展而來。 常見病因有腎虛 (可因先天不足,或更年期腎氣漸衰、早婚、 多產等而傷耗精血)、脾虛 (可因憂思勞倦、飲食失調等引致)、血熱 (可因體質偏熱,情志過極,過食辛辣等引致)、血瘀 (可因抑郁氣滯,或感受外邪等引致) 。

     現代醫學認為,女性生殖器炎症、腫瘤;或過度精神緊張、恐懼、勞累,環境、氣候的改變, 全身性疾病,或口服避孕藥等均可引起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失調而發病。

  本病發病機理複雜,常是因果相干,氣血同病,多臟受累,故屬於婦科難証、重証。

 

【常見証型】

1﹒血熱証:經血非時突然而下,量多勢急,或量少淋漓日久,血色鮮紅或深紅、質稠,小便

       黃,大便乾結。苔薄黃或黃膩,脈滑數或洪數。

2﹒濕熱証:量多,色紫紅黏膩,帶下量多,陰癢,苔黃膩,脈濡數。

3﹒氣郁証:血色正常,或有血塊,煩躁易怒,時欲嘆息,小腹脹痛,苔薄白,脈弦。

4﹒血瘀証:突然下血量多,色紫紅而黑,有血塊,小腹痛而拒按,下血後痛減,舌質紫暗,有瘀點,脈沉澀。

5﹒脾虛証:經色淡而質薄,面色萎黃、神疲肢倦,納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脈沉細無力。

6﹒腎陽虛証:出血量多,色淡紅,兼見少腹冷痛,喜溫喜按,形寒畏冷,大便溏薄,舌 淡苔白,脈沉細而遲。

7﹒腎陰虛証:下血量少,色紅,伴頭暈耳鳴,心煩不寐,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療方法】

  一般而言,本病虛証多而實者少,熱者多而寒者少。根據病情的緩急輕重、出血時間長短等因素,採取「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除用藥外,宜配合針灸等療法,以加強療效。若採

  用西醫性激素療法者,可配合中藥,減輕性激素對胃腸道的刺激。

1﹒中藥治療:

  運用「塞流」(止血)、「澄源」(求因治本)、「復舊」(善後調理),為中醫治療崩漏的常用方法。青春期患者多重在補腎氣,益冲任;育齡其患者重在疏肝養肝,調冲任;更年期患者重在滋腎調肝,扶脾固冲任。

2﹒針灸治療::
  取斷紅穴,先針後灸;或艾灸神闕、隱白穴;或艾灸隱白、大敦穴;

3﹒耳針治療:
  取子宮、卵巢、內分泌、肝俞、腎俞;丸壓法。

4﹒結構治療:
  針對骨盆歪斜而引致發病者,需以手法調整骨盆結構;期間可輔以中藥、針灸等,加強療效。

 

【預防調護】

1﹒平素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等有出血傾向的病者,應及早治療,防止病情發展為崩漏。

2﹒患者應節制房事。

3﹒日常進食富營養及清淡食物為宜,避食辛熱助陽或過于寒涼之品。

4﹒調暢情志,勿大喜大悲或過度緊張憂慮,傷肝傷脾。

5﹒絕經期婦女,反復多次出血,需作婦科檢查以明確診斷。

6﹒本病常見崩與漏交替、纏綿難癒者,易成為疑難症,故應及早向註冊中醫師諮詢求治。

月經不調

 

月經病與腎、肝、脾有密切關係,腎氣旺盛,肝脾調和,冲任脈盛,則經血按時而下。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的週期、經色、經量、經質等出現異常改變,可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後期、 月經先後無定期月經過多或過少等。

 

【常見病症及病機】

1﹒月經先期:月經週期提前7天以上,週期不足21天。 多因氣虛或血熱,冲任不固所致。

2﹒月經後期:又稱為「遲經」,月經推遲7天以上,即月經週期超過35天,甚者發展為閉經。 虛者多因營血虧虛,或陽氣虛衰,以致血海空虛,血海不能如期滿溢;實者多因氣滯寒凝,導致瘀血阻滯,冲任不暢。

3﹒月經先後無定期:月經週期紊亂,時而提前或錯後7天以上、連續出現3個月經週期以上者,中醫稱為「經亂」。 主要因臟腑功能失常,如腎虛,肝郁或脾虛氣血失調,導致冲任功能紊亂,血海蓄溢失度。

4﹒月經過多:月經明顯增多超過常量(50-80ml)一倍或以上,但5-7天內能自止。

多因氣虛攝血無權,血熱迫血妄行,或血瘀內阻、新血不得歸經所致。

5﹒月經過少:指經量較常量明顯減少,甚至點滴即淨,多伴行經時間縮短不足2天。

虛者因血衰少或化源不足,致血海不盈;實者由瘀血內停或痰濕阻滯,致血行不暢所致。

6﹒經期延長:月經週期正常,但行經天數超過7天,半個月之內能自止。多因氣虛失於統攝、

血瘀新血不歸經、血熱迫血妄行等,導致冲任不固,經行延長。

7﹒經間期出血:兩次月經中間出現週期淨少量陰道出血,持續1-3天,甚至達下次月經來潮;可伴下腹部墬脹,或乳房脹。 排卵期陰精充實,陽氣內動,陰陽相互轉化。若腎陰不足,或溼熱內蘊,或血瘀內阻,值陽氣內動,陰陽轉化濕調,內動之陽氣擾動血海,則陰道出血。

 

【常見証型】
1﹒血熱証:經行先期,經色紅或紫紅,質粘稠,有塊,心胸煩悶,面赤口乾,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數。

2﹒氣虛証:經行先期,或經期延長,量多色淡質清稀,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食少便溏,小腹空墜,舌淡苔薄,脈細弱。

3﹒血寒証:經期延后,色暗量少,小腹冷痛、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舌苔薄白,脈沉緊。

4﹒血虛証:經期錯后,量少色淡,質稀,伴頭暈心悸,多夢,面色萎黃,舌淡少苔,脈細弱。

5﹒氣滯証:月經延后或先後無定期,色暗有塊,小腹脹痛,或連胸脅,舌質暗,脈弦。

6﹒肝郁化熱証:經行不暢,經血色紅或紫,胸脅乳房及小腹脹痛,胸悶煩躁,口苦咽干,噯氣食少,舌邊尖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月經病的治療原則重在調經,調經之本在腎;其重點有理氣血、補腎、扶脾、疏肝之別。月經不調而後生諸病者,先調經則他病自除;先因他病而後致月經不調者,先治療他病則月經自調。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並按照年齡、個別體質跟經期不同時間而辨証用藥。

2﹒體針治療:

1/月經先期:以清熱調經為主。

主穴:關元、血海;實熱配太沖,虛熱配太溪。

2/月經後期:以溫經散寒,和血調經為主。

主穴:氣海,三陰交;小腹冷痛配關元、歸來;氣郁配太沖。

3/月經先後無定期:重在調補肝腎。

主穴:關元、三陰交、肝俞;肝郁氣滯配太沖;胸脅脹痛配支溝、陽陵泉。

以上每週2-3次,10次為一療程。

3﹒耳針治療:

耳穴:肝、脾、腎、子宮、內分泌;丸壓法。

4﹒結構治療:

若為骨盆歪斜而引發本病者,可藉手法調整骨盆,並配合中藥、針灸治療,達至最佳療效。

 

【日常調護】

1﹒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緊張、憂慮或情緒過度起伏。

2﹒保持外陰潔。並應注意保暖,切忌受涼。經期內禁止遊泳、坐浴、房事。

3﹒進食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煎炸、辛辣,油膩之品及煙酒刺激。血熱者飲食宜清淡,平素可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經期間不宜食生冷瓜果;虛寒者禁吃生冷瓜果,平日應進溫補食品;氣血兩虛者,平時注意營養攝取;脾胃虛弱者,飲食不宜過飽。

4﹒若小腹疼痛,可用熱水袋熱敷。

5﹒經量過多、過長者,宜臥床休息,不可過勞。

▲ 相關病案:

甲狀腺亢進症(內分泌失調)   

 

 

開業通告

[notice]2012年4月2日開診。[/notice]